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p/ignore-error/1|imageslim"/>
菊花谷
〇 文 静 韩 今
第一次踏上高枧村的土地,施雪钢闻到了一股熟悉而亲切的味道,那就是小时候水稻田的味道。雪钢出生在浙江余姚市一个美丽恬静的村子,是个有山有水的地方。地里种满各种瓜果蔬菜,小时候,他喜欢跟着爸爸妈妈下地播种耕植,看着一粒粒种子,一棵棵绿苗,慢慢长成青菜,萝卜,西红柿,南瓜。为此,他也喜欢种养各种花卉,凤仙花,鸡冠花,菊花,兰花。高考时,他第一志愿报考了南京农业大学,读完本科和硕士,留校当了老师。这次,领导派他去学校定点帮扶的贵州省黔东南州麻江县高枧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与其说响应国家号召,不如说是一种天生的缘分,让他的人生多一段精彩而又有意义的经历,多一个故乡,结交更多的朋友。
在雪钢的想象中,以布依族为主的高枧村坐落在绵延的群山之间,一条崎岖的小路蜿蜒而上,到半山腰可看到一些茅草屋和瓦房,袅袅炊烟,几个身着鲜艳民族服装的村民在梯田里劳作。到了村里,才发现和他的想象完全不一样:高枧村正在打造景区——“夏同龢状元文化产业园”,村里很热闹,房子也很漂亮,常年外出打工的居民基本汉化了,年轻人大多不会讲少数民族语言了,就大家的服饰、沿路的建筑和我们在浙江、江苏看到的农村差距并不大,甚至那里的村村通道路建设得更好。
四十岁的村支书夏平顺热情地接待了来自南农大的“驻村第一书记”,详细介绍了村里情况。
高枧村位于麻江县西南部,面积15平方公里,距县城、州府都不远,交通便利,气候温和,森林覆盖率高,是一个天然氧吧。全村有6个村民小组863户3600多人,布依族、仫佬族等少数民族占95%,清未状元夏同龢的故居定为省级文物重点,作为旅游景点开发,但目前游客不多。
就这样,雪钢在这块土地上开始了27个月的扶贫生活,此时是2015年8月。
菊花增色“状元第”
雪钢本科学的旅游管理,当初天真地觉得将来可以一边工作一边旅游,既能看到大好河山,又能有不错的收入。大学假期他做过兼职导游,带团虽很辛苦,但学到不少旅游的知识,锻炼了组织协调能力。
初到高枧村,“第一书记”首先是调研,察看了当地现有的锌硒米、红蒜、蓝莓等产业情况,访问一些贫困百姓,了解他们的想法。闲下来,雪钢问夏书记:“州里、县里都很重视夏同龢状元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花了不少钱,为什么游客并不是很多呢?”夏书记说:“可能内容比较单一吧,景区体量不大,人家那么远跑来,就几所建筑,不是每个人对历史名人都感兴趣的,要是这里有些其他旅游吸引点就好了。”
/strip/ignore-error/1|imageslim"/>
施雪钢(左)和夏支书
他把这话记在了心上。一次,雪钢上山看到山坡上的野菊花非常漂亮,就问夏书记:“你们这里气候挺适合菊花啊,贵州省有没有搞过菊花展览?”夏书记说:“好像没有。”雪钢顿时兴奋起来:“如果贵州没有高品质的菊花景点,那机会就来了!我们南农大有个菊花课题团队,建有世界上最大的菊花基因库,培育了5000多个品种呢!他们在南京江宁区湖熟建了一个菊花基地,每年办个菊花节,人山人海,旺季的时候,一车难停!”
夏书记也是个有进取心、敢闯的人,当年他响应政府号召发展林下经济,建立了养鸡场,每年养几千只跑山鸡,成了养鸡专业户,属于先富起来的少数民族,后来带动了一些乡亲共同养鸡致富,被选为村支书。他高兴地说:“我们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如果大面积种上菊花,就成自然景观了!”
