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点叉尾鮰的饲养技术;斑点叉尾鮰又称沟鲶,属鲶形目,鮰科。原产于美洲,属温水性鱼类,现是美国等一些国家淡水渔业主要扫养殖对象。具有适应性强,光温性,杂食性,易繁殖,生长快,肉味鲜美,抗病力强,价值高等特点。本世纪80年代初,从美国引进斑点叉尾鮰的饲养技术,经多年试验,证明此鱼种适合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池塘、湖泊、水库等水域养殖,已成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欢迎的一个水产优良新品种。;(一).斑点叉尾鮰的生学特性(二).斑点叉尾鮰的人工繁殖技术(三).注点叉尾鱼田的苗种培育技术(四).斑点叉尾鮰的成鱼养殖技术(五).斑点叉尾鮰的疾病防治技术(六).影响斑点差尾鮰养殖效益的因素及对策;(一).斑点叉尾鮰的生学特性;年龄与生长.斑点叉尾鮰属较大形鱼类,生长速率快,1龄鱼体长可达19.5厘米,2龄可达32厘米,3龄可达45厘米,4龄可达57厘米.第一次性成熟后鱼体的生长速率没有明显下降。生殖习性.自然条件下雌雄比为1:1.1,性成熟年龄为4龄,在人工饲养条件较好时有15%-20%的3龄鱼能达到性成熟。卵巢停留在第三期末越冬。雄鱼头部扁平,比雌鱼宽,头部两侧肌肉发达,明显外凸。雄鱼生殖器末端突起,雌雄较易区分.卵呈球形,深桔黄色,属沉性卵,产卵受精后粘连成快状;未吸水的卵直径为3.48-3.49毫米。
它在池塘,江河,湖泊中均能自然产卵,并能形成自然种群。产卵后雄亲鱼有护卵习性,不断摆动鳍以产生水流来提高受精卵的孵化率。产卵季节在5-7月,人工繁殖可设产卵巢收集受精卵后进行人工孵化。为23-28oC.水温23-25oC时,孵化出膜时间需6-7天;25-28oC,孵化出膜时间为4.5-5天。;食性.斑点叉尾鮰前颌骨和齿骨上有排列不规则的细密的小齿,类似针状,第五对鳃弓上有斑纹状齿列。胃似“U”型,胃壁较厚,伸缩磨碎能力较强。肠长为体伏的2.0~3.2倍。主要生活于底层,贪食,喜群食,为杂食性,天然条件下摄食底栖动物、水生昆虫、浮游动物、有机碎屑等,人工饲养条件下摄食配合饲料,原料为鱼粉、豆饼、菜仔饼、玉米、米糠、麦皮及添加剂等。 ;(二)斑点叉尾鮰的人工繁殖技术;1.亲鱼选择与培育池的要求亲鱼要选4龄以上,个体重在2.0公斤以上,无伤,无病,体质健状的个体作为亲鱼,雌雄比例1:(1.1~1.2)为好。培育池要选靠水源,水量充足,排灌方便,保水力强,无高大树木或建筑物遮荫的地方。池形要整齐,面积以1~5亩为好。池过大,鱼多,亲鱼成熟时间常有参差,增加捕捞次数,不利于性腺正常发育,甚至造成人为损伤。
池过小,亲鱼活动范围小,有碍生长发育;水质缓冲能力小,易发生缺氧泛池等现象。池水深度以1.5~2.0米为好。过浅,昼夜温度变化大;过深,上下水层温差大,下层水中的溶氧量偏低。亲鱼培育池池水溶氧量不得低于3毫克/升,否则对性腺发育极为不利。池水水质要保持清新,晴天中午池水透明度要大于30厘米,池底平坦。;2.影响亲鱼性腺发育的生态条件;(2)温度可改变鱼体的代谢强度,加速或抑制性腺的发育。在正常情况下,温度越高,产卵时间越早。因此要在产卵季节密切注意水温变化,以掌握最佳时机设置产卵巢。;3.亲鱼培育; (2)亲鱼的饲料斑点叉尾鮰亲鱼饲料营养要求较高,蛋白质不得少于35%,脂肪5%左右,动植物蛋白比为l:2.6,另外,还需一些必不可少的维生素和矿物质。随意降低营养标准,减少动物蛋白源鱼粉的含量或用低质鱼粉,会使亲鱼性腺发育不佳,怀卵量和产卵率下降。同时,要注意抓好春季产前培育、产后和秋季培育。切不可只注重产前培育,放松产后和秋季培育的管理。亲鱼喂得半饱半饥,春季再超量喂食,强化培育,显然不符合亲鱼性腺发育规律,对亲鱼繁殖不利。因为产后亲鱼体力营养消耗很大,需及时得到恢复补偿。秋季是亲鱼大量摄取食物,积累脂肪,奠定来年性腺发育物质基础的时期。
