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点击上方江苏省老龄产业协会一键关注

近日,民政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公布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优秀案例名单的通知》,按照地方推荐、初步筛选、专家复评、部门联审等程序,遴选出了北京市西城区等51个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优秀案例。其中,江苏有4个案例入选。

此次入选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优秀案例的有:《南京市:把养老院“搬回家” 》《南京市江宁区:协调发展事业产业 构建居家养老照护服务体系》《南通市:创新“链式养老”服务模式》和《淮安市:明确产权归属 实现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五统一” 》。

专业服务送上门!南京:把养老院“搬回家”

家住南京市玄武区大石桥社区的郇玉兰,因为中风导致偏瘫。“孩子不住在身边,家庭养老床位解决了我生活中许多难题。”记者了解到,郇玉兰和南京新街口街道悦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签订了协议,“家里进行了适老化改造,他们给我派来了阿姨,帮我买菜、做饭、洗衣、打扫。定期还有医生护士、养老护理员上门,给我量血压、做康复、洗澡等等。每个月只要花1000块钱左右。我不离开我熟悉的环境,不用搬去养老机构,节省了不少钱,同时又可以享受机构养老的专业服务。”

江苏悦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高庆玲介绍,“我们会根据老人的不同的需求,制定他们特定的服务套餐,比如老人需要专业化的医疗护理,悦心会提供专业的医生和护士进行上门服务;需要生活照料的,我们安排专人每日为老人打扫卫生、买菜做饭、陪同看病、上门助浴等,保障老人在家里能够享受到全方位的服务。”

早在2016年,南京在部分养老机构开展家庭养老床位试点,积累了大量典型经验。为化解城区养老“床位荒”,南京坚持创新推行家庭养老床位建设,把养老院“搬”进家。

从硬件着手,南京把养老院护理型床位“搬”到老年人家里,对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配备相应的老年人的辅具、安装相关信息监测等设施设备,让老年人的家居环境更加适合养老,同时也适合养老机构远程监测和服务老年人在家里养老。

目前已建成家庭养老床位超5700张,并探索“五化”运营模式,即对家庭实行“适老化”改造、与养老服务机构床位实行“一体化管理”、开展机构式“专业化”服务、提供“规范化”服务流程、实施与机构“同等化”政策扶持,让老人“原居享老”。

居家养老更智慧!南京江宁:定制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清单

“滴”!和往常一样,今年80岁的南京市民尤德生老人来到黄家馄饨里用餐。7元一份的馄饨,老人在刷脸取餐、享受政府助餐补贴后,只需要支付3元钱。“这样省事多了,政府补贴后一碗才3元,划算”。老人高兴地说。

南京江宁60岁以上常住人口有29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面对老年群体持续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服务需求,该区利用大数据持续开发更加多元、精准的私人订制服务,扩大养老服务有效供给。

“助餐点若只服务老人,势必造成资源浪费,我们与金元宝、苏客等连锁餐饮品牌合作,老人只需‘刷脸’就能吃上喜欢的饭菜。”江宁区民政局养老服务指导中心负责人沈志军介绍。

银发助餐之所以能够精准服务,关键在于人脸识别技术。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关注"小江家护"微信公众号后,在线申请"银发助餐",审核通过后,老人到现场,只要"刷脸"就可以识别。目前南京江宁区共有助餐点201个,其中社会餐饮企业助餐点13个,自社会餐饮助餐实施以来,累计助餐190万人次。为了方便更多老人,目前南京江宁民政部门正在扩大试点,一些知名连锁快餐店等更多刷脸助餐点正在陆续亮相。

据南京江宁区民政局副局长王津东介绍,南京市江宁区现有常住老年人口29.09万人,选择入住养老机构的不足2%,绝大部分老年人居家或社区养老。2018年,南京市江宁区人民政府推出“小江家护”政府服务品牌,实现为老、为残、为幼政府购买上门照护服务的规模化、标准化、信息化运营管理,同时推出“小江家护”品牌手环、烟感、气感等感知设备,形成互联网+物联网的智慧养老多联网。

