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顺县持续深化教育配套综合改革,探索实施以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强化优质学校带动薄弱学校发展为思路的集团化办学模式,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2020年,共组建教育集团30个,成员单位102个,跨层级的中小学(幼儿园)教育集团达12个,乡镇覆盖率达100%,县域教育事业步入发展快车道。
在简政放权上做“减法”,探索教育均衡发展
强化顶层设计。按照“教育系统一盘棋”工作理念,率先在全市打破学校归属关系,将全县所有公办中小学(幼儿园)纳入集团化办学大框架,制定《富顺县城乡学校结对联盟的通知》《富顺县中小学校(幼儿园)推进集团化办学实施意见》,结合行政区划调整改革优化农村校点布局,撤并薄弱村小73所,探索“优质学校领办”“强弱帮带”模式,建成“紧密融合型”教育集团13个、“协作帮扶型”11个、“区域合作型”5个、“强强联合型”1个。
优化治理结构。设立教育部门和集团校管理权责清单,明晰集团内部法人学校主体责任和办学自主权,建立健全集团总校校长与执行校长协作机制,明确集团校长在岗位配置、绩效考核、教师管理等方面的权责,打破校际壁垒,实行一套班子、多个校区、一体管理、一体研训、资源共享。建立集团学校“进有所需、退有所据”的动态管理机制,引导集团化办学采用“多点多极”“小组团”的办学模式。
健全考评体系。制定《富顺县中小学校(幼儿园)集团化办学考核办法(试行)》,建立教育集团捆绑考核体系,整体评价集团的办学情况,重点考查优质资源增量与校际差距缩小情况,定期对教育集团的运行机制、资源共享、办学成效等量化考评,考核结果与集团校资金划拨挂钩。统一集团内职称评定、岗位晋升、评优评先、选拔任用等制度,向跨校任职、兼课的干部和教师倾斜。积极探索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绩效评估,将学生、家长与社区老百姓满意度,作为检验集团化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尺。
在协同合作上做“加法”,创新多元办学模式
构建共建共优区域网。大力实施“优质学校(园)+”工程,深入推进“核心校+薄弱校”“牵头校+农村校”以及域外名校合作办学等多种办学模式,充分发挥优质学校(园)引领辐射作用,推动集团内各学校(幼儿园)在理念、师训、课程和常规管理等方面相互衔接、共建共享。建立融入成渝“双圈”建设教育合作联盟,组建“武侯实验中学-北湖实验学校”等5个区域合作型教育集团,与成渝地区著名高校签订校地合作协议2个。
建立师资队伍蓄水池。按照“动态调整、结构合理、促进均衡、盘活优化”的原则,探索教师“县统校用、学区统筹”管理模式,县教体局在核定编制总量内,建立“跨校招考+定向培养”教师队伍轮岗交流机制,在人事关系不变的情况下,采用上挂、下派、跟岗、互派交流等方式在集团内实施干部交流,推动优秀教育骨干教师资源下沉,有效解决基础教育“村空、乡弱、城挤”问题。近年来,全县近1000名教师参与集团内校际间流动,有效促进了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打造教育资源共享包。深化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改革,制定《名师工作室管理办法》《高考研究团队管理办法》,汇聚480名骨干教师成立名师工作室27个,选拔50名优秀教师组建高考研究团队,成立集团化课题组,提供实践指导和经验提炼服务,提高集团校整体办学质态。建立集团化办学教育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建立优质课程资源共享机制,2020年,4304名教师参加四川省课堂教学大比武晒课活动,共晒课4898节,其中含课堂实录790节。
在配套机制上做“乘法”,做强川南教育品牌
健全联动推进机制。成立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总协调、1名县委常委任指挥长、四家班子分管同志任副指挥长的教育强县项目指挥部,同步组建前期工作、要素保障、项目推进“三个专班”,构建协同联动工作格局。每年召开教育强县全县性推进大会,明确阶段性工作重点和年度工作要点,每季度召开项目指挥部联席会,深改委每年审议听取汇报并专题督办,部署落实重大项目和重点工作30余次,协调解决突出问题50余个。建立完善考核、督查、奖补、约谈、问责闭环工作推进机制,为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
切实落实待遇保障。每年预算安排5700余万元,用于农村学校教师补贴、边远教师交通补贴、教师乡镇工作补贴、教师“双肩挑”补贴。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并采取差异化考核,打破附加绩效“吃大锅饭”的现象,充分调动全县教职员工工作积极性,目前已参照公务员目标奖发放教师附加绩效工资3.05亿元,惠及全县6600余名中小学幼儿园在职教职工。投入资金7900余万元,在全省率先启动学校教师公租房和周转房建设,建设教师公租房及周转宿舍1343套,解决近2000名教师住房问题。
全面提高师资水平。深入实施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安排教育培训费858万元,启动实施“领航校长、启航校长”培训,持续开展“领雁班主任、新秀班主任”和教师骨干研修培训,选派优秀教师到成都、绵阳等地优质学校跟岗学习。建立“晒学研”、新老教师“一对一”培养机制,不断创新教师培养方式,提升教学能力水平。实施教师教材教法考试制度,强化师能、师风建设,截至目前,受培校长、班主任和教师达4.8万人次,参加全县教材教法考试6126人,合格率99.7%,优秀率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