; (3)水质管理由于性成熟的斑点叉尾鮰亲鱼耗氧量大,对溶解氧的敏感程度超过鲢、鳙鱼,为此,一定要保持亲鱼培育池及产卵池的水质清新。这是亲鱼顺利产卵的最重要条件。亲鱼从水温15 oC左右开始一直到产卵期极不耐低氧,这期间时间长,天气变化大,稍不注意就会导致大量亲鱼泛池死亡,此期间一定要加大水质管理强度,每隔3~4天加注1次新水。为确保水质,应安装1台增氧机。在亲鱼池每亩套放50~100尾鲢、鳙鱼种,以减少水中过量的浮游生物。;4.设巢与收卵孵化;据池子大小、亲鱼组数综合考虑确定。斑点叉尾鮰产卵最适水温是23-28 oC,当水温达到20℃时,将人工产卵巢放入产卵池。;斑点叉尾鮰的卵相互粘着成较大块状。所以,要求水中溶氧量高。为提高孵化率,我们采用专用斑点叉尾鮰孵化槽箱。槽体由三角铁焊制而成,长2.0米、 宽0.9米、高0.5米,五面用白铁皮封死,一面敞口。在箱体两侧各安装进、出口水管1个,敞口一面安装一根轴棍,一端伸出箱外。棍上焊若干个叶轮,每轮上有5个叶轮片。在伸出箱外的轴棍上安一轴承,轴承由设在槽外的传动装置带动, 轴转速在20转/分。孵化水深控制在35厘米,孵化筐入槽后,开动电机带动轴转,开启进、出口水管,每分钟换水量10~15升,孵化水温保持22~33℃,孵化时间在6~8天。
;影响孵化率的主要因素,首先是卵的质量。卵可分成适当成熟,不够成熟和过熟3类。适当成熟卵,大小均匀,粒大饱满,遇水后吸水快,颜色鲜明。富有光泽,手指轻压卵时有弹性,这是能正常受精的卵。不够成熟的卵大小不均匀,弹性差,颗粒比成熟卵小1/5左右,颜色不鲜明,易破裂,即使能受精,大多数在培育途中会陆续死亡。过熟的卵无光泽,色灰暗,卵膜薄,吸水膨胀程度是越熟越差,吸水后的卵常扁瘪,少弹性,孵化过程中个体畸形多,死亡也多。严重过熟卵,不能迅速吸水膨胀或不膨胀,很快死亡。没有受精的卵粒很快失去光泽,颜色由黄色变成淡黄色,最后变成白灰后崩解腐化。卵的质量差,直接导致受精率低下,败坏水质,降低孵化率。;其次,水温在18.5~30℃的范围内,温度越高,胚胎发育越快。但水温过低或过高都对斑点叉尾鮰受精卵的发育有不利影响,轻则延缓孵化或提早孵出,重则出现畸型、死亡。同时,要注意孵化水温不能变化过大,产卵池水温与孵化槽水温的温差不能超过5℃。否则,会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甚至导致胚胎全部死亡。;第三,胚胎发育所需氧量较大,尤其是斑点叉尾鮰。因其受精卵相互粘结成较大块状,少则有7~8层,多则20层以上。为确保所有卵发育所需充足的氧气,必需采用桨式叶片搅动水,使孵化槽中水翻滚,以带走卵周围的胚胎代谢物,同时带来含氧充足的新鲜水,给胚胎发育创造一个良好、舒适的环境。