据了解,“小江家护” 服务项目分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三类对象共有家庭保洁、理发修甲、买菜烧饭、代购代送、心理关爱等42个基础服务包,几乎涵盖了日常生活照料的所有内容,服务对象可根据自身需求,灵活选择所需要的服务项目,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还为周边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医等服务。

平台要求每一位护理员上门、中途和结束服务都拍照打卡,一旦GPS定位出现500米偏差,后台会自动报警。目前,已签约政府购买服务用户26404人,累计服务119万单;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签约服务109126人,累计服务268万单;安装“小江家护”智能手环用户15031人,累计处理呼叫服务158274次;安装“小江家护”烟雾报警器13348台。

依托区“互联网+养老院”, 南京江宁区深入打造“小江家护”居家养老品牌,采用信息化手段,利用物联网技术,构建起信息化、规模化、品牌化居家养老照护服务体系。

为幸福晚年“加码” 南通:链式养老 打通养老服务堵点

南通是著名的长寿之乡,常住人口老龄化率已达30.01%,60岁以上常住老人有231.86万人。全国149个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的地级市中,南通位居第一。因传统生活习惯等因素,南通90%左右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不少居家老人,尤其是患病老人都面临着照护难的困境。

家住南通市崇川区福民景苑的沈爷爷今年80岁,重度失能,长期卧床,每月需去医院换一次尿管。如今,他的难题解决了。南通万福护理院的医护人员上门服务后,他在家就能换尿管了。沈爷爷的家人说:“以前每月去医院,太奔波,现在护理人员上门服务、定期观察,真的省心省力。”

在南通,像这样以机构养老为支撑、社区养老为依托、居家养老为基础的“链式养老”服务模式,通过充分发挥养老机构专业人员、专业设施、专业技术的优势,承接运营养老机构周边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居家养老服务站,为居家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助餐助医、康复护理等专业养老服务。“链式养老”服务模式打破了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的边界,破解养老痛点,让越来越多老人实现在家门口幸福养老。

目前,南通已有27家养老机构承接运营了43家街道(乡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706个社区提供专业化、精细化养老服务,受益家庭超过23万户。

弥补养老服务设施不足 淮安:新建住宅区标配养老服务设施用房

目前,淮安市现有6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115.7万名,占全市户籍人口比例达20.82%。如何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有制度保障?

前不久,淮安盱眙县完成首批4个小区共计1595平方米养老服务用房产权交付,成为淮安市首个实现养老配套用房产权交付的县区。

“近年来,淮安市不断推进新建住宅区配建养老服务设施用房工作,但是由于人口老龄化加速,配建设施用房移交使用不及时、街道管理运营下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活力不足,束缚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发展。”淮安市民政局副局长周华表示,为此,淮安市以第五批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为契机,由民政、住建、财政等6部门联合出台了《淮安市新建住宅区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用房规划、建设、验收和交付管理实施办法》,在全省率先探路新建住宅区配建养老服务用房“五统一”(统一规划配建、统一配建标准、统一产权归属、统一管理规范、统一监管评价)改革,有效破解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建设空间不足难题。

《实施办法》明确“新建住宅区每百户配建不低于25平方米的养老服务设施用房”的建设面积标准。并统一产权归属,规定“新建住宅区项目建设单位取得项目所在地民政部门验收合格意见后60日内,按照土地出让合同约定将配套建设的养老服务用房产权,与所在县区民政部门一并申请该不动产转移登记,税务等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免征(收)养老服务用房契税、不动产登记费、公共维修基金等费用,所在县区民政部门无偿移交所在街道(乡镇)管理,归社区使用。”有效解决了目前存在的小区配建养老服务设施用房建而不交的问题。

截至目前,淮安市民政局参与审核新建住宅区规划方案超135个,规划养老服务用房惠及6万余户家庭,规划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用房面积约1.4万平方米,社会力量运营率达80%。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