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视觉中国

这是《智能时代新生活》的第一篇。

国家政策和技术进步带来的改变,正在重塑我们的生活方式。这种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细小却动人心魄的。过去十年,这种变化发生在很多领域,乡村、教育、医疗、养老。今年两会期间,围绕民生等重点话题,代表和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几乎所有的事情,都在发生变化。一些前所未有的成就,和一些前所未有的生活,它的背后是一代人持之以恒的努力,既是所有人的付出,也是所有人的回报。

第一个故事关于乡村。属于上一代人的生存经验正在被新的经验覆盖。乡村正变得和想象中的不一样。一个职业农民,他的知识系统需要不断更新,他要掌握一些全新的技能,来替代重复的体力。甚至于教育和娱乐,也正在被新的形式取代。很难有一种办法,把所有激动人心的变化都记录出来。我们选择了一些细小的切片,通过这些生活的棱镜,来观察日常生活中,那些微小却伟大的成就。

撰文丨李雨杨 编辑丨金赫 出品丨腾讯新闻 谷雨工作室

无人机种田,一个现代农民的基本修养

图片

视觉中国

一架黑色无人机盘旋在田地上空,掠过一大片耕地,像蜜蜂一样播种、施肥、洒药,而这一切,尽在65岁的徐福阁的掌握中。这是上海徐行镇安新村的五千亩农田,而他是当地合作社的一名农民。一开始,徐福阁连无人机是什么都不清楚。直到农业无人机操作专家钱良旭来做培训后,他们成立了上海嘉定区第一支“飞手”队伍,平均年龄58岁以上。以前,每到农忙季节,合作社得临时招上60多人才忙得过来,如今只需派出3架无人机。

在一些地区,农民要掌握的知识系统已经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只是根据经验,来判断喷洒农药、施肥的用量和时机。这一切都由无人机自动记录,机器还会记录下地理位置、作业时间等数据。而一个职业农民,只需要学会操纵机器,就可以了。

钱良旭也已经58岁了。他本来只是当地农业事业单位的一名技术人员,2018年创业成立了上海崇明区第一家农业无人机操作公司。耕、种、管、收这四项里,最累的就是管。农民不仅要有丰富的经验,还得看天吃饭,而现在,有的地区甚至实现了无人机巡田,农作物长势如何,有没有虫害,是否需要水肥,只需要一块屏幕就能精准判断。

这4年里,向他学习操作农业无人机的农户越来越年轻,甚至有00后。回到老家,成为职业农民的人越来越多。

人工智能养猪,精确到每一克肉

图片

视觉中国

在新型养殖场,一头猪的养成只需要这几步——认出这头猪(猪脸识别),自动喂食(智能食槽,吃够了不给喂,要精准),敦促运动(智能识别哪头猪今日运动量不足),敦促生崽(还是智能识别,耳朵竖立、身体绷直,进食量骤降,发情了;爱睡觉、站着不跑,食量变大,怀孕了),试着改善肉质(播放舒缓的歌儿也许有效),敦促集中排泄(“猪马桶”已经能做到零污染),打扫猪舍(智能猪舍,冷热干湿、氨气浓度、PM2.5都能控制)。

人工智能养猪的时代已经到来。养猪不再是体力活儿,而更像一场智力活动。甚至瘟疫来临,也有一套预警系统——通过声纹识别技术,这套系统能在嘈杂的猪舍环境中准确提取猪的咳嗽声和应激声,并给管理员发出警报。

在大数据下精准控制下,每一头猪都过着富足的生活,在干净、优雅、仿佛度假胜地的猪舍里,每一克肉如何长出来都有迹可循。管理这些猪的不再是传统的农民,而是工程师,他们通过APP查看猪的状态,然后决定是否继续喂食。

当然,无论是人养的猪,还是人工智能养的猪,都是同一个结局——变成食物。

直播间卖牛,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图片

直播销售农产品 人民视觉

直播已经是东北农村生活的日常,参与塑造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以至于任何行业都可以被直播化。在直播间里什么都可以卖,哪怕是推销一头活牛。

东北非牧区最大的黄牛交易市场营城子镇,名声最响的养牛人当属明哥。他的直播账号粉丝33万,拍了很多分享养牛小技巧的视频。这些视频制作不算精良,有一种浓浓的东北乡村风,但是它能够有效抵达用户。

以前,买卖黄牛这项事业,依赖于市场上的牛贩子进行。但现在,卖牛能赚上大钱的,不再是传统的牛贩子,而是卖牛主播。在明哥的直播间里,旺季一个月能卖出1000头牛。这些牛最后被发往全国各地的养殖场或者屠宰场,最后成为餐桌上的食物。明哥有两个养殖场,但远跟不上客户的需求,因此他也在当地收牛。

