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农民争口气
和杜方平的聊天中,他常常用到贵人两个字:指引他去菌种培训班学习的人是贵人,培训班老师是贵人,双河菌种厂的师傅是贵人……一个个贵人都被他记在心里,说出来都是充满感激之情。
他说,1999年,国家科技部在金寨实施科技扶贫攻坚项目,中国天麻之父徐景堂的得意门生——中国医科大学教授王秋颖作为青年志愿者科技扶贫支援金寨,他再一次遇到人生当中的大贵人,帮他打开了天麻、灵芝和茯苓等药用菌野生培育的科技之窗,他也进入人生第二大转折点。
当时,除了做菌种生产,本就对中草药有一定情感的杜方平,对天麻、灵芝和茯苓也有种植,他求学心切,每每遇到栽培上的困难和解不开的难题,就请教王老师。即便王老师回到北京,他也要在北京上学的弟弟设法联系王教授,给他答疑解惑。那时候,他们家还没装电话,他就把邻居的电话号码给她,约好时间,定时在电话里交流。王老师都不厌其烦地给予无偿指导。等他们来金寨实施科技扶贫项目的时候,杜方平已经成长为当地的技术员了。
安徽大学生命科学院沈业寿来金寨金刚台、悬剑山、水竹坪等地收集野生蜜环菌和萌发菌,研究野生天麻的生长习性,作为技术员,杜方平也全程陪同,借机他又学到更多天麻、灵芝、茯苓方面的栽培技术。
教授们兢兢业业的科研态度,深深影响了杜方平。他觉得,不能躺在别人的科研成果上做个机械的菌种生产种植户,要想办法研制出种植更省心、产量更高、食药性更好的菌种,他住在大山里,他有这个便利。
更为便利的是,科技扶贫办给杜方平开了一张介绍信,介绍他以科技天麻特派员的身份去长岭、天堂寨、汤家汇、燕子河四乡镇的200多个贫困户家里实地考察了解天麻的种植情况,然后形成报告反馈给国家科技扶贫办,再把学到的科技知识通过讲座分享给种植户们,打开了他走向更广阔天地的视野。
他坚持服务对象家家到,基地一块不少。汤家汇镇占山村陶元平等10多个贫困户的天麻基地在海拔近1000米的金刚台上,为了抢时间,他总是凌晨三点多爬山,早晨七点多才气喘吁吁地赶到基地,手把手地做示范。因为贫困户的基地之间相距很远,夜里骑摩托车从一个村庄赶到另一个村庄是常有的事。
那些高海拔的山林里,也是野生天麻、灵芝和茯苓生长的适宜之地,每发现一处,他就拿出随身携带的海拔表、本子和笔,及时记录当地的高度、湿度、朝向及土壤结构,再回来进行研究,先后培育出金红天麻、金绿天麻两大适合本土种植的优质品种,并通过专家鉴定,填补了安徽省天麻品种的空白。他主持的永久性地下通道式工厂化天麻栽培技术研究,通过省级专家鉴定;他申报的一种室内种植的天麻栽培方法、利用梢头枝桠种植天麻的方法和抑制防虫菌种生产方法三个发明专利先后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
为了技术扶贫和研究,杜方平遇到的困难数不胜数。山里气候多变,野兽出没,遇到蚊虫、蚂蟥叮咬都是常有的事儿,可是杜方平说:作为一个农民,能承担着全县食(药)用菌培训的讲课任务,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吃这点苦,值得。你不是农民,你不懂农民的心酸。贫穷,歧视,甚至是欺凌,一直如影随形。只有努力,努力到脊梁挺直一些,你才有能力将这些偏见踩在脚下。我希望我们农民都能过上好日子,我要为农民争口气。
他手捧研究种植的特大菌菇王的照片上了人民网;他研究仿野生林下种植茯苓,将野生茯苓菌丝直接种植在山林里的松木墩上,省时省力还产量高;他野外大棚灵芝的种植,每年为当地吸引无数游客……他让更多农民尝到了种植的好处,增加了他们的收入。
