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应今年45岁,是浙江省余杭区径山镇小古城村的村民,守着自家的山地,干了半辈子的农活。真正让老应尝到务农的甜头,还是最近的事。作为笋农,在早竹地上覆盖砻糠、稻草的“春笋冬出”技术,老应是老早就晓得了;老应也晓得,通过“春笋冬出”,可以多赚很多的钱,但前些年,老应一直没有这么做,为什么?老应说:没有路啊!

老应家的山地在原先吴山村和钱家滩村的相交地段,进出山地,只有一条“野猫路”,一个人走路也要跌跌绊绊,就别说骑自行车了。老应家离竹林地也就3里路,可是如果要通过这条路给竹林地施肥铺料,那麻烦可就大了。

大前年,老应做了二次尝试,在半亩早竹地上进行“春笋冬出”试验。“结果真当累得半死。”老应说,这亩地,覆盖用的砻糠要4000多千克,稻草要2500多千克,因为路不好走,每次肩挑背扛不过几十斤,“背到后来,我是眼泪水都背出来了。”等到春笋旺出了,每天天不亮出门挖笋,等把50多千克笋全部搬回,总要到下午。因为这笔账算来算去不划算,老应就没有在自家的地上再打“春笋冬出”的主意,任凭春笋按自然周期自行生长,所以只能在每年的清明节前才有点收获,一亩地的收入,不过千把块钱。

2006年,老应和邻居们有了盼头,因为小古城村把包括老应家在内的那片626亩的竹、茶园列为了优质园地改造项目。通过上级的资金扶持,通往那片园地的路足足修了3000多米,其中5米宽的道路2000多米、3米宽的道路1000多米,还配套修了三面光沟渠650米。纵横交错的道路,一直延伸到这一带的每一处竹林、茶园地旁边。现在砻糠、稻草、煤灰都可以直接用汽车或是拖拉机运到竹林地,竹笋也可以直接装车外运。因为有了路,老应2006年在3亩早竹林地里全部采用了“春笋冬出”技术,2006年11月底,第一批春笋就产出了。现在,每天都有50多千克的春笋产出,老应算了一笔账,今年的收成将超过2万元,比往年要增加20倍。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