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青年理论学习小组牵头组建调研组,通过实地考察、座谈走访、专题研讨等方式,深入了解耐盐碱作物品种筛选培育、开发推广等情况,梳理总结“以种适地”好做法好经验和面临的困难挑战,研究提出对策建议。
深刻认识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的重要意义
深刻理解耐盐碱品种选育推广对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意义。盐碱地,是农民最发愁的一种土地,因为土壤表层盐碱累积,导致大部分作物不能生长,即便长成也没有多少产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三角洲农高区考察时强调,5亿亩盐碱地也要充分开发利用,如果耐盐碱作物发展起来,对保障中国粮仓、中国饭碗将起到重要作用。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沧州考察时再次强调,要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有效拓展适宜作物播种面积,积极发展深加工,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耐盐碱作物品种选育推广的重要意义,明确了由“以地适种”向“以种适地”转变的工作方向,为加快做好适宜盐碱地作物育种创新和开发推广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深入认识由“以地适种”向“以种适地”转变蕴含的内在逻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种质资源、耕地保护和利用等基础性研究,转变育种观念,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近年来,农业农村部在盐碱地集中分布区开展盐碱耕地治理试点项目,3年累计实施面积240万亩次,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有效改善。然而,采用水利、耕作、化学等方法改良盐碱地土壤以适应作物生长的传统做法,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面临生态保护、经济效益和关键技术制约。因此,一方面要加大力度推进盐碱地治理,努力让土地适应种子,另一方面也迫切需要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努力让种子适应土地,实现土地与种子“双向奔赴”。
深切体会“以种适地”对提高粮食产能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盐碱地主要分为盐碱耕地和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盐碱荒草地。其中,综合治理盐碱耕地,加强耐盐碱种子研发推广是粮食产能提升的潜力所在。据专家估算,“以种适地”将提高粮食产能100公斤/亩。按照可利用盐碱耕地1亿亩计算,共计可增产粮食100亿公斤,占我国粮食总产能的1%。从调研看,中国农科院、河北农林科学院等国家及地方科研单位长期开展耐盐碱育种研究,先后选育了京麦189、济麦60等耐盐碱小麦品种,盐城156、春两优5121等耐盐碱水稻品种,齐黄34、科豆35等耐盐碱大豆品种,增产效果明显。在空间上做增量、在产量上做加法,“以种适地”对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意义重大。
“以种适地”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仍面临困难挑战
“以种适地”工作有基础。20世纪50-60年代,我国盐碱地研究就已开始,在科学家们的积极探索下,盐碱地的利用价值与耐盐碱作物品种的开发潜力不断显现。20世纪70-90年代,国家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完善灌排设施,组织农业综合开发等重大工程,不断提高排涝排盐能力。同时加大品种选育力度。21世纪以来,我国加强耐盐碱种质资源筛选。2008-2012年,中国农科院牵头,通过对11个省份沿海地区耐盐碱农作物种质资源进行调查,收集了粮食和经济园艺等作物种质资源3609份,从中筛选出具有耐盐碱特性的种质资源233份。期间,一批耐盐碱水稻、小麦等品种陆续审定。2014年,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宣布了耐盐碱水稻——“海水稻”最高亩产620.95公斤。2021年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农业农村部贯彻落实总书记在山东黄河三角洲农高区考察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大耐盐碱作物品种选育支持力度,出台《全国耐盐碱作物品种选育示范工作方案》,明确至2025年的耐盐碱品种选育推广任务;印发实施国家育种联合攻关总体方案,专门设置耐盐碱攻关组,联合科研单位和优势企业力量加快培育耐盐碱新品种;通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农业生物育种等项目支持耐盐碱作物品种筛选与选育。
耐盐碱品种选育推广有成效。筛选鉴定了一批耐盐碱种质资源。2010年,中国农科院在曹妃甸建立了滨海耐盐碱鉴定基地,目前共完成超过5万份作物种质资源不同生育期耐盐碱性鉴定评价,其中水稻约1.7万份、小麦约0.4万份、大豆约1万份。鉴定评价结果显示,耐盐1级(高耐)资源2542份,2级(耐盐)资源8700份,3级(中耐)资源17573份,4级(盐敏感)资源10490份,5级(高敏)资源11623份,为耐盐碱育种创新提供了种质资源保障。
创新培育了一批优质耐盐碱品种。2017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先后开通了国家级耐盐碱水稻、小麦、大豆品种试验,累计参试品种258个。目前已审定荃9优1393等11个耐盐碱水稻品种,耐盐性均达到3级以上(中抗);审定小偃60等6个耐盐碱小麦品种,耐盐等级均为1级(高抗);首批耐盐碱大豆品种有望于2024年通过国家审定。
耐盐碱作物品种推广已初具规模。目前,耐盐碱水稻品种推广面积达60万亩以上,其中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育的玉香油占、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选育的盐丰47年推广面积共计30万亩;2022年首次审定的耐盐碱小麦品种小偃60等4个品种,在盐碱地区推广面积达28万亩。农业农村部2023年发布的《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重点推荐了京麦188、小偃60等2个耐盐碱小麦品种。