杜方平热爱菌种培育、种植的工作态度,感动着种植户们,他们都愿意跟着他干,于是,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杜方平在原有的金山寨食(药)菌种厂的基础上,成立了现在的金山寨食(药)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吸收食药用菌种植户五百多家,近百户贫困人口有了劳动就业的地方,增产增收,一举多得。
安徽省今年获得了国家中医药局天麻、灵芝、茯苓、丹皮和半夏五个品种的种子资源基地,他的合作社就扛回了天麻、灵芝和茯苓三个国家级种子基地的招牌。
中医药治病救人是我国传统的医学手段,清朝末年,因为西医的大量涌入而日渐式微。2003年“非典”,因为中药介入治疗取得良好疗效,之后中医开始有复苏迹象。2020年“新冠”期间,由国家中医药局组织实施的中医药有效方剂——清肺排毒汤在治疗新冠肺炎上总有效率达90%以上,让中药在国际地位再上一个新台阶。
近些年,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实行中西医并重的方针治疗疾病,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我国医药卫生事业中的作用,对中药种植也越来越重视。
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金寨处于大别山腹地,崇山峻岭,河流纵横,有其独特的种植中药的自然条件,历来有“西山药库”之称,相信随着金寨天麻城、灵芝城等药用菌大市场在全国影响力的不断扩大,金寨药用菌加工企业的集聚,产业链不断完善,与高校产学研关系的不断加强,各级政府对“西山药库”建设投入的加大,十大皖药(金寨茯苓、灵芝)作为大别山区的战略新兴产业,立足金寨县情,利用休闲旅游和大健康产业发展机遇期,金山寨合作社会越来越好,也将会在金寨扶贫路上做出更大的贡献。
给农民争口气,将是更多农民的理想。
不自觉地感恩
金山寨食“药”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坐落在桃岭乡三合街中心,办公室和金山寨食(药)菌种厂一路之隔。办公室里满墙及墙角堆放的牌匾记录着菌种厂一路兴起的成绩和荣誉,相比之下,菌种厂看起来不太显眼。它低于街面数米,需要下十几步台阶才能进入厂区。左右两排加前方一溜厂房,都是白墙上面铺着蓝色的彩钢瓦,一看就是老旧房子改造的。就是这个由三合乡兴达丝织厂和竹编工艺厂改造后的老厂房里,具备年产菌种300万瓶的能力,解决贫困户就业近百户,菌种远销全国20多个食(药)用菌种植区,还在此基础上,建成30多处约120亩设施和林下栽培种植天麻、灵芝、茯苓的基地,创产值1000多万元,基地农户年均增收万元以上。
对附近有条件又愿劳动脱贫的贫困户,合作社除了赊销菌种还免费提供技术,回收产品,几个残疾就业贫困户,合作社也按正常工人一样发放工资,近百户贫困户中一大半已经实现脱贫。金山寨合作社已被金寨县人社局认定为产业扶贫就业基地。
走进生产车间,装袋,灭菌,接种……就近就业的村民们,熟练地忙碌着,神态安详,他们不用背井离乡就有能力赡养老人、抚育子女,这,才是脱贫致富带头人的功德所在吧。
在生产的同时,这里还是杜方平的实验室,他的多项发明专利就是在这里研发的。
聊起他对社会的贡献,他说,也没什么吧!就是不知不觉地感恩,感恩国家的政策好,感恩政府的扶持,让我们都过上了好日子。那些因病致贫、因学致贫的家庭,能帮一把是一把,过了这个坎儿,就能上到那个坡。至于那些科学技术,本就是国家的科技人才在我贫困的时候传授给我的,我再回馈给国家和社会,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一枝独秀不成景,满园花开才是春。希望越来越多的农民,不仅仅是脱贫,而是过上更加美好的日子。
这是他的愿望,也是全社会共同的愿望。
后记
