(一)栽培制度

轮作制度

魔芋有特殊的重要性,因魔芋的严重病害如细菌软腐病、白绢病、根腐病及细菌叶枯病等,其残株均带菌留在土壤中成为初染源,只有利用轮作来切断病原菌传播,才是最根本性的解决途径。

轮作制度每轮至少3年,参与轮作的作物应避开与软腐病、白绢病、根腐病及细菌叶枯病等的相同寄主植物。由于这几种病的寄主牵涉千种以上的植物,确难绝对避免。栽培魔芋重点应首先避开十字花科、茄科作物及姜等,一般与禾本科作物接茬较为安全。有条件的地方,如能保证水田关水,放干后又能良好排水,土壤为富含有机质的沙壤土者,最好实行水旱轮作,水稻收后放水翻耕晒田,更易截断危害病原菌的继续繁衍。

间套作制度

(1)间套作的原理原则 魔芋的1个生长周期只长1片复叶,叶片与叶柄构成“T字形或“Y”字形,其叶面积指数只有2,对光的利用率很低,且光合效率也不高,若能与其他林木或作物间套作,则可增加单位面积上的叶面积指数,增高单位面积上的总产出。又因魔芋畏强烈日照,若实行间套作,可得到其他作物或林木的遮荫,防止强烈日照引起的环境温度升高,保护魔芋的生理正常,减低病害威胁,提高产量。间套作的关键是掌握“度”,即间套作物田间位置布局合理,密度适度,荫蔽适度,则魔芋与间套作物相得益彰,双方受益,单位面积总效益大大高于单作。

种植芋艿_木芋种植技术_种植芋木技术视频

图 林下套种

Kunio、Miuva等试验,在25%荫蔽度下,魔芋叶片边沿灼焦而使面积大大减小,而55%以上荫蔽度一直保持叶片具较强光合作用。小林甲喜认为,40%~60%荫蔽度较适宜,既能抑制病害,又有较强光合作用以保证产量。荫蔽度应因地制宜,凡海拔较低,温度较高,夏季常出现30~35℃高温,日照时间长而强烈的地区,应采取60%~90%的荫蔽度;日照时数在9h,强度较低,温度不很高的地方采用40%~60%的荫蔽度;而日照较差的高海拔地区,夏季气温较低,湿度较高,云雾缭绕,在山区北坡栽培均不必遮荫品种不同对光强的适应性也有所不同,如白魔芋比花魔芋更能适应较强光照和较高温度,栽培花魔芋应更注意遮荫问题。

张忠良等在陕西杨陵(年日照2196h,>10℃积温4143℃)作荫蔽度试验表明,荫蔽度50%~70%处理的产量高,次为荫蔽度20%~40%者,而80%的荫蔽度由于荫蔽过度,与对照产量相近。

湖南洞庭湖堤区,海拔仅30m,夏季日烈温高,但将魔芋栽于树高30m的欧美杨树行间,遮断了95%的直射光,仅依靠漫射光的照度约10klx树下也能使魔芋生长良好。我国一般魔芋栽培地区,海拔都较高,荫蔽度40%~60%即可。四川雅安市夏多雨日,照度较低,不需遮荫。

(2)间套作物的选择和田间布局 间套作物应选植株高度超过魔芋者,3年生至4年生花魔芋一般株高约1m,白魔芋仅60~80cm,因此间套作物最好是幼龄落叶经济林木和高秆作物,如杜仲、漆树、桑树、泡桐、落叶果树、油茶等,农作物则以高梁、玉米(高秆品种)、籽苋、黄麻等为宜,使林木和高秆作物在上层获得更充分的日照,而魔芋在下层得到适当荫蔽。若与秋播作物油菜、小麦等间套作必须选早熟不易倒伏的品种,预留魔芋及玉米的种植行,以保证魔芋芽出土后能得到足够光照,玉米也能及时播种或栽苗。

