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体的培育

1,培育密度:幼体的培育密度,一般应控制在0.4~1个/毫升。

2,换水与管理:为了保持培育水体的水质洁净、新鲜,应及时有效地进行换水。在幼体刚选育后的1~2天,可以采用添加部分新鲜海水的方法,每天加水10~15厘米(可以分上、下午两次添加),待水加满池子后即需进行换水。每天换水2~3次,在一般情况下当水温在20℃以下时每天换水两次即可:水温在20℃以上时每天应换水3次,每次换水量为池水的1/3~1/2。当幼体发育至大耳状幼体后期时,应清底1次。

一般采用网箱换水的方法。网箱用NX79的筛绢缝制,固定于网箱架上,然后将网箱放入培养池中,从网箱的上口把胶管插入网箱水中,用虹吸法向外抽水。另外,也可以采用滤棒或滤鼓换水,换水时网箱筛绢、型号的选择原则是网眼必须小于幼体。

刺参育苗过程中最好不进行倒池,以免造成幼体损伤,如因幼体发育不正常或水质恶化等现象发生时,则应立即倒池。倒池时可用网箱将幼体浓缩后再倒入新池,倒池时动作要轻,防止幼体贴网或流失。此外,在幼体的培育过程中也可以采用流水培育的方法,每天流水3~4次,每次1 ~2小时,每天的流水量相当于培育水体的1.5~2倍,但在投饵时要停止流水2小时左右。

3.饵料:幼体经选育入池后应及时投喂饵料,饵料的种类是否适宜,是幼体能否正常生长发育、顺利变态的主要条件。据报道,适宜刺参耳状幼虫的饵料种类有盐藻、湛江叉鞭金藻、三角褐指藻、牟氏角毛藻、小新月菱形藻等,而扁藻、异胶藻、小球藻、塔胞藻等单胞藻对刺参幼体并不适宜,从投喂效果看,以硅藻类和金藻类混合投喂的效果为最好。此外,在耳状幼体的培育过程中也可以采用某些代用饵料,如鼠尾藻的磨碎液、海带草的发酵液及食用酵母等投喂,上述代用饵料也能培育至樽形幼体,直至稚参,但成活率较低,一般在10%以下。

单细胞藻类的投喂量,根据幼体的不同发育阶段而有区别。以硅藻或金藻为例,每次的投喂量为:小耳状幼体为1万细胞/毫升,中耳状幼体为1.5万细胞/毫升,大耳状幼体为2万细胞/毫升,每天投喂2次。代用饵料的投喂量根据种类不同有较大差别,如鼠尾藻磨碎液每天投喂量为每立方米水体10~20克,海带草发酵液每天投喂量为每立方米水体10~14克,食用酵母为每立方米水体6~8克,上述饵料每天应分2~4次投喂,由于代用饵料较易败坏水质,因此,应增加换水量和清底的次数,以减少对水质的污染。

海参网箱养殖视频_海参网箱养殖技术_海参养殖网箱技术要求

如图

4.幼体对海水理化因子的要求

(1)水温:刺参幼体生长发育的适温范围为17~26℃,最适水温为18~22℃,在此范围内温度越高,幼体生长发育越快,而当水温低于15℃或超过30℃时,则会影响幼体的发育。在变态过程中日温差应小于1.5℃,若温差过大对幼体的发育也将产生不良的影响。

(2)盐度:刺参幼体对盐度适应的范围大致为(26.2~32.7)X10-3。在育苗期间盐度的下限不能低于19.7X10-3,上限则不能高于39.3X10-3。

(3)溶氧量:育苗期间溶氧量应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比较安全。

(4)酸碱度:刺参幼体适宜的酸碱度在8.10~8.30。

(5)光照:在育苗期间应避免直射光的照射,适宜的光思强度为1200~1600勒。

(6)氨氯:在正常情况下,幼体培育池中的氨氮非离于安含量标准为≤0.02毫克/升。

5.附着基及其投放方法:当幼体发育至大耳状幼体后期时,此时正常的幼体即将变态为樽形幼体,樽形幼体后期,幼休的生活方式从原来的浮游生活逐渐转入营底栖生活。因此,当水体中出现大量樽形幼体时应及时投放附着基(器),以便幼体附着。附着基的种类大致有三种:一是采用聚乙烯塑料薄膜,制成一定大小的片状附着片,每8~10片组装为1架(片距约5厘米),每立方米水体可投放40片左右。二是采用聚乙烯波纹板制成的附着片,然后用折叠式框架组装成架(与饱的附着片类似),波纹板厚约1毫米,规格为42厘米×33厘米。每架插10~20片,片距5厘米左右,每立方米水体可投60~80片。

三是采用瓦片石板、石块等。这类附着基一般放置于池底作为一种辅助的附着器材。附着基在投放前首先应清洗干净,然后使附着基上附上一层底栖硅藻。附着基投放的时间一般在大耳状幼体后期或幼体中已有20%左右变态为樽形幼体时较为合适,过早或过晚均会影响幼体变为稚参的变态率。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