最后,我问及疫情期间他送菌种下乡的事。他说,往年春天都是他最忙的时候,菌种生产、销售,常常让他忙得脚不沾地,可是2020年的春天,出不了家门,几十万瓶菌种积压在仓库里,广大麻农买不到菌种,随着气温升高,去冬准备的麻柴就会失水,影响培菌质量,如果不及时解决,菌种厂和麻农的损失都将无法估量。
农时不等人啊!他在家再也坐不住了,开始向当地政府反映。
当时,金寨县疫情防控已经启动了一级响应,实施了严格的交通管制,没有县防疫防控指挥部的通行证任何车辆都不能上路通行。2月16日,在得到杜方平为群众运送菌种的请求后,乡党委主要负责人第一时间联系了县委负责同志,通过沟通协调,破例为他办理了全县中药产业菌种等物资保供通行证。
我是下过保证,立下“军令状的”,不信你看我朋友圈。杜方平笑着说,颇有几分劫后余生的意味儿。稍顿,他说,我本来是很少发朋友圈的,但是那段特殊的日子里,心理和身体真的实在太辛苦了,我每天在那里记录,看领导及同行们的建议和支持,看亲戚朋友们点赞,就觉得有一束束光,照亮我前行。
翻看他的朋友圈,果然看到从2月17号开始,他不止一次在上面说:厂价菌种送上门,免收运费,顺便为农户代购紧缺农机配件和机油等,到农户门口,戴口罩,不拉手,不喝水,不吃饭,不进屋,保持距离一米五!
就这样也有老乡不理解,不让进村。他说有一次到果子园太平村,菌种拉到村口,负责防疫的村民就坚决不让进,好话说尽,打电话找人沟通也不行,僵持到最后,还是村书记赶来垫付了菌种款,叫把菌种卸到村口,他负责转交,那趟路才算没白跑。
金寨的山路九曲十八弯,险象环生,白天连着黑夜地一车车货往山里拉,提着心,吊着胆,途中还要克服路障的困难,时常是人困心乏腿肚子打软,这到地点了,居然还有人不让进。说及此,杜方平仍然意难平。
我问他:那些提新冠而色变的日子里,你这样家家户户的送货上门,也是冒着很大风险的。我们这跟湖北相邻,很多村民是从那边打工回来的,你就不怕个万一?况且,你奋斗了这么些年,应该也是有一定经济基础了,就算这一季的菌种销不出去,也不至于影响生活吧?毕竟保命要紧。
那怎么行?!那些农户怎么办?很多都是政府扶持的贫困户,没有菌种,他们准备的料子就会废掉,那可是真金白银买来的!有的几万,几十万,甚至有上百万的天麻种植大户,他们也有扶持的贫困户,那时候买不到菌种,个个心急如焚,欲哭无泪啊!
况且,我也赔不起!16、17年的两次水灾,18年夏季的高温和年末的雪灾,我们的灵芝基地也是屡受重创的。任何时候,都要有忧患意识,都不能忘记努力,能避免的损失,就一定要想方设法避免。做农业不容易,农民的收入一分一毫都是血汗钱的积累,亏不起,也舍不得亏。这一关我们要是闯过去了,也是给国家、给政府减轻负担。
天灾人祸躲不掉,金寨山广人稀,疫情防控,可防可控。
杜方平,这个五十几岁敦厚的农民汉子,说这些话的时候,脸上显出坚毅的神情,这让我突然想起“英雄”两个字。
大别山金寨是出英雄的地方。革命战争年代,为了新中国的成立,十万金寨儿女前仆后继,战场搏杀,他们中间出了五十九位开国将军及无数英雄;开国初期,为了治理淮河水患,修建梅、响两库,又十万金寨英雄儿女在移民搬迁、家园被淹的情形下,踊跃参与水库的修建,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感人篇章!近几十年,是国泰民安、休养生息的几十年,可是,饱经忧患的贫瘠土地上,一时都开不出富裕的花,为了让广大山区农民富裕起来,一些另辟蹊径的产业带头人,在国家的政策扶持下,在政府工作人员的大力支持下,又像一个个英雄般的挺身而出,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一起奋进在奔小康的道路上。
杜方平,是他们中的一个,这个把大文章写在家乡这片厚重土地上的人,我的文字实在过于单薄,写不出他之一二的风采,唯有,致以深深的敬意!
——2020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