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png

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卫都办班家村位于G342国道与卫都路交会处,耕地面积2600亩。过去10年,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立足卫都办班家村的区域优势和资源禀赋,坚持“小桑果,大产业”的发展理念,把桑果产业列为全区特色优势产业,强化产业延伸,创新管理模式,实现产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的目标。

党建引领 强力推进乡村振兴

2012年,为了解决班家村农民种植种类单一、收入较低的问题,班家村“两委”在示范区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推动桑葚园从无到有,将其打造成“一村一品”特色桑葚基地,既丰富了产业结构,又增加了农民收入。桑葚园很快就成为班家村一个响当当的特色农业品牌,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为整合农村资源推动产业发展见实效,班家村党支部强化产业带动辐射作用,积极探索“党建+生态+基地+产业”的合作社发展新模式,实现农民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转变。

近年来,乡村游正逐渐成为市民休闲生活新时尚。现代农民不仅要“会种地”更要“慧种地”。在班家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合作社积极探索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桑葚产业发展模式,壮大“桑葚采摘”休闲旅游特色品牌。

此外,小小桑葚还登上了抖音直播间,扩大其宣传辐射范围,为班家村集体经济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带动周边农户就业,走上致富路,让小小的桑葚真正成为农民的“致富果”。

image.png

品种引进实现产质效益并重

为增加全村农民收入,班家村党支部带领村“两委”及党员代表到浙江省杭州市的桑葚育苗基地参观考察,经过多次讨论和反复论证,决定采取“做给农民看、教给农民学、带领农民干、帮助农民销”的方式,引导当地农民种植桑葚。

10年来,班家、店当、顺河、杨庄等村桑葚种植面积3700余亩,主要有无籽大十、韩国白珍珠、台湾长果、桂花蜜等多个品种。眼下正是桑葚成熟上市的季节,走进班家村桑葚种植园,满园翠绿的桑叶随风摇曳,隐藏在桑叶间的一簇簇桑葚映入眼帘,或红或黑,粒粒饱满,微风拂过,果香阵阵,扑鼻而来。拿起一颗桑葚放在嘴里,鲜甜味美,口齿留香。

“这片园子种植的桑葚是从浙江引进的桂花蜜,果子又大又甜,并且产量高,不打药、不施肥,绿色无公害。”班家村党支部书记班路喜摘下一颗黑黝黝的桑葚说道。

据了解,桑葚性味甘寒,含有丰富的水分、糖类、多种维生素、胡萝卜素及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等,具有生津润燥、乌发明目、增强肌体免疫力等功效。除了新摘即食,桑葚还可以用于制作桑葚酒,或者直接晒干泡茶饮用等。截至目前,班家村及周边村桑葚种植面积有5000余亩,每亩产量达3000公斤,每亩年收入1万余元。

龙头带动不断延伸产业链条

在示范区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班家村及周边桑葚种植大户不断完善桑葚产业体系,形成了以聚力深加工、延伸产业链为特征的班家桑葚发展模式。

采用“双绑”机制,班家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绑定农户187户,兜底收购桑果30吨,投资500余万元与河南省农科院合作建设桑葚加工厂1个,年产桑葚果酱30万瓶、桑葚酒100件,年产值80余万元。与红磨坊合作研发桑葚毛毛虫面包,年产量1.5万个,年收入约10万元;与河南深港产业园合作,通过媒体报道、抖音直播、跨境电商等方式,大力发展旅游采摘业,每亩收入约2万元。2019年8月,该村建设了4座毛木耳种植大棚,利用桑葚园里废弃的桑树枝条作为种植毛木耳的原材料,变废为宝,实现废弃桑树枝条的有效利用,年收入约50万元,解决农户就业 200余人,形成种植、加工、销售、资源化利用一体化产业链。

“按照每公斤毛木耳20元的收购价格算,平均一个大棚的收益有10万余元,今年一年基本就能收回成本。”望着大棚里长势喜人的毛木耳,班家村木耳种植户娄有才算了一笔账,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记者 侯科建 通讯员 郭成/文 记者 赵国栋/图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