魔芋根系浅,吸收力较弱,间套作物的根系不能影响魔芋根系发展及养分吸收,因此间套作作物必须有其专畦专垄,并在施基肥及追肥上保证其需要。魔芋一般5月出土,10月中下旬枯黄倒苗,9月以后,温度及照度逐渐减弱,应减少其荫蔽度,此时落叶树逐渐枯黄落叶,高梁、玉米等生长后期可摘去下部叶片,以增加魔芋光照。

种植芋木技术视频_种植芋艿_木芋种植技术

(二)栽培方式

自然生长法

由于魔芋是原产于热带雨林气候森林下层的多年生草本,4年左右完成生活周期,因此其自然群落为1~4年生植物混杂生长,交替分布,其叶面积指数能达2~4,较人工分龄栽培的叶面积指数1.5约高出1倍。加之魔芋软腐病等严重危害其感染病与人工栽培管理造成受伤有密切关系。自然生长法可显著减病。因此,自然生长法在日本、中国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均有采用。

自然生长法必须选择在魔芋的最适区或适生区发展,其年平均温为20-25℃,夏无酷暑烈日,冬无冻害,土层深厚肥沃,有机质含量高,有落叶树为其遮荫。一般不行耕作,仅适当补以有机肥,基本不用农药,球茎质量高,每年按叶柄粗细选收3-4年生植株的球茎,1~2年生球茎仍留土中继续生长,连年不断选择收获,不翻耕土壤。

这种栽培方式,在日本较为规模及规范化,比人工球茎栽培法兴起早。现在分布于福岛县到宫崎县的56个市町村,其分布似成带状。这条地带在日本国本州穿过奥羽山脉、关东山地、横跨赤石山脉、木曾山脉、岭鹿山脉,一直延伸到“中国山地”(位于本州西部),只分布在山区地方,未达海岸。

种植芋艿_木芋种植技术_种植芋木技术视频

图 花魔芋

日本的自然生长法在原地都已连续栽培了100~200年,并无病虫害防治,仍能长期栽培,而人工栽培则屡换基地,兴衰更迭,以至目前在群马县集中了70%,成为日本魔芋业界所担心和忧虑。人们不能不思考,魔芋植物对其在原产地森林下层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特性比较固守,如人们强行干预,便造成严重病害,生产难以为继。从日本自然生长的分布区域的自然条件,可知与魔芋生物学特性相符合,如①年平均气温约在20℃;②根据吉良龙夫所著《从生态学中观察自然》,从月平均气温中计算出温度指数,发现是夏季不太热、冬季不太冷;③海拔为400~2500m,不分布在低洼地区;④栽培地的下线正在水稻分布的上线,在其地带内多有日本泡桐、漆树、褚树、黄瑞香、茶树、桑树、杉树等木本植物;⑤分布在斜坡南面,其日照量夏季相对较少而冬季较多;⑥年降水量在1400~2000mm左右,11月至翌年4月的降水少;⑦地质以古生代居多,土壤多为堆积岩;⑧多在崖边的崩积土栽培;⑨其成带土壤以褐色森林壤土居多,但杂有不少碎石。

日本自然生长法的选地环境,有如下特征:①有效土层深厚,且排水良好,利于地下球茎生长发育;②土地位于斜坡地带,难于耕耘,且易遭侵蚀;③多数地块肥沃度不高,养分不足。但其栽培效果却有独到之处:①魔芋1年生至4年生混栽,栽植密度高,为1年生球茎栽培的2~3倍左右;②LAI(叶面积指数)为2~4,比人工栽培(LAI不超过2)大1.5倍至2倍;③有落叶树遮荫,以堆肥、稻秸、落叶、芒草等为底肥,再大量施用有机肥作基肥,且不用农药和化肥,其产量及质量均高于人工栽培。

