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湘西州凤凰县廖家桥镇菖蒲塘村瓜果飘香,一片忙碌的景象。

“今年的蜜柚长势很好,可以卖一个好价钱。”村民田春掩不住笑意,采摘着即将发往全国各地的蜜柚。

菖蒲塘村是一个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村。近年来,该村立足水果业发展,坚持科技人才支撑,探索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特色路子,成为全国闻名的“水果之乡”。全村产业发展面积由2013年1750亩扩至2021年8000亩,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6121元增至2021年28538元。

图片

△“柚”迎丰收,菖蒲塘村民正在果园里挑柚子。

小苗木长成大产业

菖蒲塘村位于湖南西部边缘,湿润的季风气候和昼夜温差大,种植水果成了这里的发展路径。

1988年该村率先引种椪柑,发展椪柑430亩。1996年又率先引种米良1号猕猴桃。2002年,通过品种改良,发展官溪蜜柚300亩。在发展产业过程中,他们逐渐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科技种植才是打开共同富裕大门的关键钥匙。

王仁才、卜范文、杨万根等一大批省内科技专家受邀来到菖蒲塘村为果农传送技术、释疑解惑,指导全村水果产业发展。

2020年4月,省农科院与凤凰县在菖蒲塘村共建专家工作站,开展种植技术攻关和产学研合作,积极推广新品种、新技术。2021年,该村又年成立菖蒲塘村科技小院,实现院士、教授、博士团等农学专家团队重点定点开展种植技术攻关和产学研合作,推动产业规模化、生态化、绿色化、有机化发展。

图片

△菖蒲塘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周祖辉在果园里直播带货。

专家的到来也带动了一批土专家的成长。丁清清就是菖蒲塘村两户省级科技示范户之一,今年70岁的他依旧精神矍铄、技术娴熟,不仅是村里水果产业开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还是村里有名的“土专家”。

1992年,他最早将“米良一号”猕猴桃引进村,二十余年来,他一边种植猕猴桃,一边进行土实验搞创新,经过多年的反复试种,优中选优,他成功选育出了翡翠香果无籽猕猴桃,这个品种无需授粉,减少了人工成本,长出的果实口感优于“米良1号”,而且抗旱、耐涝、抗病性强,目前已经和州农科院合作,在湘西州推广种植3000余亩,市场前景大好。

据悉,目前,该村有省级科技示范户2户,州、县科技示范户268户。有中级农技师21人,初级农技师48人。

图片

△凤凰县菖蒲塘村水果产业园内,村民们正在采摘柚子,一派繁忙景象。

一年嫁接出900多万元

随着“农教授”和“土专家”的增多,菖蒲塘村不仅卖果子还开始卖技术。2013年该村顺势推出“女子嫁接队”。雷志平是菖蒲塘村女子嫁接队成员之一,十多年前,初嫁到菖蒲塘村时,她对苗木嫁接一无所知。“我嫁过来时,家里好穷,5块钱一双的凉鞋都买不起。”雷志平说。

加入女子嫁接队后,大家互相传授嫁接技术,交流致富经验,互帮互助,共同发展。如今,雷志平成了菖蒲塘村女子嫁接队的中坚力量,一分钟就能嫁接两三棵苗木,一天能挣200多元工钱。

“掌握嫁接技术,就不怕没钱赚,生活更有奔头啦!”雷志平感叹道,如今生活一天一个变化,不仅建起了小洋楼,全家还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图片

△凤凰县菖蒲塘村猕猴桃产业园内,果农们给猕猴桃进行人工授粉,确保增产增收。

田香群是菖蒲塘村女子嫁接队队长,也是村里优秀的电商发展带头人之一,还是菖蒲塘村嫁接苗木的“技术专家”。

早在2009年,田香群就到过重庆綦江帮人家当过技术员。近年来,随着水果苗木产业的逐步发展壮大,田香群和她的女子嫁接队名气也越来越大,已经成为菖蒲塘村科技输出的一张靓丽的名片。

记者了解到,“女子嫁接队”常年奔走在贵州、重庆、四川、陕西等地开展嫁接技术服务,仅去年,女子嫁接队仅外出务工收入就达900多万元,人均增收三万余元,“娘子军”成了创收主力军。

本报记者王茶茶 通讯员喻阳 吴春柳 吴东林长沙报道 图源/受访单位供图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