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德是榆林的农业大县。2009年,全县粮食平均亩产239.5公斤,居榆林市12个县区之首。如今,这个资源穷县的农民正依靠新技术从耕地上收获着富裕。

全县*富的村九成人在家务农

在白家硷乡,集中连片的蔬菜大棚分布在无定河沿岸。高家渠村村民高保生正在大棚内摘黄瓜,“今天早上跑三趟县城了,都是去送黄瓜。这两天黄瓜卖得好,发货价一块二,还老缺货”,虽然忙碌,但高保生心满意足。大棚蔬菜不受季节影响,一年四季都可种植,而且反季节上市也使得销售价格相当可观。早上市的大棚蔬菜让高保生尝到了甜头,“我一共种了两个棚,一棚黄瓜和西红柿轮换着种,另一棚专门育苗。平均一个棚一年能给我带来2.5万元的纯收入。”在全乡的5000多亩水浇地中,高效设施农业占到500多亩,共有450多座标准日光温室大棚,主要分布在白家硷乡和高家渠村,其中白家硷乡有168座,高家渠村172座。在白家硷乡,像高保生一样靠种大棚过上小康生活的人不在少数。2009年,高家渠村人均收入突破万元,成为绥德县仅有的两个人均收入突破万元的行政村之一,也是全县*富的村。

山旱地亩产创出全国高产纪录

水地实现了精耕细作,占全县耕地90%以上的山旱地怎么办?在绥德县中角乡白家山村,山坡地已全部被改造成8米以上的宽幅梯田,使这个所有耕地都是山地的纯农业乡,创出了千亩平均亩产3451公斤的榆林市山旱地马铃薯高产纪录。去年,这个县千亩平均亩产353.9公斤的谷子全国*单产纪录,也是在宽幅梯田上生产的。“在山区,宽幅梯田比普通的水平梯田和坡耕地要增产一倍以上。如果配以滴灌、地膜等设施,其土地产出能力不亚于川地。”绥德县分管农业的常委宋东茹说。

目前,全县只有3万多亩宽幅梯田,下一步,绥德县将全力在山区发展宽幅梯田,让山地农民也能享受到设施农业带来的好处。宋东茹说,如果全县144万亩的山地中,有四分之一能改造成宽幅梯田,其效益将非常突出。

良种普及率95%以上

种子是提高农产品品质和产量的关键。绥德农民对种子的选择近乎苛刻。“以前种的都是本地的普通马铃薯,产量很低,亩产一两千斤,还卖不上价”,中角乡白家山村村民郝绍富说,“自从去年换上脱毒马铃薯后,每亩能打近3000公斤。一斤0.8元,一亩地就能收入4000多元。”县种子管理站站长杨崎筠说,过去一些农民还认识不到使用良种的好处,现在好了,推广起来一点都不费力气,有时候种子不够,农民还托关系想从农业局弄点好种子来。如今,这个县的马铃薯新品种普及率达到95%以上。全县近5万亩谷子也全部换代为市场好、产量高的延安香米,绿豆也全部换成了质优的原产地保护品种大明绿豆。

在农业条件好的川地,农民也在自己的大棚里,根据市场情况,有选择地种上了蔬菜、葡萄、桃李、西瓜等各种各样的经济作物。在薛家峁镇,种芝麻蜜香瓜的瓜农每个大棚(半亩地)*收入近5万元!这个镇也因此被称为绥德的“瓜果之乡”。

新技术被广泛应用

在薛家峁镇薛家峁村村主任薛碧林的瓜田里,芝麻蜜香瓜像花一样栽在花盆里,这就是*新研究出来的盆栽香瓜种植技术。芝麻蜜香瓜市场好、价格高,可有个致命的毛病——重茬问题一直没有解决。盆栽技术,针对的就是这一问题。在薛碧林的瓜地里,盆栽香瓜个头匀称,比大田里的瓜长势还好。除了盆栽这样的新技术之外,测土配方施肥、大棚种植、覆膜集雨沟播等已经在全县广为推广。

以前老纳闷,施了那么多化肥,庄稼咋就是不肯长呢?后来县农业局专家把土拿回去化验了一下,说是地里缺钾和磷,不缺氮,难怪老上氮肥没效果呢”,满堂川乡土地岔村农民马巨海说,改施钾肥和磷肥后,玉米平均1亩地多打了200来斤。”

如今,全县有45万亩庄稼吃上了测土配方的“小灶”,产量大幅增加。在中角乡的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区,经过严格的测算,每亩洋芋、谷子增产20%,还能节省3.5公斤化肥。

“发展设施农业,绥德县在全市来说是*早的,也是效益*的”,县农业局副局长杨崎筠说,“绥德现有设施蔬菜面积2万亩,从2008年开始,县里出台政策,对改造旧棚、建设新棚给予了一系列的政策扶持。农民改造一座日光温室大棚,县财政补助5600元;新建一座日光温室棚,县财政补助12000元。根据发展规划,到2014年,全县日光温室大棚将发展到6500棚以上。”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