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鸡具有家禽的共同生物学特性。近百年来,由于人们的不断培育和改善其环境条件,尤其是近几十年来,随着现代遗传育种、良种选育、科学配料、营养调控、电子物理等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生产性能大大提高。熟悉肉鸡的生物学特性,可以帮助养殖场(户)为肉鸡提供更好的饲养管理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肉鸡的生产潜力,提高饲养效益。代谢旺盛,生产周期较短肉鸡生长迅速,代谢旺盛,生产周期较短,一般成年鸡的体温可达41.5,脉搏可达200~350次/min。因此,肉鸡的基础代谢高于其他动物,生长发育迅速、成熟较早、生产周期较短。肉用仔鸡公母混群饲养,正常饲养管理条件下,从出壳体重40g左右,一般2周龄可达0.5kg,4周龄可达1.65kg,6达2.88kg,7~8周龄达到3.2~3.6kg,约为出壳体重的70~85为2.11左右。6周龄体重世界最高纪录达3000g以上,大群测试世界纪录为2960g。公母鸡分群一条龙大群饲养,公鸡一般2周龄体重可达0.65kg,4龄可达1.85kg,6周龄可达3.45kg,最高纪录为3.65kg。生长速度之快,饲料报酬之高,其他畜禽无法比拟。一般2个月左右就可完成一个生产周期,具有饲养周期短,资金周转快等优点。
性情温驯,饲养方式多样肉鸡性情温驯,目前饲养方式大多采用规模平养、合群笼养、生态放养等方式。2.1规模平养2.1.1厚垫料平养在经严格消毒的鸡舍地面上,铺设5~10cm厚垫料,出栏后一次清除垫草和粪污,肉鸡的整个生长期全在垫料上活动的饲养方式。采用厚垫料平养方式,要求垫料柔软、干燥、吸水性强、不易板结、不发霉、无污染。饲养过程中,应视具体情况随时松动板结垫料,清除湿垫料,补充新垫料。厚垫料平养方式的主要优点一是简便易行,设备投资少,利于农作物废弃物再利用和粪污资源化利用。二是垫料吸潮、消纳粪便等污染物,有利于改善鸡舍环境。三是垫料松软,可减少肉鸡腿病和胸囊肿等疾病发生,提高产品质量。其主要缺点一是优质垫料如稻壳、锯末等需求量大,成本较高,且不同地区的供应状况不同,很难在全国普遍推广。二是虽然垫料对废弃物有一定的消纳能力,但鸡群与垫料、粪便等直接接触,如果操作管理不当,容易发生球虫病等疾病。2.1.2离地网上平养网床由网底、网架、网围组成,网高80~100cm,网底可用塑料制成,要求平整光滑,有弹性,耐腐蚀。网架要求坚固,耐腐蚀;网围要求与网床垂直,高50~60cm。离地网上平养方式的主要优点:一是网床饲养为自动清粪提供了条件,减少了鸡粪在舍内发酵所产生的有害气体排放,从根本上改善了鸡舍环境条件。
二是网上平养使肉鸡离开地面,减少了与粪污的接触,降低了球虫病等疫病的发生概率,有助于减少药物投放,提高产品安全水平。其主要缺点:相比地面厚垫料饲养模式,尽管节省了购置垫料的费用,但需购置网床设备,一次性设备投资较大。2.2合群笼养现代化养鸡(规模化标准化饲养),鸡的群居性较强,在高密度的笼养条件下仍能表现出较高的生产性能。另外,鸡的粪便、尿液比较浓稠,饮水少而又不渗漏,给机械化饲养管理创造了有利条件。尤其是鸡的体型较小,每m2笼底面积可养肉鸡25只左右。所以在畜禽养殖业中,工厂化饲养程度最高的是养鸡2.2.1高密度笼养肉鸡从育雏到出栏一直在笼内高密度饲养。肉鸡笼养本身有增加饲养密度,减少球虫病发生,提高劳动效率,便于公母分群饲养等优点。便于实施喂料、饮水、清粪等自动化操作,劳动效率提高。