人工栽培法

人工将魔芋球茎、子球茎、根状茎等分类分龄栽培。每年全部挖收后,将3年至4年生的球茎作商品供加工或出售,1年生至3年生的球茎及根状茎、子球茎经冬季贮藏后作为种芋继续栽培。因种芋搬运易受伤,易感病,且大量施用农药,并用化肥造成品质和产量下降。

两种栽培方式中,自然生长属原始型,但因非常符合魔芋的生物学特性,产量和品质甚佳,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及栽培面积的扩大,特别在日本,由于劳动力昂贵,魔芋生产不能不走省力和机械化的道路,因而逐渐从山上向丘陵和平坝斜坡地发展,因而逐渐脱离魔芋生物学特性要求的生态环境。人类破坏了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和平衡,自然的惩罚便是病害猖獗,品质和产量下降,至今山下成片大规模生产基地上的农民,仍到连续生产了一二百年的自然生魔芋地区去引种、换种,便是明证。

中国应该吸取日本在发展魔芋生产基地上的经验教训。中国在秦岭以南有大面积的深丘和山区适合魔芋生产,这些地区的生态条件酷似日本自然生魔芋地区的条件,应引导农民保护山区的林木,选有稀疏落叶树为魔芋遮荫,选好坡向及适合土壤,大量制堆肥,施用有机肥,不用化肥,尽量少用农药和不搬运繁殖材料等魔芋栽培的核心技术。土地丰裕的地方,或在林地边缘或稀树下,不妨试用自然生长法。

(三)繁殖方法

种子繁殖法

一般只用于扩大种芋数量及杂交育种后代的选育,但有的产区如四川金阳县有市售白魔芋种子,因白魔芋开花年龄较低,常在商品芋生产地里自然开花结子。种子繁殖的后代变异更大,提供更多的选种机会。但得到商品芋的时间比用根状茎或种芋繁殖晚1~2年。张忠良等从安康引进花魔芋种子,其千粒重为205g,1985年4月播种后,当年形成11g重的小球茎,1986年及1987年连续播种,球茎由50g增至201g,1988年达1087g,至1989年开花结子,说明花魔芋用种子繁殖需经4年才能成为商品芋,花魔芋生活周期则为5年。种子繁殖的方法是待浆果由绿色转为橘红色(A albus及A.konjac)或紫蓝色(A.kiusianus东亚魔芋)时采收果穗,搓去果皮,洗净,稍晒干,存放于阴凉通风处,也可行沙藏以保持适当湿度。

王昌祥及李谋松等观测,花魔芋每果穗收种子能达200粒,千粒重145g,1984年7月20日采集的种子休眠期292~297d,自然萌发率可达93.5%。在湘西山区,播种期宜在3月15日至4月30日,过早播种因休眠未解除,加上低温,不能发芽,种子腐烂。20~30℃播种,温度愈高,萌发率也愈高。生长中期以后有70%的新株能再抽出第二个叶,说明顶端优势较一般球茎为弱,种子培育的小球茎可扩繁4倍,能节约种芋费用。

木芋种植技术_种植芋木技术视频_种植芋艿

球茎的整球及切块繁殖

一年生球茎均以整球繁殖,二年生球茎在500g以下也可整球繁殖,500g以上的可切块繁殖以增加繁殖率;若已形成花芽的球茎,必须切块。方法是秋收后经过晒晾风干,用薄片利刀果断地从顶芽向下切成4~6块,每块重约100g,注意切完一个球茎后,刀片应消毒一次,切块时应尽量不沾水,以免葡甘聚糖溶液包裹大量病菌。必须切破顶叶芽或顶花芽,以破坏其顶端优势,促进切块上的侧叶芽萌发成叶。还应注意切口的风干愈合,以防染病。切块贮藏期间应保持适当温度和湿度。若春季栽种前才切块,会延迟出芽期,影响产量。一般应在贮藏前即切块。张盛林等试验,若在春季栽种前才切块,则种薯越大,切块后出芽越晚。以0.5kg及2.5kg的种薯均切快重为0.25kg,前者在6月13日的出芽率已达71.9%,而后者仅为5%,从而缩短了生长期,生长量减少,产量降低1/3。其原因是小种薯切分的块数少,其顶芽或侧芽未被损坏,而大种薯切分的块数多,其顶芽或侧芽损坏的多,必须等待不定芽缓慢分化完善才萌发生长而延误时日。若在秋季挖收后即切块,在栽植前约半年的贮藏期中,切块上的不定芽已完备了出芽条件,不至比整薯的出芽期延误很久。