养一头牛的利润,相当于种10亩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入这项事业。如果你想要买头牛,不妨找到卖牛人的直播间。大车发货,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上重点高中的课程,只是一场直播的距离

图片

视觉中国

一些贫困地区的乡村中学开设了直播课,被称为“远端学校”。在课堂上,学生们坐在椅子上,打开书本,似乎一切没什么不同。只不过老师换成了一张不认识的面孔,他正在教室前的屏幕里,通过“直播”的方式给他们上课。

教育资源集中在大城市的重点学校。如何兼顾公平,让贫困地区的学生也能利用这些资源,成了一项挑战。相比直播带货,直播上课是一件更复杂的事。物品可以通过物流传递,但教育不是,哪怕在一个互联网已经普及的时代,教育的有效传递依然是一个难题。

已经开了20年直播课、“中国最前列的高中”成都七中则走出了一条有效的直播之路。直到2020年,全国有300多所贫困地区的学校、10万名学生跟着成都七中一起上直播课,听课、作业、考试,全天候跟随。

为了跟上成都七中的进度,乡村教师也不得不改变教学方式,不仅头天晚上先带学生预习,上直播课时虽不用亲自授课,但也得记下学生的疑惑点,课后补充,带1个直播班的工作量相当于带3个普通班。

教学效果是显著的。到2020年,“远端学校”不仅出过省状元,还有144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考上985、211的学生则数不胜数。

但教育不只是成绩,还有更打动人心的东西。有成都七中的老师去九寨沟旅行,碰上了兼职做导游的直播学生,老师不认识学生,但学生激动地认出了老师,找老师合了一张影,却不肯收下导游费。

光伏发电,环保还能卖钱

图片

视觉中国

家在河北保定易县的任岩发现,村里家家户户的青灰色屋顶渐渐被蓝色薄板覆盖,他也在自家屋顶安装了16.83千瓦户用光伏电站。邻里寒暄,第一句是“吃了吗”,第二句则是“你家上个月收益怎么样?”

在各家各户的屋顶上,只要安装上由半导体材料制成蓝色薄板,阳光照射在上面,通过“光生伏特效应”转化成电流,输送到电网,就能获得发电收益。到2020年底,全国已经有150万户村民安装了户用光伏。

过去的十余年间,光伏度电成本下降达89%。2019年平均度电成本40美分/kWh ,已经是各类电源中成本最低的电源之一。随着光伏平价上网时代的开启,光伏行业从之前高度依赖政府补贴,到今天已经比煤电还便宜,电力市场空间对光伏打开。

靠太阳赚钱并不复杂,可用公式计算:安装瓦数×年平均有效光照小时数×上网电价。其中,安装瓦数是透明的,上网电价公开。在一些地区,如果是农户自己买设备,6-10年左右回本为正常周期。

任岩知道,光伏发电并不能挣快钱,他投入成本7万元,而每个月的收益取决于光照时长,需要时间的累积。他估算自己每个月可以挣800元,一年就能上万。为了给乡下父亲留点养老本钱,他打算安装第二座户用光伏电站。

90后村官众筹治村

图片

参加农耕研学活动的儿童 视觉中国

张桂芳决定把三家村打造成“彩虹村”——在村子的墙面涂上彩色颜料。整座村子焕然一新,每天都有人来参观,张桂芳一天至少要带队导览三回。当然张桂芳不满足于只是涂抹色彩,这只能扩大三家村的知名度,但不能真正让村民富起来。她在腾讯公益平台上募捐项目,众筹42万元,来修建三家村村中部的一条中心河。这条河里曾游弋着观赏鱼,沿岸开满了向日葵,是当地最美的景点。

1997年出生的张桂芳,穿着牛仔裤、运动鞋,梳着丸子头。从天津农学院毕业后,她先在天津开了一家民宿,2020年回到河南老家三家村当起了村支书。

受邀回村时,张桂芳以为这是一份轻松的活儿,没多久才发现,想振兴三家村实在艰难:村里虽被山水环绕,但交通不便;村民都是老弱幼小,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村内没有集体经济,还因为历史遗留问题欠下近百万元的外债。经过一年的经验累积,她开始在手机上利用众筹来治村。

即便只是一条小河,村支书张桂芳也有很多想做的事:修河边步道,建个凉亭,种点荷花……在她的蓝图中,三家村将成为一个农耕文化研学基地,村民可以回乡创业,游客可以来感受乡村的山水之美。张桂芳说,“每做一步,(我)都觉得离那个很厉害的农村又近了一步。”

拍短视频的乡间大V

图片

短视频创作者“张同学” 视觉中国

穿鞋后用裤腿蹭一下,袜子放枕头底下,窗帘用钉子挂住,在红色搪瓷盆里洗漱,烧火前先用毛线点燃,黄叶卷边的白菜,纹理发黑的葫芦水瓢,炕上吃小鸡炖土豆,这就是张同学用视频记录下的东北农村生活,围绕着一个院子、一张炕、一个灶,平平无奇,却在不到4个月时间,积累了2000万粉丝。