尤其是层叠式笼养还能实现肉鸡出栏的自动化操作。自动化水平的提高不仅可解决肉鸡生产劳动力不足的现实问题,还可降低工作人员进出鸡舍带来的生物安全风险,对提高养殖水平和产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2.2.2现代化笼养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笼养肉鸡是以现代工业装备养鸡业,以现代科技武装养鸡业,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养鸡业。
其基本特征是科学化、集约化、商品化、市场化;基本特点是高产、优质、低耗、高效;基本要求是专业化、一体化、现代化。目前,我国养鸡业正向着这方面努力,有许多养殖企业创出了经验,做出了巨大贡献。肉鸡笼养方式的主要优点一是饲养密度较大,节约土地资源。二是饲养密度的增加,可以充分利用鸡群自身产热维持鸡舍温度,环境控制所需的能源等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三是便于提升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实现“人管设备、设备养鸡”,饲养管理人员只需管理设备的正常运行,劳动效率显著提高。其主要缺点一是一次性设备投资较大。二是饲养管理人员素质要求较高。2.3生态放养2.3.1散放饲养果园或丰产林下放养肉鸡模式是比较粗放的一种养殖方式,是将鸡群放养到放牧场地内,鸡群可以自由觅食。一般适用于饲养规模较小、放牧场地内野生饲料资源分布不均匀的地区。适用于果园、丰产林下养殖。2.3.2分区轮放这是鸡群放牧饲养中管理比较规范的一种模式。是在放牧养鸡区域内将放牧场地划分为4~7个小区,每个小区之间用尼龙网隔开,先在第一个小区放牧鸡群,一段时间后转入第二个小区放养,依此类推。这种模式可以让每个放养小区的植被有一定的恢复期,能够保证鸡群经常有一定数量的野生饲料资源提供。
2.3.3流动放牧这种放养鸡群的方式是在一定时期内,在一个较大的场地中或不连续的多个场地中放牧鸡群。在某个区域内放牧若干天,将该区域内的野生饲料采食完后,把鸡群驱赶到相邻的另一个区域内,依次进行放牧。这种放养方式通常使用帐篷作为鸡群临时休息场所。每次更换放牧区域都要把帐篷移动到新的场地并进行固定。2.3.4室外圈养在缺少放养条件的地区,发展生态养鸡可以采用带室外运动场的圈养方式。这种方式是在划定的范围内按照规划原则建造鸡舍,在鸡舍一侧,划出面积为鸡倍的场地作为室外运动场。运动场内可栽植乔木或高产优质牧草。肉鸡生态放养方式的主要优点一是鸡舍可因陋就简,投资小,见效快。二是放养活动面积大,阳光充足,空气新鲜,鸡体健壮,肉质良好,风味增加。其主要缺点一是消毒难度大,感染疫病机会增多。二是受天气变化影响较大,不能四季均衡生产。科学选址,精心饲养管理肉鸡的视觉十分灵敏,一切进入视野的不正常因素,如光照、异常颜色等均可引起警觉信号,严重时可能发生“惊群”;鸡的听觉则不如哺乳动物,但突如其来的噪声也可引起鸡群惊恐不安;此外鸡体水分的蒸发与热能的调节主要靠呼吸作用来实现,因此对外界环境变化比较敏感。
