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恰逢秋收时节,半月谈记者驾车前往内蒙古托克托县团结村。一周时间内,半月谈记者在田间地头、羊圈草棚、炕头饭桌,与农民细算种粮收益账,详聊增收致富经,探讨乡村振兴路。

勤快人收入不会少

团结村坐落在大青山南麓的土默川平原上。土默川,就是北朝民歌里的敕勒川,从清代放垦开始,就成了塞外米粮川。这里大约1万平方公里的平原,都处于黄金玉米种植带上。

国庆前后,正是秋收时节。大大小小的乡村道路上,一辆接一辆农用四轮车满载金黄色的玉米棒子,咚咚咚地穿梭于田野与村庄之间;田野里收割机轰鸣,在整齐如棋盘的绿色防风林带里,已泛白干枯的玉米伫立在阡陌之间的田畦上,等待着收割归仓。

乡村八月人倍忙,最忙的人要数收割机手们了。丁补元驾驶着收割机行走在玉米地里,他像是一个剃头师傅,精心收割一片又一片成熟的玉米。每天清晨披星而出,夜晚戴月而归。他告诉半月谈记者,这样紧张的日子要持续20天左右。

前年夏天,丁补元花6.8万元新买了一台二手大型收割机。“我拉来3位村民组成了收割队。”丁补元说,收割机不停地收割,不分白天黑夜。“秋收季忙得很,人得跟着机器走。”

每天清晨天不亮,半月谈记者被四轮车的轰鸣声叫醒,晚上乡村小道不时还有四轮车穿行而过。这里的人们都说,秋收把日子拉长了。

丁补元喜欢鼓捣各种农业机械,现在他的收入大头靠提供农机服务。走进他家院里,各种铁疙瘩随意摆放着,除了收割机还有耕种的机器和脱粒机。收割完玉米之后,他就又成了脱粒机司机,同时收购玉米,一个冬天都不会闲着。“我是勤快人,收入不会少。”丁补元说。

“今年雨长种得迟,土默川有点歉收,但秋收还是令人高兴。”从城里回乡的茹义眺望着无际的天地说,“不过人不能让地拴死,光靠种地过生活不行。”

种地之外,茹义也在城里打工赚钱,夫妻俩一年收入约10万元。村里不少人像茹义一样是城乡间的候鸟,他们的根在村里,巢也在村里。秋收则是村里的集结号,到这时仿佛过年一般,平时安静的小村庄又重新热闹起来。

图片

团结村几位乡亲在地里聊天 殷耀 摄

做强产业才能致富

云利军这两天忙着到地里割玉米秸秆。趁着秋收,他和一些要好的村民商量,掰了玉米棒子后,把秸秆留给他割回去喂羊。云利军养了500多只羊,今年光草料钱已经花了7万多元,他指望攒着这些草料,降低养殖成本。

养羊是件辛苦的事情,接羔的时候几乎一夜不能睡觉。“有时候一晚上接六七个小羊羔,这种兴奋感能驱走一切疲倦。”云利军说,按照现在这种模式,500多只的养殖规模已经到了极限,他盼望着能建起现代化棚圈,实现草料加工机械化。“我还没有足够的力量,希望能和村里其他养殖户联合,也希望能得到政府的扶持。”

在古敕勒川上成百上千的村庄里,团结村的情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平原上灌溉农业发展成熟,吃饱穿暖不成问题,可在这样的偏远农村,如何发展产业实现增收?村民说,团结村当年是远近闻名的“塞外枸杞村”,最多的时候,村庄被一眼望不到边的高高矮矮的枸杞林簇拥包围。但近年来,枸杞价格走低,村里又没能抓住产业升级的机会,村里的枸杞产业逐渐没落。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如何重振团结村的产业,半月谈记者坐到几位村民身边,旁听了一场小型“村民议事会”。“要想富必须发展特色产业,就像当年种枸杞一样,搞出我们村里的土特产。”54岁的农民李利珍盼望,村里能进一步放活集体土地使用权,引进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培训一批产业工人,让村民月月领上工资。

“县里的新营子镇引进了上万头安格斯牛,听说这些牛是从国外坐飞机轮船来的。”茹义与几位村民分享自己的见闻,他认为发展富民产业,关键在于找到城里人的消费需求,打破村域、镇域甚至县域的界限,一起合作补齐产业链,与周边农村地区实现产业共育、效益共享。

图片

团结村玉米喜获丰收 殷耀 摄

乡村的未来什么样?

在团结村走访,半月谈记者发现50岁以上的农民担起了秋收的主力,他们是土地的守望者和耕耘者,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而他们的儿女大多都已在城里成家立业。进一步了解得知,过去常住人口达2000多人的团结村,如今只剩下600多人。

在城镇化进程背景下,农村人口越来越少,村民们认为,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但同时,有限的人口不意味着搞不好乡村振兴。“要我说,振兴乡村不用把农民都留在农村。”茹义说,农业人口可以越来越少,但同时土地也要能加快流转,让农业机械大展身手,实现规模化经营。

面对劳动人口减少、业态同质化、规划初级化等问题,人们应该如何想象和建设乡村?乡亲们期盼,农村虽然人出去,但是需要钱进来,希望政府能加强引导,盘活农村资源,提高农民的人均资源占有量;要有能“上天入地”的基层干部,既能解读政策,也能理解农民需求;要有能人运营乡村,针对乡村的特点进行规划;要能积极引入技术手段,建设能够有效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乡村发展短板的数字化乡村……

乡村积极走向未来,乡村振兴才有希望。团结村的乡亲们对未来有着各种各样的憧憬,这些话语联结着丰收与富裕的朴素愿望,更饱含对这一片辽阔土地的真情实感。半月谈记者驾车离开团结村时,车从载满玉米棒子的四轮车中驶出,道路也由窄变宽,暮色四合时回头望去,万亩玉米田更显灿烂。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