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历来享有山珍之王,真菌皇后的美誉,是世界上的第二大食用菌,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富含维生素B、维生素D、铁、钾等营养物质,也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保健食品。
我国最早栽培香菇,至今已有800年的历史,它是药食同源的一种中药材,历代医学家对香菇性能和药用价值都有著述。具有扶正补虚,健脾开胃,祛风透疹,化痰理气,解毒,抗癌的功效。
患有高血压,高血脂,慢性肝炎,出现的盗汗,小便不尽,水肿,荨麻疹,毒蘑菇中毒,肿瘤等疾病和症状,都有良好的调理和治疗作用。
在西方国家,香菇又有“植物肉”的称号,常常被人们做成各种各样的美食出现在餐桌上,长期食用,促进钙的吸收,增强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的功效。
就业是人的生存之本,发展产业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杨塬村依托宁军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了“支部+党员+能人+社员”的联动带贫机制,带动58户贫困户发展香菇种植产业,开辟了一条合作社增效、贫困户增收、村集体经济增长的脱贫致富路。
周末笔者同西瓜中视频制作人李旭,自驾车来到庆城县高楼镇杨塬村,走进庆城县宁军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该社占地26亩,累计投资近400多万元,建有菌棒生产车间400多平方米、养菌大棚6亩、出菇大棚18亩,是集食用菌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产业合作社。
在食用菌标准化示范基地,笔者同理事长王彦龙就食用菌香菇的栽培技术及后续技术服务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他的艰苦创业史进行了采访。他紧盯农村贫困群众就业渠道窄、收入低的现实问题,科学调整思路,发展起了香菇产业,带领困难群众走上脱贫致富路。
他把我们一行3人,引进食用菌香菇塑料大棚,逐项工序和工作环节进行了介绍:王彦龙说香菇的生产工艺流程:无公害备料→配料→装袋→灭菌→冷却→接种→菌丝培养→脱袋排场→转色管理→变温催菇→出菇管理→采收→加工→出售。
香菇的种植技术主要有春栽和秋栽两大季节。他已摸索出早春播末夏出,春播冬出,秋播冬出,一年四季循环生产运作方式。
香菇有段木、人造木、地栽三种基本栽培方式,他选择当地优质苹果木做基质,进行塑料大棚栽培。
三分栽培七分管理,要用科学的态度来指导发展食用香菇菌,没有成熟、过硬的技术,想达到理想的经济效益肯定不行。
香菇的菌种目前他是从外地购买运回菌种栽培,今后要自己培育菌种。香菇基质材料配方是著名的赤城苹果木粉碎制成木屑占比78%~79%,庆阳小麦麸皮占比20%,石膏1%~2%。
基质配置方法是按配方比例准确称好原料和辅料,反复搅拌均匀,适量加水,达到适宜的料水比。装袋灭菌冷却后接种。
香菇从接种到生理成熟需60多天。接种后,应及时移入发菌室进行培养。菌袋呈“井”字形排放,高8~9层,室温控制在25℃左右,相对湿度要求70%以下。
接种后1~6天,菌丝处于恢复和萌发阶段,室温要控制在28℃~30℃之间,此期菌袋不能翻动,不要通风,遮阳造成暗光。7~10天菌丝生长开始吃料,室温降到26℃~28℃,每天通风2~3次,7天进行第1次翻堆,即将堆好的菌袋上下、内外调换位置,使每个菌袋都能接受同样条件的管理。
翻堆时要轻拿轻放,严防封口损坏和感染杂菌,同时结合翻堆认真检查杂菌污染情况,若发现有星点杂菌出现,用75%酒精涂抹。
菌丝生理成熟后,由白色变成红棕色,并出现黄水珠,继之呈现香菇原基。转色期要增加室内散光,加强通风,薄膜要时开时盖,形成干干湿湿的环境,促进转色。
