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把坡地利用好,各地也真没少想办法。来看看大家是怎么做的。
二阴山区的稳产玉米
连绵的黄土山,苦瘠的黄土地……尽管处在这样的环境里,在甘肃康乐县的景古村,坡地里的玉米也长得又高又壮。
景古村人均一亩一分地,又是干旱、贫瘠、冷凉的二阴山区。
以前,这里的玉米灌不上浆,只能种一季春小麦,亩产打不下300斤。赶上年景不好,连一家人口粮都供不上。村里也试过中药材、试种过果树,可一直是小打小闹,没成气候。
打破这个困境的,是旱作农业技术“玉米全膜双垄沟播”——起两行垄、蒙上地膜,垄沟种玉米,保住地温,抢出下种时间,还能保墒,改变了靠天吃饭局面。
当年试种,亩产上了1000斤。村民们看着沉甸甸的收获,第二年跃跃欲试,翻耕、起垄、铺地膜,纷纷跟进。
石头缝里的“花果”经济
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全县石漠化土地面积比例曾高达33.91%。过去,祖祖辈辈在石头缝里种玉米,广种薄收,根本不够吃,还把土地越种越薄。后来,当地人换了品种,种上了“花椒树”“火龙果”,收益改善许多。
在关岭县花江镇坝山村,枝丫纤细的花椒树生长在石缝间,让原本很荒凉的石头山呈现出别样的生机。花椒树林间,还有长势喜人的火龙果。
“花椒树耐旱,适合缺水少土的石漠化山区。一亩成熟的花椒林能产800斤左右鲜花椒。”50岁的农民曾德春说,今年卖花椒的纯收入就有30多万元,每亩产值大约1.1万元,比起种玉米翻了好几倍。而火龙果每斤收购价2元至4元,一年能收入上万元。
在花江镇峡谷村,甚至连碗口大的地方都种上了火龙果。原本石头遍布的荒地,因红绿相间的火龙果而显得更有生机。峡谷村第一书记李能说,种火龙果比种玉米效益好,还能遏制水土流失,如今已成为村里脱贫主导产业。
目前关岭县全县已种植3万亩花椒、1万亩火龙果、9.3万亩牧草,助力1.25万户农户脱贫,也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目前,全县石漠化土地面积比例下降到27.88%。
三坡地的高产花生
“三坡”地,指的是山坡、塘坡、滩坡。面对“三坡”地,河南省大力发展的是花生种植业。
俗话说,一亩花生三亩田,可见花生经济效益可观。河南省是花生种植第一大省,常年花生种植面积占全国的25%,产量占全国的30%。
为了让小花生帮助农民增产增收,科技的支撑不可或缺。“三坡”地的主要问题是土层薄、土质差、灌溉难,低产低效,但只要使用技术得当,种花生也能实现高产。
经过6年的攻关,河南省农科院筛选出适宜岗坡地种植的抗旱型优质花生品种和土壤调理及施肥对策;在种植技术上,选用了起垄、增钙加钼硼及全程机械化等技术,旱能保墒,涝能排水,有效缓解了干旱对花生的不利影响,解决了生产效率和规模化种植难题。
罗山县尤店乡罗洼村就建立了花生种植基地,累计播种花生面积2710亩。按照今年花生的平均价格每斤3元、亩产300公斤计算,亩纯收入超过800元。这为当地贫困群众找到了一条新的产业增收途径。
农业产业发展,首先要把产量搞上去,后续产业才能跟着起来。而突破资源瓶颈,提升产量,还是要靠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