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北大的周飞舟老师,基于自己的贫困县调研经验,总结了脱贫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其中产业扶贫部分可以参考:
------原答案分割线------
题主提到的应该是帮扶责任人入户帮扶的政策。由政府动员企事业单位职工,每人帮扶几户贫困户,主要是询问贫困户家庭生活、生产和健康状况,发放日常生活用品,为特困户提供资金和协助解决家庭贫困户日常生活等问题(庄曙光,2017)。这种政策能给贫困户带来短期实惠,但也面临一些问题:
1、帮扶负责人本身压力
政府能动员行政、企业、教育等多领域的人员参与扶贫,这是好事,只是帮扶他人的前提是”我有能力帮扶”——我在帮扶他人时,自身权益不受损害,不影响本职工作,能发挥我之所长。而领导让题主怀孕了还坚持参与扶贫工作,个人认为忽视了您的权益;另一个知乎er提到的问题“贵州精准扶贫是乡村教师该做的工作吗?”,则在处理扶贫工作和本职工作关系上,有些本末倒置了;又一个基层公务员和我提到:“我根本不懂种田办产业,我能帮他们做什么?派个专业的大棚种植户都比我强。”则反映了现有的扶贫政策,并未发挥帮扶负责人的能力(又或者,缺乏专业人才进行帮扶)。
“人心是肉长的”,帮扶负责人目睹贫困户的生活现状,未尝不愿尽举手之劳,只是若不具备上述前提,帮扶负责人难免力不从心。
2、被帮扶人的“依赖心理”
答主听到的对“入户帮扶”政策的讨论不多,但全都提到了这个问题。比如陈文文(2017)访谈的贫困户提到:
“我现在没有太多的能力,也不会做什么,就种地,加上政府给我的低保,也够我们两口生活。所以现在也不用非要去折腾,我也折腾不起。”
“过了大半辈子了,够吃喝就行了。其他的我也做不了。虽然说没有其他收入,但是日子勉强过得去,自己也没有太大愿望。”
将心比心。如果我的生活要求不高,当有人无偿给我送米送油送钱做家务时,我很可能就赖着他们得过且过。因此会有人把政府资助的小鸡仔全卖了换钱打牌,有人逢年过节就打电话问“怎么还不送米来?”这种脱贫只是短期的、物质上的,就如一位受访村民所言:
“我以前也是贫困户,但是现在不是了。其实我还是那个样子,没啥改变,是不是贫困户,脱贫不脱贫他们是有个标准线的,达到那个标准线他们就说你脱贫了,然后就不给钱了。哪有那么容易就脱贫啊,啥也没有做,也没啥技术,就能脱贫了?那不会。我就是属于这个,一年也给了几千块钱,说我达到“脱贫线“了,就给从里面除名了,让其他贫困户再用这个指标。”
我只列出了两个问题,国内有更多专业研究,读的越多越知道“扶贫”的复杂性。而要“精准”解决一个复杂度高的问题,就得把问题拆解成一个个子问题并对症下药,我能想到的有:
1、了解贫困户的意向并提供对应帮助。有人愿意发展产业走致富路,有人则觉得平稳度日就好,前者需要鱼竿(比如产业指导),后者需要鱼(比如福利政策,目前的帮扶政策下,其实是由帮扶负责人承担一部分福利政策的职责)。
2、筹集扶贫资源。精准扶贫需要的资源是多样的,如资金、人才、技术设备。
3、监控扶贫效果。精准扶贫是个性化的,因此评估指标也不能一刀切,发展产业可能难以在短期获得收益,福利政策则可尽快落实。
写这三点不需要太多时间,可落实这三点需要多少时间?谁来找资源?谁来承担落实的风险?还是将心比心,如果我背负着“考核指标+社会维稳”的双重压力,希望短期内看到成效,我也可能更倾向于能给贫困群众短期实惠,又不会产生很大社会矛盾的“慰问式”、“输血式”扶贫方式。
题主提出的问题是个难题,而我们的政府正在尝试解这个难题。解题需要成本,过程并不美好,所幸并未弃疗。
参考资料
1、“帮扶责任人入户帮扶”举例:
· 当地政府规定帮扶负责人要解决帮扶户家里的粮仓、衣柜、饮水入厨问题(meitan.gov.cn/doc/2018/01/25/24335.shtml)
· 鼓励职工“改变过去下乡为贫困户单纯提供钱物的方式,建议帮扶户在帮扶中帮贫困户做做家务,身体条件许可的帮助贫困户做做农活”(zunyiol.com/index.php?m=content&c=mobile&a=show&catid=154&id=9205)
· 他们给贫困户送去了生活物资--湄潭供水公司办公室帮扶记_社会频道_东方头条
2、本文提到的两篇文献:
[1] 庄曙光. 精准扶贫政策执行偏差问题研究[D].深圳大学,2017.
[2] 陈文文. 我国农村精准扶贫困境研究[D].安徽大学,2017.
3、其他人的思考
· 如何看待县委书记陈行甲的文章《精准扶贫中自强感恩教育要跟上》?
· 陕西绥德:多数贫困户习惯了“输血”式扶贫,主动脱贫不积极_中国政库_澎湃新闻-The Paper
· 怎样带领农民脱贫。本人在乡镇负责精准扶贫工作,副镇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