当菌袋转色成红棕色菌膜后,菌袋搬到室外阴处,上下用麦草垫盖好,并洒水保湿,晚上盖膜,白天揭膜,反复4~5天,盖薄膜进行闷菌催菇。
催菇3天后将出菇的菌袋每天拣1次,放进菇棚床架上,袋距7~10厘米,直到催菇全部结束。菌袋放进床架后,用尖刀在菇蕾四周划开薄膜,进行蹲菇。一般蹲菇期7~10天内不盖膜,当幼菇有花生籽大小时,可进行催花。
当变温催蕾后,菇体长到2~3厘米时,可选晴天中午在地表泼水,以加速子实体生长,然后夜间揭开薄膜,让冷空气刺激,使菌盖干燥,再把薄膜盖上,利用地温地湿配合,干湿交错,促进菌盖分裂成花纹形花菇。
当子实体长到八成熟时,即菌盖包边明显,菌膜初破时即可采收。采收时培养基内不留残根,采收的菇要大、小分开存放,以免再次分栋。要注意严防杂质混入菇体,采收后的香菇要及时销售或送到保鲜库冷藏(采收可根据市场和客户需求质量进行)。
在这个合作社里,村民既可以打工挣钱,又可以入股领取分红。为谋求长远发展,宁军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将继续扩展规模,开发新品种,带动群众就业致富。
在接种的塑料大棚里,一排排菌棒错落有致,一工人说“参加这个香菇种植合作社,不仅能给我分红,我还能在这里学习香菇种植技术,等学会了,我自己也想种植香菇,增加收入。”
在菌种大棚内,工人们正忙着采摘新产出香菇,一工人说“从2018年起我就在这里打工,每个月工资4000元,主要工作是装包、接菌、养菌,菌养好就能出菇。在合作社打工离家比较近,既能照顾家里,也能挣钱,很方便。”
说到个人的创业史,理事长王彦龙说:一个男子汉创一番事业,不仅腰板要挺直,肩上能扛出茬,偝头也要大。能够经得起失败和挫折的考验,失败是成功之母。1983年出生的他,家住南庄乡六寸塬村,这里山大沟深,坡陡洼立, 出入不方便,生活住宿条件差;靠天吃饭,风调雨顺多少能收一点,遇到年景几乎颗粒无收。只读了初中文化程度的他早早辍学回家务农。二十多岁出头的他,结婚成家后,很快有了自己的孩子,一大家子人单靠种地根本就养不了家。于是他就外出在庆城、西峰、西安等地打工。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一张报纸上看到种植香菇可以增加经济收益,做大做强了也可以发家致富的信息。他出身农村,种庄稼就喜欢种殖,于是他就前往河南、湖北、北京等地参观学习香菇种植技术。掌握了一定技术和经验后,就回家开始自己创业搞香菇种殖。
当时赶上国家对农村工作和农民政策的重视和支持,偶尔的一次机会,关注到高楼镇杨塬村建有蔬菜种植大棚,他就流转过来。夫妻多年打工务农积攒的一部分现金,通过相关部门申请了扶持资金和信用贷款,预计投入了200多万元,信心满满地地组建了标准化食用菌香菇种殖生产示范基地。
在经营之初,预购了四吨苹果木材,还有粉碎机,在种殖生产经营中,有关部门把给合作社的政策性扶持资金挪作他用,致使计划运行资金链脱节,导致运行周转不灵,预购的粉碎机退货,木材贱卖。种殖场举步维艰,步履蹒跚。
经营中由于厂房设置是按照南方种植大棚的经验和方法进行设计建造的,用它来经营生产,却忽视了南北气候条件的差异,温度湿度不相适宜,水土不服的问题,菌种不适宜,种殖的香菇有生长出来的就像金针菇,有的霉变和烂掉,损失了一大部分产品,当年种殖失败,亏损80多万元。
为了把亏损弥补回来,只得继续经营。从亲朋好友处借款,向人契贷,银行申请贷款,贷了30万元,继续再投入一大批资金,聘请专家对大棚进行技术改造,基质里面加入玉米、油渣等,升高成本进行种殖。由于玉米、油渣蒸不熟,出现其它霉菌感染率升高,消毒不到位,种植出来的香菇有岁有黑,拿到市场上基本没有人要。雪上加霜,当年又亏损一大批资金,借贷的现款只剩一点点。
由于连续亏损,年末亲戚朋友要账的,银行催还款的,甚至家人都规劝将种殖场门关了去。要想寻人借贷,已经借下的都没办法还,再向人借贷,东山再起,比登天还难。
