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盛夏,位于高邮市甘垛镇官林村的扬州董氏特种水产有限公司内,企业负责人董同瑚正在鱼苗繁育场内忙个不停。他操起抄网从孵化池内捞起十几只活蹦乱跳的黄颡鱼鱼苗,对前来义务检查用电设备安全的高邮市供电公司甘垛供电所员工说道:“夏季是鱼种培育重要时期,只有良好的培育措施,才能为成鱼养殖提供优良鱼种,所以每一个步骤都马虎不得。”6月20日,董同瑚因为与众不同的特种水产养殖方式,成功荣登CCTV-17农业农村频道《致富经》。

另辟蹊径,主做鳜鱼水产养殖

第一年损失300多万元

今年54岁的董同瑚是苏州人,初中毕业后便跟随父亲养鱼,积累了丰富的水产养殖经验。20多岁时,董同瑚在苏州老家创业做“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批发生意,在当地小有名气,人称“卖鱼大王”。2010年,不甘长年做“鱼贩”的他来到高邮市甘垛镇官林村开始做水产养殖。

“当时高邮的养殖户大多养殖虾、蟹以及四大家鱼等品种,我就想‘人有我特’,养殖当地没有人敢养的鳜鱼,这样市场潜力大。”于是,董同瑚投入1800多万元,在官林村承包了1000多亩的水塘,改造成鱼塘,并引进十几万尾鳜鱼鱼苗,进行精心养殖。谁知还剩一个多月,眼看鳜鱼就要出塘,却因为虹彩病毒,不进食浮在水面,“最后十几万尾鱼在十几天内全军覆灭,一下子损失300多万,当时积蓄全部花完了。”

研究摸索,创新养殖销售方式

一塘养出四种鱼,大鱼小鱼都卖钱

失败是成功之母。2012年4月,董同瑚从朋友那里借了100多万元,再次引进鳜鱼苗。“但我在引进之前,就提前把孵化鳜鱼苗的母鱼样本送去检测,从源头上避免了携带病毒的发生。”

为了实现鳜鱼量产增收,董同瑚摸索出生态混养的模式,让花鲢、白鲢、青鱼、鳜鱼四种鱼在塘里和谐共生。“其中花鲢白鲢在上层吃蓝藻、浮游生物,青鱼则在下层吃螺蛳,有效调节水质。”董同瑚告诉记者,这种模式能让亩产效益达到两万元。

养鱼致富经_致富养鱼视频_致富经养鱼视频大全集

此外,2013年他还推出鳜鱼反季节销售,即鳜鱼销售旺季压着不卖,而在第二年鳜鱼市场出现紧缺的时候再销售。董同瑚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在销售旺季卖鳜鱼,每斤大概30元左右,养殖成本在22元左右,利润率不到百分之三十。“而反季节销售,每斤能卖到50元左右,养殖成本在24元,这样利润率超过百分之百。”同时,董同瑚还按照不同区域城市的消费习惯差异,对鳜鱼分成多个等级进行销售,“当年18万斤鳜鱼全部销售出去。我还与北京、上海、天津等20多家水产批发市场商合作,销售鳜鱼苗、商品鳜鱼,年销售额达8千多万元。”

增加品种,养殖推广黄颡鱼

带动高邮养殖户增收致富

随着鳜鱼养殖及销售步入正轨,2015年,董同瑚开始将目光转向在长三角地区市场需求大、利润高的黄颡鱼。“我从外地引进200万尾黄颡鱼鱼苗,养了一个月后,以低价出售,但由于当时高邮没有相关养殖经验,很多养殖户不愿买,怕风险大。”董同瑚回忆说,为了打消村民顾虑,他为养殖户免费提供养殖技术,还把黄颡鱼苗赊给养殖户,等养成后再统一收购,“我的销路广,再多的鱼也不愁销。”在他的推广带领下,高邮黄颡鱼养殖户已达400多户。

官林村村民陈金松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养殖户,他告诉记者,他家有140亩鱼塘,原本全部养殖“四大家鱼”。2011年初,他将其中30亩用来养殖黄颡鱼,50亩用来养殖鳜鱼,剩余的养殖供鳜鱼食用的饵料鱼。养殖品种一变,他家的收益水涨船高。“过去,我一年只能挣10多万元,现在能挣近80万元咧!”

在扬州的12年时间里,董同瑚摸索出了一条繁育、养殖、销售于一体的本土化鱼业产业链,去年其公司销售额突破1.5亿元,并带动官林村及周边乡镇600多户养殖户转变思路养起了特种水产,实现了从“卖鱼大王”到“致富引路人”的华丽转身。

谈及自己的创业致富经,董同瑚兴奋地说,“这离不开乡村振兴的好政策和供电企业的大力支持。”据了解,特种水产的育苗和养殖,对电力的依赖特别高,高邮市供电公司甘垛供电所自2010年以来,通过多次上门帮助安装专用变压器及公用变压器,满足塘口通电增氧需求。“有了坚强的电网,我的心放在肚子里了,搞特种水产养殖更有劲头了!今年我们将拓宽销售市场,再增加带动120户养殖户从事鳜鱼、黄颡鱼养殖,一起走上致富路。”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