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团种植致富田_抱团种植致富田_抱团种植致富田

西部网(记者熊惠玲 通讯员李思纯)“贫困户能种出这么漂亮的茄子?能达到我们免检水平的,可不简单!我倒要去看看。”

7月29日中午,石泉丝银坝及食雨公司紫茄收购站现场,公司老总陈勇听工作人员说起元岭村有车茄子免检尽收的事,半信半疑。随后,陈勇联系县聘紫茄技术指导员蒋永林,一路驱车赶往城关镇元岭村,非要到田间地头看个究竟。

枝干壮硕,枝叶高擎,紫茄笔直,色泽油光。

“不错!不错!”站在元岭村的梯田里,陈勇看着眼前喜人的蔬菜长势,由衷赞叹,既为贫困户勤劳肯干、精心管护的劲头所折服,也为他们迫切想要依靠产业脱贫摘帽的愿望所感动。

抱团种植致富田_抱团种植致富田_抱团种植致富田

元岭村距离城区较远,贫困户居住分散,发展产业更是难上加难。在元岭村还未脱贫的23户贫困户中,有12户贫困户不仅居住分散、而且普遍地少、无经济基础,且大都因病和因学致贫,收入极不稳定。

产业发展不起来,收入上不去,要想脱贫摘帽就必须得破解产业技术集中指导难、田间管理难的问题。今年3月,元岭村驻村工作队“三下”走访过程中将12户的情况收集起来集中讨论,最后一致认为,依托紫皮长茄订单产业让他们快速增收依然是最好也是最稳妥的办法。但是,一没土地、二没领头羊、三没有技术,要想12户贫困户全心全意投入种植产业,几乎遭到所有人的质疑。驻村工作队通过开会,做通沟口附件村民的思想工作,将沿河最好地段的旱田旱地流转下来12亩,同时,将12户贫困户集中在一起选出了一个他们信得过的小组长,带着他们种植和田间管理。田间技术,则聘请县农技专家蒋永林专门给予指导。

抱团种植致富田_抱团种植致富田_抱团种植致富田

组长李和平今年56岁,他自己因为多年前患上肺气肿而致贫。“那时候重活做不了,走路都气喘。”李和平说。多亏扶贫政策好,房子2017年享受了危改,整修后干净又亮堂。他的身体如今也有所好转,被推举为组长后,他觉得是大家对他的信任,在田间管理和技术指导方面,时常主动承担。召集大家除草、施肥、放药、掐枝,将专家教给他的技术毫无保留的再手把手传授给其他11户——这样的技术帮带,成功破解了农村产业因为居住分散而无法集中技术指导的问题。看着田里苗好、茄子好,李和平比谁都欣慰。他说,做梦也没想到,自己成了贫困户当中的技术骨干,富自己的同时又帮了其他人,而且还收获了别人对他的敬重,真是一举三得。

一说话一脸笑的张永芝是12户贫困户中最活跃最泼辣的年轻女性。丈夫双腿因意外致残,丧失了劳动力,19岁的儿子从小智障也没有劳动能力,小女儿现在才上幼儿园,张永芝作为唯一的劳动力成了一家人的支柱。担心请不来帮工,农忙时自己干不了;担心技术不过关,精力投进去增加不了收入。加入12户的集体后,她不再为无技术、无帮手发愁,干起活来她格外有劲。采收的这些天,大家一致同意将验收的活交给她。烈日下,她顶着满头汗在地里边检查边装箱,一丝不苟,任劳任怨。

因为驻村工作队倾心尽力的帮扶、无微不至的关怀,12户贫困户看到了依靠产业实实在在增收的前景,像李和平、张永芝一样思想观念转变、干活积极的贫困户,还有杨先凤,谭文字等其他贫困户。

“干净,知道讲卫生了。”

“听话,不再胡搅蛮缠、惹是生非了!”

“团结,组长说干啥全部就去了。”

“勤劳,顶着大太阳,没有一个人偷懒!”

面对今天12户贫困户的显著变化,驻村工作队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天道酬勤,12亩田如今硕果丰盈。据元岭村支部书记高华勇介绍,12亩地每亩产量都在七八千斤左右,他们每户可以直接增收6千余元。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