雪钢找到了知音:“对啊,气候环境是必要条件,贵州没有高品质的菊花观赏园是个机会,南农大菊花培育团队是品种技术保障,加上与我们村夏同龢文化产业园形成合力的优势,一定能带动高枧村的旅游发展,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
两个书记一拍即合!他们立刻行动起来。雪钢找来当地的气象资料和土地资料,起草了一个开发菊花产业、拉动旅游发展的计划,并首先向学校领导进行了汇报。
南农大的陈发棣校长听到这个信息,大为赞赏,说这个计划充分体现了国家产业扶贫、科技扶贫的战略,立刻安排学校菊花课题团队的专家参与这项工作。
很快,雪钢和夏支书在村里接待了南农大派来考察的“菊花专家”房伟民、管志勇教授,得到了“气候冷凉,土地肥沃,排水方便 ,适宜种植”的结论。接着,雪钢又陪着昌贤镇和高枧村的干部来到南京,考察了南农大的菊花培育基地,增强镇村干部开发菊花产业的信心。最后由南农大党委书记带队,来到麻江县,和县里达成了在高枧村建立菊花基地的帮扶意向,并确定第一年在菊花谷试种20亩,品种由南农大确定并提供花苗。
2016年6月17日,南京寄来的42个品种10万株的菊花苗到了。雪钢和夏支书开了面包车去机场接苗,接着又指导农民在新平整的土地上严格按照教授的要求种植,浇定根水,摘顶,施肥。
这期间,雪钢天天去菊花谷,发现情况就打电话给学校老师,请求指导。好在他从小喜欢种植,有养花经验,大学又选修很多园艺课,一点即通,他就成了现场的技术员。
菊花长势良好,8月含苞,9月待放,10月“名种菊逾百,花开丽妍且”,黄的,红的,紫的,姹紫嫣红,高枧村成了菊花的海洋!雪钢发挥自己旅游专业的特长,策划了菊花节的整套活动方案,在县、镇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对菊花展做了全方位的宣传,吸引了2万多名游客。“看菊花展,游夏同龢故居”成了贵州旅游的一个热点,菊花盆花卖了15万元,还大大带动了村里农家乐的生意。高枧村很快就成了贵州地区小有名气的赏菊打卡地。
唱支山歌给你听
开辟菊花谷,种植菊花,解决了当地农民家门口的就业问题,优先照顾贫困家庭。菊花谷项目招聘了30多个农村劳力,绝大部分都是“娘子军”,而且都是“婆婆妈妈级”的。
听说务工每天有80元的收入,而且不用付外出费用,还能照顾到家里,“婆婆妈妈们”非常开心。她们感恩,珍惜这个机会,干活非常卖力,经常带点家里的鸡蛋、水果、饼给雪钢,就在田间地头一起吃。
一天,在田头休息,一位叫芙蓉的布依族大妈对雪钢说:“施书记,今天我想送你一个礼物:唱支山歌给你听!”
雪钢这才发现,62岁的芙蓉穿了一件崭新的鲜艳外套。她张口就唱:“大田栽秧行对行,我在田坝栽花秧,感谢书记来指导,还有支书来帮忙,栽得花秧朵对朵,种得花香行对行。八月中秋打谷子,九月菊花满坝香,各级领导都来望,菊花基地闹洋洋。赶傍村官得福享,千古留名传四方,我要活到80岁,一直为你把歌唱!”
大伙儿一起鼓掌。雪钢感动地说:“谢谢!谢谢!”
芙蓉兴奋地说:“歌词是我自己编的,想到一段就唱给上学的女儿听,她把歌词记下来抄给我,再修改。”如今,这首优美的山歌已经在村里传唱开了。
/strip/ignore-error/1|imageslim"/>
布依族大妈芙蓉为施雪钢写了首歌
雪钢和她聊过,芙蓉上学上到四年级,父母说,女孩子读那么多书干什么,以后嫁个好人就行了。芙蓉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她把孙子、外孙女带大后就闲下来。第一个月她在菊花园拿到560元的工钱,雪钢问她,给孙子外孙女买了什么啦?她说,:“没有,我到县里给自己买了几件衣服,最贵的100多呢!我从来没有买过这么贵的衣服!”