印度疣柄魔芋强调同样大小的种芋,仍以整薯优于分割薯。我国的经验也证明,以较小的整薯作种比同样重量的大薯切块者生长较好,病害较轻。

根状茎繁殖

根状茎又称芋鞭,为数量大的良好繁殖材料。品种不同,每个球茎上着生的根状茎数量相差较大,少者仅3根左右,如日本的本地种及备中种,而多者可达十几根,如白魔芋。球茎年龄不同,所生根状茎的多少也不相同,一般一年生平均仅1根左右,而二、三年生可达4根左右,特别是中国种更多。根状茎上每节有芽,根状茎长达20cm以上者,可切成2~3段,每段带芽2个,用于扩繁。日本的品种一般根状茎顶端形成小球茎,二者都可用于繁殖。中国除少数地方资源有形成小球茎者外,栽培种均不形成小球茎。根状茎及其小球茎因重量小,易失水,贮藏期应注意保持贮藏环境的适当湿度和温度。

种植芋艿_木芋种植技术_种植芋木技术视频

分芽繁殖

在贮藏前将顶芽切除,来年春季可有数个侧芽萌发,栽种时,按芽切块,一芽一块,按切块繁殖法种植。此法有利于提早出苗,减少缺株。

组织培养快繁

魔芋虽可用上述4种繁殖法(前文及本文),但其繁殖系数仍然不高。而利用组织培养技术进行离体无性系加速繁殖,则可从根本上解决繁殖系数低的难题。张兴国、黄丹枫等试验,用魔芋的球茎、根状茎、叶柄、鳞片、花茎或茎尖作为外植体均可形成愈伤组织,但以球茎切成约0.5cm³小块作外植体,其组培和快繁的效果最好。若用茎尖作外植体,可同时作脱毒处理,只因脱毒苗栽后,在大田又可能感染病毒,对多年生脱毒效果不能延续。

花魔芋的球茎、叶柄、鳞片、花茎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均为100%,白魔芋的球茎、根状茎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分别为100%及95%。花魔芋的球茎、鳞片、叶柄的芽分化率分别为95%、90%和40%,白魔芋的球茎及根状茎的芽分化率各为75%和60%。花魔芋球茎的愈伤组织接种到单加1mg/LNAA或1mg/LBA的1/2MS培养基上,可得到95%的生根率。

当芽生长到出鳞片叶时,将有根的苗移栽到富含腐殖质的苗床上,用塑料薄膜罩保湿,管理良好,其成苗率可达100%。生长周期结束,可形成重3~6g的小球茎。最简捷的方法可将已出芽和根的愈伤组织包裹成人工种子直接播种于苗床,得苗率可达70%以上,人工种子比组培苗移栽更便于运输。

由于魔芋组织中富含多酚类物质,在组织培养过程中极易发生严重褐变,这是组织培养成败的关键问题之一。张兴国等试验,防止离体组织褐变的技术措施为:在培养基中加入0.05%PVG(聚乙烯吡咯烷酮)并进行暗培养。经过组培形成的愈伤组织,可切成几块再培养,如此反复进行,即可大量繁殖,如劳动力、设施充足,一年的繁殖率可达100万倍。但由于组培中魔芋小球茎有休眠期,制约着组培快繁仍只能增加扩繁率而不能加快生长速率。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