因为视频制作精良,7分钟里塞进过290个镜头,每个镜头视角又很独特,很多人以为张同学是一名科班出身的电影学院毕业生。事实上,张同学的真名叫张凯,1986年生人,九年义务教育还差一年没念完,23岁就结了婚,已有两个娃。最穷的时候,他连买盒烟的钱都没有,为了拍短视频,还跟超市赊过账。

对张凯而言,农村生活日常就是他的视频脚本。春天收拾地播种,夏天施肥打草,秋天收玉米,冬天上山砍柴,一年四季都有做不完的农活,而每一天干啥活,吃啥饭,做啥菜,都是源源不断的素材。

短视频改变了乡下的娱乐文化,让乡村以自信的一面呈现出来。越来越多人开始成为全网大V。

在广西农村田间忙活时,吴勇拍了第一条短视频,他打扮成古装剧里演员的模样,《神雕侠侣》的杨过,《陆小凤传奇》的西门吹雪,《寻秦记》的项少龙,《上海滩》的许文强,然后在水田里开拖拉机,背着农药喷雾器喷药。他最火的视频是,和23岁的表妹一起扮演郭靖、黄蓉,两人服化道齐全,一起割稻子,晒谷子,吃鸡腿,兴之所至,“黄蓉”还会舞个剑。

1990年出生的吴勇一直有一个演员梦。初中毕业后,他当了10年厨师,辞职去横店成为了一名群众演员。但新冠疫情出现后,剧组骤减,他几乎没有收入,于是带着用过的服装、道具回到了农村老家,帮父亲务农。

尽管在短视频里被更多人熟知,吴勇认为自己并不是一个大明星,也没有电影可以拍。但在乡亲们的眼里,他是当地响当当的招牌。不久前,他配合当地的公安部门,和表妹扮演成杨过、小龙女,拍摄了一条反电信诈骗的视频。这对吴勇来说,已是莫大的鼓励。

舞台布景是玉米地的乡村style

图片

视觉中国

舞蹈已经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背景就是大地。妻子彭小英47岁,丈夫范得多51岁,两人欢快地跳着自编的鬼步舞,双脚快速切换,滑行、踢腿、踩踏、转身,每一个动作都干净利落。那是一种强调即兴的舞蹈,最著名的那支舞蹈视频,动作都是两人一起琢磨的,有学奶奶梳头的,有挑扁担下田的,有鸭子走路的,有学田里的蛇昂起头的,有在灶台变拉风箱的,都是他们日常乡村生活的缩影。

十几年前,丈夫范得多出了车祸,患上了抑郁症,总是在脑海中反复回忆出车祸那一瞬间的画面。一边要照顾丈夫、孩子,一边要挣钱养家,彭小英感到压力巨大。直到无意中看到有人在广场跳鬼步舞,她拉着丈夫一起学着跳,跳完出一身汗,再洗个澡,范得多也不失眠了。彭小英说,“最大的改变是他体验到快乐的感觉,在跳舞的时候笑容不自觉地就挂在他脸上。”

新冠疫情之后,职业是街舞老师的大女儿给他们录了跳舞视频,上传到短视频平台,粉丝一下涨到了几百万。但对彭小英而言,更重要的是,每跳完一支舞,她都要和丈夫拥抱一下,他们每天去田里干干农活,种种玉米、茄子,有时候一家人一起跳舞,“简简单单,快快乐乐,够了,还图啥呢。”

参考报道:

《撒药、除草、灭虫……六旬老人田间玩转无人机》 上海嘉定

《当AI开始进村养猪》果壳

《丁磊、马云、刘强东,互联网大佬们为何纷纷爱上AI养猪?》科技日报

《人手一本致富经?快手上这些乡村创作者可太强了》北京商报

《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冰点周刊

《成都七中:“全日制直播教学”如何改变边远地区教育?》中国网信杂志

《晒着太阳挣钱, 农村光伏发电,埋的是雷还是金?》南方周末

《从输血到造血,脱贫攻坚之后,光伏如何助力乡村振兴》财新网

《一个中国乡村的当代艺术实验》三联生活周刊

《“张同学”走红以后》剥洋葱

《制造“张同学”》刺猬公社

《广西“夫妇”扮“郭靖黄蓉”种地走红,当事人回应了!背后故事不简单》南国今报

《农民夫妻田间跳自创曳步舞爆红!背后故事让人感叹》都市快报

《跳曳步舞的农民夫妇谈走红,提到一个词》南方都市报

出品人|杨瑞春 编辑总监|赵涵漠 责编|金赫 运营|刘希晰 王心韵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