现在,状元第的菊花已由最初的20亩扩大到数百亩,品种也有42个增加到500多个,老百姓在菊花产业的发展中得到实惠。
除了观赏菊之外,根据陈校长的建议,菊花谷还种了2亩药用菊。菊花自古以来就是一种中药,用菊花烘烤做成菊花茶可以明目清火。为了减少污染,把药用菊种在高山上,坚持不喷农药。
/strip/ignore-error/1|imageslim"/>
茶用菊花销售很好
菊花收获之后,雪钢就按照网上介绍的菊花茶的制作方法来烘烤。没有设备,就用电饭煲来蒸熟,但电饭煲太小,效率太低。夏支书说:“村里有台烤烟叶的设备,不知能不能用?”雪钢说:“试试看!”第一次烤焦了,然后调温度,调时间,最后终于做出了合格产品。雪钢把高枧村的菊花茶定名为“三无一品”,即“无污染,无农药,无添加,值得一品”,经过简易包装,价廉物美,很快在网上获得好的销售势头。
后来,芙蓉把这段雪钢带领大家做菊花茶的故事又编进了歌词,在乡村“赶场天”演出时,一起唱了出来。其中几句是:“菊花做茶喷喷香,明目清火助健康;三无一品好产品,全国销售远名扬!”
人生因困难和挫折变得精彩
2016年高枧村菊花谷种植成功,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超过了当地干部的预期,很多农民纷纷要求增加菊花种植面积。县里十分重视,2017年,决定扩大到500亩,其中在高枧村打造“有山有水有人家有乡愁”的菊花山村100亩。
村里决定在状元第边上的官坝寨子增加种植面积,那里有山有水有人家,是理想的乡村旅游可开发景点。因为有河,雪钢就问这里汛期会不会发大水,村干说:“放心,这里涨水最多就漫过河边第一块田坎。”
没想到那年四月就开始不停地下雨,后来发了大水,山洪把新种植的菊花田连泥土都一起冲走了!看着夏支书绝望、茫然地望着满目疮痍的菊花谷,雪钢安慰他:“人没事就好,大不了我们重来!”
得到贵州菊花基地受灾的消息,陈校长第一时间打来电话,询问受灾情况,研究救灾方案。号称“土壤魔术大师”的资环学院沈其荣教授,决定免费赠送一车合计三吨的有机颗粒肥,帮助改良土壤,立刻通过物流寄发。不久,放心不下的陈校长又亲临麻江,查看菊花基地的建设情况,出谋划策,提出学校大力扶持麻江县开发菊花系列延伸产品的意见。陈校长还专门看望了雪钢,关心地询问他的工作和家庭生活情况,鼓励他:“人生因困难和挫折而会变得精彩!”
/strip/ignore-error/1|imageslim"/>
南农大陈发棣校长(左)到麻江县菊花园查看菊花生长情况
娘家的关心和支持,领导的期望给雪钢巨大力量,也给高枧村的干部群众带来战胜灾害的信心。2017年,高枧村的菊花扩大到百亩,品种扩大到茶药菊、鲜食菊、切花菊、传统菊、金陵菊、钟山菊等系列,菊花产品也不断拓展。
100个红手印的挽留书
2017年8月,就在高枧村菊花产业蓬勃发展之时,雪钢“第一书记”的任职时间就要到了。整整两年,730多天,他和乡亲们共同奋斗,“五加二,白加黑”,中秋国庆都不回家,坚持工作。崎岖的山路走坏了三四双旅游鞋,茅草把腿划了一道又一道的血痕,脖子晒掉了皮,手指在烤菊花时被铁丝扎出血来······他选择的结对帮扶户罗老奶奶,是当地最困难的贫困户,两个儿子和媳妇都是聋哑人且智力障碍,雪钢给他们买了电饭煲、电磁炉及一些餐具、衣物等生活用品,还募集了3700元爱心款,大大改善了罗奶奶的生活。
这期间,雪钢被陆续评为江苏省、贵州省、黔东南州的扶贫攻坚先进个人、最美驻村第一书记、优秀共产党员,他的驻村事迹在中央7套、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网、贵州电视台等各类媒体多次报道,并作为封面人物刊登在贵州团省委主办的《青年时代》上。
/strip/ignore-error/1|imageslim"/>
听到施书记要回去的消息,高枧村的村民纷纷找到夏支书,希望住留雪钢。这位南农大老师两年来的无私付出,获得了高枧村村民的一致认可,当地村民已经把他当作了自家人,舍不得他的离任。
罗奶奶说:“施书记在我家一口水都没喝过,我们舍不得他走啊!”