人都是锦上添花的多,雪中送炭的少。真正的好人还是有的,只是可遇不可求。在你真正遇到困难,普通的人都看到你经营失败着哩,没有一个人肯会伸出援助的手,再给你翻身的机会。许多过去耍的要好的亲戚朋友都不联系了。
为了不被银行列入失信名单,为后续的经营发展创造条件,只得动员老婆把城里的住房卖了还贷。由于接连经营种殖的失败,使家人看不到希望和出路,要卖房子,作为一家人生活避风的最后港湾都保不住,妻子和他矛盾很大。人都是急功近利的,长期的亏本和烂账使人们对他失望到了极点,一家人都劝他就此撒手。
作为一个北方黄土地自小从苦日子中熬过来的倔强汉子,他深深地知道就此撒手趴下,这一辈子就放翻撩展,负债累累,永无翻身的机会。多少个不眠之夜,他在反思创业期间创办种殖场一路走来的成功失败经验教训。
他虽然经营失败,但获得经验教训,挣得了技术;最终选对了适合北方种植的种子;熟练了香菇生产环节中的组织程序;在用工衔接上,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如何节约资金,避免窝工和浪费来降低成本,管理是关键,这些都是别人无法复制和学到的东西,这是他经营产业的真本领和真本事。
在一天夜深人静地时候,陷入孤独和绝境的他,回想起很小的时候,有一次父亲让他和弟弟到别人家借东西去,由于他们耍了半天都没有回去,严厉的父亲骑着自行车,手里提着鞭子,追上他们俩,每人就是两皮鞭,打的他们一路狂奔赶回了家。
他倔强,但不固执,不钻牛角,不撞南墙。回想起种殖厂里的一砖一瓦都是自己亲手建造,一分一厘都是自己多年来拼搏得来的血汗钱。借下的钱和贷的款都是亲戚朋友的信任和国家政策的扶持。只要种殖基地在,他的产业就在,阵地就在,他的真本事在,命运就不会跟自己开玩笑,理智告诉他,没有理由趴下躺平。
严师出高徒,严父出孝子。他既不能让家人失望,也不能让借亲戚朋友的钱和国家的钱,就此打了水漂。天无绝人之路,幸福是靠奋斗出来的,坚定了信心和信念,他要寻找机会,找到命运的转机,重振旗鼓,再铸辉煌。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他命中的贵人陈总,通过谈话相互了解,她也听人说过王彦龙的创业历程,到厂子里考察调研,投入了一笔资金,使种殖场运转了起来;王彦龙通过做工作,得到家人和妻子的再一次支持,将城里住宅房卖了还了银行贷款。慧眼识人的伯乐陈总尽管不懂香菇种殖生产,但有困难她还尽力帮忙。在用工安排后勤管理方面非常在行,给王彦龙腾出了更多的时间跑材料,跑市场。苍天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经营,养殖场里的香菇出了一批质优成色佳的产品,打开了销路,回笼了资金,救活了企业,迎来了转机。
事业的发展往往并不是一番风顺的,他聘请的一名技术人员,在一个香菇棚里消毒,疏忽管理,只给菇棒消了毒,没有给大棚空间消毒,造成整个大棚感染,损失何至成千上万?通过查缺补漏,完善大棚管理,累积经验,从理论到实践,又从实践到理论,王彦龙一步一个台阶,芝麻开花节节高。从一个打工仔白手起家,经营企业,从经营企业成为企业家,完成了质的飞跃。
命运不会捉弄心诚的人,去年金秋十月,他经营的香菇种殖场,迎来大的回转和收成,还清了大部分款项,增添了许多设施设备,又回笼了不少资金。
功夫也不负有心人,一个人一心一意做某件事,只要路子是对的,没有不成功的。2022年春天,香菇的长势更是喜人,采摘的香菇产品销路畅通抢手,成为庆阳市仅存两家前景看好,效益优先的种殖场之一。信心满满地今年的金秋十月,将创造出辉煌的成绩,还清所有债务,实现较大的盈余。
笔者在采访完理事长王彦龙,问他作为一个农民企业家,通过多年的摸爬滚打,有什么收获和经验,他说:经营企业抓住时间就是生命,抓住机会就是命运,抓住效率就是财富,严格管理最为关键。庆城县宁军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彦龙,拼搏出了精彩,奋斗出了辉煌。带领他的员工和杨塬村58户贫困户从此启航,将奔向理想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