因此,孵化用水必须水源充沛,水质清新,含氧量高。湖泊、水库的水作孵化用水较适宜。池塘水,特别是肥塘底层水氧气水平低,不宜引用。;第四,鱼卵孵化过程中的敌害生物很多,有时危害甚大。常见的敌害生物有:水霉菌、剑水蚤、小虾、水蜈蚣、小杂鱼及车轮虫、斜管虫等寄生虫。水霉菌一般先从碎卵、死卵开始寄生,然后很快蔓延到健康鱼卵。在不良水质或偏低水温情况下,水霉病危害程度非常严重。车轮虫、斜管虫寄生刚出膜的鱼苗鳃部体表,在气温高时易发生。剑水蚤、小虾、水蜈蚣、小杂鱼等,直接残害或吞食鱼卵、鱼苗。因此,在孵化槽进水口上装滤网,防止上述生物的侵害。;第五,取卵时要细心,动作要轻,不要使卵块受损。卵取出后要放入盛有新鲜水的小容器中,并用60ppm的孔雀石绿浸泡15秒漂洗,再放入孵化篮内,卵块过大,可以用刀分割后放入。在胚体眼点出现前,每天两次用40ppm孔雀石绿浸泡10秒钟进行消毒。最后,要注意在孵化期间避免阳光直射到卵块上。;(三)注点叉尾鱼田的苗种培育技术;斑点叉尾鮰孵化出膜后,带有一个很大的卵黄囊,游泳能力力很弱,喜欢集群沉在水底。如这时直接下塘放养,易在淤泥中窒息而死,成活率极低。因此,需要在小水泥池中培育,等卵黄囊消失,鱼苗能自由游动后再下塘培育鱼种。
一般暂养池大小在1立方米左右为宜,水深50~70厘米,内壁要光滑,有微流水,排水口用纱网封住,不能有空隙,以免鱼苗流出,又可及时排污。出膜后2~3天,鱼苗靠卵黄囊提供营养,囊消失后,鱼苗开始摄食浮游生物。此阶段需要在暂养池中投喂充足的浮游生物供鱼苗摄食,也可以搭喂些煮熟的蛋黄浆或经80目筛绢筛出的鱼粉,每天投喂4次。暂养10天后,鱼苗长至15~20毫米,游泳能力和摄食能力都明显加强,可以下塘饲养。此阶段一般放养密度为5000~10000尾/平方米,成活率一般在90%以上。;鱼苗放养前用3%浓度的食盐水和3%浓度的小苏打混合浸洗5分钟。浸洗时,要注意缺氧致死。浸洗时间根据鱼体质量及活动情况灵活掌握。鱼苗放养前,池塘要彻底消毒,一般每亩用生石灰100公斤,全池泼洒,待毒性消失后,培育水质。水深控制在80~100厘米,透明度25~30厘米。放养鱼鮰鱼苗前,每亩先放入鳞鱼种150尾,鳞鱼种30尾,以控制池塘水质。池塘面积不宜超过5亩,开始池水要浅些,随着鱼苗生长逐渐加深。池塘要进、排水方便,不漏水,光照条件要好,以利于水升温和提高溶氧。此阶段后,亩放养量为6000~8000尾。叉尾鮰鱼苗在4厘米前,主要以水中;浮游生物为饵料。
同时也摄食少量人工饲料。因此,在这个阶段要保持水中有充足的浮游生物,主要办法是在池塘四个角堆放腐熟粪肥200公斤。每隔3天注意水质,若水色太浓,可不翻肥;若水色较淡,要翻动堆放的肥料,以保持水质的良好。待倒鱼苗长至4厘米后,要加强配合饲料的投喂量。配合饲料主要为鱼粉、豆饼、米糠、王米粉及添加剂等。投喂饲料要注意到斑点叉尾鮰鱼苗喜集群的生物学特性,投饲应固定设点。这样,饲料利用率高,鱼苗生长速度快。喂食时间每天上午10时左右,下午3~4时,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3%左右为好。;(四)斑点叉尾鮰的成鱼养殖技术;1.池糖饲养;2.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成鱼在采食网箱内饲料的过程中,可造成一系列的问题,如在水表面处咬破尼龙或类似的网材。对此,可以在水表面处的网箱四周附上一圈宽度为5~10厘米的金属网片。投饲时,斑点叉尾鮰成鱼可使网箱底部拱起,导至饲料流散到箱外。对此,可以使用较重的低部框架或在四周安上垂直框;架。为使饲料能全部被网内斑点叉尾鮰利用,在使用小型网箱时,必须在箱内安上特殊的饲料装置;①浮性饲料装置,为木箱形,顶部和底部都开口,放在网箱顶部的中央,水中部分40厘米,露出部分为20厘米。要在这个装置上加上一个可移动的盖,防止喂食时水花将饲料抛向箱外。