在雪钢帮助下新建了100亩优质锌硒米种植基地的小赵动情地说:“大力香水稻基地建成了,但他还没尝一尝这个米煮的饭呢。”
小学校长说:“施书记为我们建立了企业奖学金和爱心资金,我们还要等他来发放呢。”
夏支书又何尝不是呢?这位畲族的村支书和雪钢两年来共同奋战,情如兄弟。他们一起种植菊花,一起烘烤菊花茶,一起敲锣通知村民躲避洪水,也一起参加五人制的气排球比赛。他很佩服这位知识渊博,不怕吃苦,阳光开朗,充满激情,又办法多多的年轻大学老师,和他一起制作那面20×30米的巨大国旗菊花图案时,只靠一张图,几根绳子和竹竿,用喷绘的图纸打印好放在地上,大小五角星的位置竟然一丝不差!虽然他大雪钢七岁,但每次接待来人,夏支书都会诚心诚意地说:“施书记是我们村第一书记,我是第二书记。”
夏支书也深深知道,雪钢离家两年,家里还有老父亲和各位亲人,也需要他的照顾,但马上就是菊花节了,所有的活动离不开施书记啊!夏支书决定用全村人的名义,向南农大提出挽留书,希望他能在高枧村度过这个菊花季节。
于是,高枧村支书夏平顺揣着印有100多名村民代表鲜红手印的“挽留书”,来到了千里之外的南京农业大学,找到陈校长,恳求学校领导能把这位给高枧村脱贫致富带来希望的好老师能再留三个月!
学校征求施雪钢的意见,他被村民的红手印深深感动了,选择留下。
雪钢和乡亲们一起操办了2017年的菊花节。盛花期的菊花漫山遍野,层峦起伏,各种图案造型,国旗、牛角、田园麻江等字样,美丽壮观。观赏者人山人海,高枧村又一次成为贵州旅游的热点,成为贵州脱贫攻坚的一张名片。
/strip/ignore-error/1|imageslim"/>
菊花谷
离开高枧村的那个晚上,雪钢和大家都喝多了。离开村子的时候,村民们唱着山歌,拎着腊肉,土鸡蛋一直送他到村口。那种别离的情景,雪钢永生难忘!他感谢人生中有这样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留下了美丽的菊花产业,带走了美好的回忆。
再回首,心依旧
然而,雪钢和麻江之情没有结束。
2021年11月15日,进入不惑之年的他,因为南农大支援边远地区的需要,再次踏上了贵州土地,挂职麻江县委常委、副县长,由脱贫攻坚再到乡村振兴,继续用科技产业的发展带动老百姓致富。
回校以后,雪钢担任了南农大浦口校区管委会的副主任兼学校团委副书记。他把扶贫几年间得到的各种荣誉和奖状放进书橱,把那些央视,人民日报等媒体的报道收藏起来,开始了新的征程。学校安排他在“形势与政策课”介绍了麻江扶贫的故事,他在高枧村发展菊花产业帮助少数民族脱贫致富的难忘经历和精彩人生,每次都能得到学生们起立后长时间的掌声。
回宁后,村民们对他念念不忘,经常给他打电话,咨询菊花种植的问题,他总是耐心地一一答复。夏支书给他寄来家里的土鸡蛋,问他:“啥时再来吃土鸡?”他回答:“每两年我都会回去一次,因为那里有太多牵挂的人和事。”
他兑现了两年回麻江一次承诺。针对留守儿童多、教育落后的问题,雪钢连续两年组织大学生到高枧小学开展“我们的童年因你们而精彩”志愿服务活动,让孩子们对大学充满憧憬。还指导两届校研究生支教团的学生,开展了系列的支教活动,受到麻江县龙山中学的很高评价。
如今,他再次站到了了麻江的大地上。雪钢见到了已经提拔为昌贤镇副镇长的夏平顺,给他带去一双运动鞋。他还和县民政局长一起看望了91岁的罗奶奶,动员和安排她们一家一同住进了县里的养老院。
雪钢还牢记陈校长的叮嘱,要把南农专家研究的梨、柿子、桔柚等适合麻江气候的水果,种植100亩,供旅游者体验采摘;进一步提升300亩精品菊花园的规划和种植,让旅客游园时赏菊、叹菊、品菊、吟菊、用菊…… 雪钢觉得,在追求一个精彩而有意义的人生过程中,所有的磨难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愿菊花书记的故事在麻江不断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