“以种适地”仍面临困难挑战。一是耐盐碱作物品种选育较常规品种难度大。耐盐碱作物新品种选育相当于在常规品种要求上叠加耐盐碱性能,选育难度大。作物耐盐碱机理不清,耐盐碱功能基因缺乏且分子机理不明限制了标记开发、利用以及分子设计等现代育种技术的运用,导致品种选育效率低;作物耐盐碱标准适用性不明,以水稻和小麦为例,耐盐性分为1至5级,耐盐性达到几级以上可以作为品种审定标准缺乏科学依据;规模化耐盐碱精准鉴定设施不足,土壤盐碱程度不均极易造成鉴定结果偏差,影响育种材料耐盐碱性能的准确判断;耐盐碱作物品种培育攻关强度不够,研究力量分散、攻关人员较少、项目支持不足、育种成本高,影响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品种研发。二是品种推广应用比较效益低。从种业企业看,我国盐碱地分布较为分散,极大限制了具有典型地域适应性的耐盐碱作物品种种子的销量,加之耐盐碱品种研发成本增加,企业研发积极性不高。从种植主体看,由于盐碱地需要更多的灌溉水和化肥投入,进一步降低了种植的经济效益,农民种植意愿不强。三是盐碱地作物特色产业不成规模。特殊的土壤成分和PH值决定了盐碱地作物特殊的生长环境,盐碱地作物产品也就具备了特色产品的开发价值。然而,盐碱地特色产业发展受产业链、价值链等多因素限制,当前尚无更多可推广可复制的成熟经验,盐碱地种业产业的价值提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多措并举推进“以种适地”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是一项跨领域、多学科的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协调配合,全领域综合发力。必须立足全产业链,尊重科学规律和生产实际,分类精准施策,多措并举,有序推动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工作落地见效,有力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
坚持目标导向,分类精准推进。向适应轻度盐碱品种要效益,对相对成熟的轻度盐碱地适宜品种,以增产提质为开发目标,推进选育耐盐高产粮油作物,构建高效种植制度,同时注重品种的效益性与稳定性。向适应中度盐碱品种要稳定,以甜高粱、紫花苜蓿等经济作物为重点,集成种草、制草、养畜关键技术,在符合区域实际的情况下,探索建设规模化草牧场,结合粮油作物秸秆,形成盐碱地“牧草生产—牛羊养殖—粪污还田—地力提升”的种养结合模式,配套建设设施农业,实现中度盐碱地稳定利用。向适应重度盐碱品种要突破,在重度盐碱地和近海滩涂,可适当筛选、驯化耐盐植物,实现饲草化利用,同时在有基础有条件的地方探索以种改地。
聚焦关键环节,强化精准扶持。一是深化基础理论研究。通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专项等科技项目,进一步加大对耐盐碱作物育种、理论、遗传机理等重大课题的支持力度,加快弄清基础理论和技术机理。二是加快种质资源鉴定利用。完善我国五大盐碱区耐盐碱作物鉴定基地布局,建设高水平耐盐碱鉴定设施装备,提升耐盐碱鉴定的规模化、信息化和标准化水平。持续推进耐盐碱种质资源精准鉴定和基因挖掘,加快筛选创制耐盐碱性强、品质好、综合抗性强的新种质新材料,夯实耐盐碱育种创新的种质基础。三是加强育种创新攻关。统筹推进国家育种联合攻关和生物育种重大项目,加大耐盐碱品种培育力度,完善国家和省级品种试验体系,加快耐盐碱品种审定和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四是强化品种示范推广。依托国家和省级品种展示评价基地,开展耐盐碱品种展示示范,将表现优异的品种纳入国家优良品种推广目录,将耐盐碱玉米、大豆、油菜纳入重大品种推广补助试点政策范围。
加强科企协作,加速成果转化。一是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依托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加快建设集科技创新、产业孵化、人才引育、成果转化等于一体的开放型创新平台集群,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盐碱地特色种业链条。二是强化研发力量整合。发挥国家盐碱地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等平台优势,整合各级各类优势科研资源,构建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上中下游有机衔接的协同创新机制,加快推进耐盐碱作物协同攻关和成果推广应用。三是提升良种繁育推广和产品研发推广能力。支持优势企业和科研单位合作开展耐盐碱作物育种、产品研发等工作,在国家级制种大县加强耐盐碱品种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在盐碱区开展配套种植等生产指导服务,畅通品种生产最后一公里;面向细分消费市场,研发特色产品、打造特色品牌,用市场手段拉动耐盐碱品种的经济价值和消费空间。
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及时总结耐盐碱作物品种开发推广的好经验好做法,深入挖掘政策创新、科企合作、技术突破、先进人物等方面的典型案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营造比学赶超氛围。支持有关科研单位、地方政府等举办全国耐盐碱作物高峰论坛,发布耐盐碱作物品种研发推广年度报告,凝聚发展共识。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以及微信、微博、网络直播等新媒体,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宣传,讲好耐盐碱作物品种选育推广故事,宣传耐盐碱品种产品的特色优势,为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营造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
(作者: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青年理论学习小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育种中心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第四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青年理论学习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