饲料装置的面积约占网箱面积的20%。;②沉性饲料装置,包括1根管道和1个“食台”。1根永久固定的管道由网箱的顶部插入箱内,其终端离网底中心15厘米。整个网底铺上密网作为食台,在整个网箱四周的底部往上15~20厘米的地方缝上密网。管子可用直径10厘米的聚乙烯管。管子的底部出口要用铁丝安上“×”或“#”形的装置,以防止鱼钻入管内,无法游出。另外,小网箱上要做一个盖子盖住,以防止食肉动物以及阻断紫外线进入网箱。试验证明,加盖箱比无盖箱可增产斑点叉尾鮰10%。;(2)网箱的设置;(3)放养密度;(4)网箱的日常管理;3.大水面放流;(五)斑点叉尾鮰的疾病防治技术;1.水霉病防治;2.病毒病;3.肠道败血症;4.柱形病;5.小瓜虫病;6.维生素缺乏症;(3)缺乏维生素B2病鱼食欲不振,生长减慢,死亡率增加,表皮、肝脏出血,有白内瘴,体型短。(4)缺乏泛酸病鱼鳃、和丝状物有被压扁和熔化现象,鳃膜、下颌、鳍糜烂,表皮组织松弛,水泡眼,贫血,全身肌肉松弛。(5)缺乏维生素B6病鱼垂直活动,鱼体痉挛,受应激时肌肉抽搐,在水中鮰旋,呼吸局促,鳃骨粗曲,呈黑彩虹色。(6)缺乏维生素B12病鱼贫血,食欲差。
;(7)缺乏维生素A病鱼突眼症(水泡眼),眼睛晶状体脱落,视觉有问题;表皮颜色淡,鳃骨扭曲;鱼鳍表皮和肾脏出血,腹部流液,组织内有过多液体。(8)维生素D3缺乏症病鱼骨灰钙和磷含量低。(9)缺乏维生素E病鱼体表颜色淡,繁殖活力降低,肌肉营养不良,肾脏和胰退化,内脏和肾脏蜡化,脂肪肝。 ;(10)缺乏维生素K病鱼表皮出血,血凝固性差。(11)维生素C缺乏病鱼体表皮颜色淡;脊椎畸形,眼睛、鳃和鳍的软骨弯曲;其它骨骼畸形。鱼体容易得病,尤其是细菌病,伤口治愈慢,表皮、肝脏、肾脏、肠道和肌肉出血。;六、影响斑点差尾鮰养殖效益的因素及对策;根据泰兴市养殖斑点差尾鮰的情况及笔者的实践,发现在养殖斑点差尾鮰过程中存在“三大因素”影响养殖的经济效益,即疾病因素、生化因素、人为因素。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治和防范。;一、疾病因素;二、生化因素;2.亚硝酸盐中毒 在秋冬季池塘水温突然变化,细菌分解作用停止,这时会出现亚硝酸盐含量升高现象,可达0.5毫克/升,引起鱼类应激反应。鱼的血液颜色由红边褐,通常称“褐血病”,如不采取有效措施,2-3天会出现死亡现象。防治措施:注意观察天气变化情况。发生“褐血病”时,一是采取换水办法,换去老水1/3,有条件时一边排水,一边进水,以降低水中亚硝酸盐的浓度。
二是施用氯化物含量达到10毫克/升,以降解亚硝酸盐含量。3.越冬期死亡在生产调查中发现,斑点差尾鮰在越冬后会出现批量死亡情况。;防治措施:加强越冬前后的投喂管理。在进入10月中下旬以后,因天气逐渐变冷,斑点差尾鮰不到水面摄食浮性颗粒饲料,以保证其在冬季的营养需求,膘肥体壮才能安全越冬。提高池塘水位,保持1.5米以上水深,且能相对稳定。清除池塘过深淤泥,减少有毒有害气体的发生。夏秋季节经常施用底质改良剂,改善池塘水质。4.化工、农药、城市生活污水影响一是化工工业废水排放;二是农田农药残留浓度大的污水或者是实现麦套稻耕作方式改变后,农田麦秸沤制的废水排放;三是城市生活污水在涨落潮时顺着潮水排入到养殖塘口。防治方法:加强水源管理,了解养殖区域内可能产生的各种污染源,每次进水时,认真观察水色有无异常、有无异味,严把进水关,在农田施用农药高峰期间暂停进水,以防万一。;三.人为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