所以,养鸡业必须控制环境变化,尽量减少鸡群应激。3.1科学选址一是鸡场应选择在地势较高、通风良好,干燥、无污染的地方。要求排水方便,水源充足,水质良好,电源充足,离公路、河流、村镇(居民区)、工厂、学校和其他畜禽场500以上。二是种鸡场、孵化场和商品(鸡场及育雏、育成车间(场)必须严格分开,相距500以上。三是鸡场应远离铁路、交通要道、车辆来往频繁的地方,距离500以上,与主要交通干线最好相距5km以上,与次级公路相距100四是鸡场应远离重工业工厂和化工厂,以免排放的废水、废气污染,危害鸡群健康和产品质量。五是鸡场场地要科学规划。污水处理最好能结合农田灌溉和养殖业的综合利用, 进行生物循环,以免造成公害。 3.2 环境控制 肉鸡生产的基础是稳定的生产环境。肉鸡虽然生长很快,但比较娇嫩,对环境 的适应性和抗病力较弱。因此,管理工作必须以维持适宜环境为中心,采取必 要的环境控制措施。 一是温度。肉雏鸡所需的适宜温度要比蛋雏鸡高1 2,肉雏鸡达到正常体温的时间也比蛋雏鸡晚1 周左右。肉鸡不耐热,尤其是夏季高温时节容易中暑 死亡。雏鸡扎堆,严重时易引起挤压窒息,这是育雏温度偏低的重要信号; 雏鸡 远离热源,饮水增加,则是育雏温度过高的信号。
二是湿度。肉雏饲养的前1~2 周应保持较高的相对湿度。雏鸡脱水则多表现 为身体干瘪,饮水量增加,死亡率较高,这是育雏环境干燥的重要信号。育雏 前期过于干燥,雏鸡饮水过多,也会影响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饲养后期则应 保持较低的湿度。一般10 日龄前因舍温较高、干燥,雏鸡饮水量及采食量很 小,故应适当进行地面洒水或用加湿器补湿,将相对湿度控制在60%~70%。 随着雏鸡日龄增加,饮水量、采食量增加,相对湿度应控制在50%~60%。 14~40 日龄是球虫病多发期,所以应注意保持舍内干燥,防止球虫病发生。 三是通风。在保持鸡舍适宜温度的同时,良好的通风极为重要。肉鸡生长迅速, 需氧量较高。如饲养早期通风换气不良,就可能增加腹水症的发病率。良好的 通风管理可以排出舍内水气、氨气及多余的热量,为鸡群提供新鲜空气。 四是光照。光照对肉鸡的生长和健康影响很大,目的是方便采食和休息。一般 日龄雏鸡应每日光照23h,4~5日龄为20 日龄为15~16h,随后每周光照时间减少20~30 min,直至最后每日维持光照时间8~9 五是密度。饲养密度是否适宜,主要看能否始终维持鸡舍内适宜的生活环境。一般应按季节和体重来增减饲养密度。
饲养密度过大,则会影响肉鸡休息和采 食,导致环境恶化,生长缓慢,疾病增多,死亡率增加。尤其是冬季地面平养, 易多发呼吸道疾病,一般情况下不宜增加饲养密度。 科学配料,提供优质饲料肉鸡因口腔无咀嚼作用且大肠较短,除盲肠可以消化少量纤维素外,其他部位 的消化道不能消化纤维素。所以,饲养肉鸡必须采用高能高蛋白的全价配合饲 料。没有充足的营养,肉鸡就不可能充分发挥其生长潜力,如果饲料供应略有 疏漏,即可能严重影响肉鸡生产。 肉鸡生长较快,容易暴露出饲料中某些营养素的不足或缺乏。营养物质的缺乏 不仅可明显影响肉鸡生长,还可明显影响肉鸡的体质和抗病能力,严重时则会 出现多种营养缺乏症。饲料原料质量的不稳定,或某些毒素混入,饲料存放不 当、使用不当、霉变等都有可能影响肉鸡的饲养效果,必须引起养殖场( 预防为主,科学防控疫病疾病是养鸡生产的大敌,尤其是传染病传播速度快,治疗难度大,继发感染机 会多,死亡率高,可严重影响肉鸡的正常生长发育和养殖效益。完善的疫病防 控措施,是成功饲养肉鸡的基本保障。肉鸡的抗病能力较弱,鸡群一旦发病就 很难控制,即会带来严重损失。所以必须采取预防为主的方针,科学制定完善 的疫病防控措施,在消毒、隔离、免疫、用药、环境控制等多方面采取综合防 控措施,以减少疫病的发生概率。 摘自《浙江畜牧兽医》 2016 年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