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榴莲种植技术已达相当成熟的地步,农友们长期所累积的经验可说是重要的因素。由于种植环境及榴莲种类多样化,因此并没有单一的作法可依循,反之各自随着地情及经验來进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套合适的作法。不营是什么作法,只要能促进榴莲树的长势、生产力及抗虫病害等能力就是好方法了。
在研究領域,榴莲乃被广泛探讨的水果作物。一些早在百多年前即已开始,并延伸到今天,范围极为广泛,总之跟它有关的都是研究的对象。作物种植研究及试验主要以数据(data)来定论,这和一般农友的作法可能存有一定的差异。例如农友的施肥法就有好多种,各有千秋而不能一概论之。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作为參考相信具有取长补短之效,或作对照之用亦可。
例如,榴莲树须要修枝吗?研究成果显示不一致的答案。早期的研究员建议不须要或只须少许修枝即可。Coleman(1959)曾报导,长于森林的榴莲,其下面的旧枝叶能“自动“修掉但种于果园的榴莲树,其成长期树形态如三角形固人工修枝尤其长于风害区的轻龄树可降低风害率。不少研究员指出,尤其嫁接的轻龄榴莲树,它下部的枝叶加以修掉可避免溃疡病(canker disease)真菌的感染。Coronel等人(1983)建议,离地面少于2米的枝叶应全部修砍掉。在泰国,榴莲树有时达到10米高就截顶,而且也有进行疏果作业,每串只留1-2粒,一棵树保有50-150粒果即可(Subhadrabandhu et al.1991)。这一点看来与我国农友作法就不一样了。
再來,长于塑袋的榴莲秧苗有时由于空间不足而出现根系曲卷的现象。虽然这类作物对根系干扰甚为敏感,但是早期一些报导指出修根有助于小树根系的成长并降低移种后的天折率。Chong(1985)则建议这些曲卷的根系不应修掉。显然地,这里出现相左的看法。Ghani(1992a,b)的研究最终显示,修根能加强根系的成长,并将促进树茎增大及提高树秧移种后的存活率。
在施肥方面,Kanapathy(1976)指出,小植株榴莲并不须要下太多的肥料,但是这不代表它不需要基本的养分。Ding(1988)就曾报导,一些种于苗场的榴莲秧苗当中,高达15%出现养分不足征狀,尤其缺镁、锰及铜素征狀最常见。Chiow(1976)也说明,初期的小树即使有施肥,其树茎的大小和不施肥的没有明显的差别,但是从4个树种的施肥研究显示,其影响乃出现在果实重量方面,施肥的树所生产的榴莲果重量比没施肥的重了4倍。这说明养分对产果方面的重要性。
Watson(1984)指出,有机类肥不应使用,因为粪肥会提高园里溃疡病率。过去多年来,榴莲施肥方法百花齐放,之间的作法差异也很大,例如从强调均衡养分到强调高氮(N)或高钾(K)的方案皆有。在这方面可看看一些建议,例如Moton(1987)就曾建议每个月以5克的6/6/6NPK肥料施放每棵榴莲秧苗,Kanapathy(1976)建议采用18/11/5/2.5的复合肥施放下种后首5年的榴莲树,之后转换成13/9/15/3或12/6/22/3的肥料配方,而Mohamad ldris(1987)则建议每年为植株施放3轮次的15/15/15肥料直到树龄5或6年,之后就采用高钾肥。
Woller与dsava(1981)就强调均衡养分的重要性而建议下种首年施放13/13/13肥料,每棵树0.5公斤,第2-3年以同样肥料施放但份量提高到每棵1.5公斤,接着当树龄达到4-5年就使用高磷配方(12/24/12)每棵2公斤。在泰国,施肥以滴灌进行下就在结花期以NPK1:1:1比率施行,2:1:2比率于收成期进行及1:1:1比率施放在收成过后4个月的植株。
肥料对作物的真正效益除了从树长势及生产力方面得以衡量之外,其它方法也被引用以了解施放的肥料养分被树摄取的等值,而这点可从果实养分含量分析来知晓。Ng与Thamboo(1967)就曾进行这方面研究,主要从榴莲果实分析来了解土壤养分被摄取及当为输出园里的情况。他们估计,每公顷地所生产的6720公斤榴莲果粒中,氮(N)、磷(P)、钾(K)、钙(Ca)及镁(Mg)的含量分别为16.1公斤、2.72公斤、27.9公斤、1.99公斤及3.26公斤,并将随果粒运出园里而当成土壤的缺失。
从这里,简单的总结是榴莲果实以氮及钾的含量最高,而磷、钙及铁含量则相对地少了很多,并以钱为当中最高。这或可说明,氮与钾被摄取的份量高,意味它们在榴莲产果阶段的需求量比其它养分大很多;而果实的形成也需要较大份量的氮及钾素,这乃从果实养分分析中间接显示出来。以这角度來看,那么榴莲产果机制就很需要氮及钾素,如果缺乏是否意味果实产量及品质会大受影响就由大家去玩味或思考一番了。
Yaacob(1983)从试验园丘取得的结果显示,各阶段树龄之养分输出估计说明轻龄榴莲并不须要重份量的肥料,因为它的根系仍未分布子全而无法摄取太多的养分。就算树已成功地长上來,重份量的施肥仍不须要。此外,亦有发现到首两年的榴莲果实养分输出量非常低(可能果粒小等因素),因此他建议每年施放2-4公斤/棵的16/6/22/3肥料。养分由果实输出的研究说明,钾肥对榴莲的重要性比氮肥高,因为树本身及果实粒对它的需求较高,因此摄取量及输出量自然也高了。
相比起來,磷素的应用需求就相对地低。这论点获得Jamil(1992a)的支持,因为他研究氮磷钾肥对轻龄榴莲的效果后发现,氮肥的采用对树型方面没明显的效果,而磷则增加了树的高度,反而钾却明显地促进了树型。有鉴于此,高钾肥料配方显然是较适宜及合理的施肥建议。除此之外,在榴莲果粒形成的阶段施喷硝酸钾(potassium nitrate,KNO3)或其它类式叶面肥于能使果粒增大,果肉也较丰满,种子呈小(或因为种子流产(seed abortion)现象所造成),原因乃因为它抑制叶子更新萌长(leaf fushing)进而减少养分竞争的结果(Punnachit et al.1992)。
榴莲农艺研究也探讨地质对它的影响进而带来警惕作用,即不适合的土地不应种植榴莲以免取不到应有的收益。环顾国内榴莲果园,并非座座都有诱人的产量,有些树长年不生果,或零零星星的果量,而一些则长势不佳,树型残秀及呈病态等现象层出不穷就多少与地质有关系。榴莲(durian)乃属Durio Zibethinus种类,也就是目前国内最广泛种植的种类虽然适种于许多土质,但是泥碳地、沙质高之地及排水差的土地应避免。不肥沃的高地用来种植榴莲的效果甚至比肥沃沿海地来得好(Hassann.d;Kanapathy,1976)。总之深壤土及拥有良好排水效果且有机质高的土质乃理想的种植地,地势从湿热平地到海拔460米高的地带皆适合。
虽然榴莲树仍然能生长于地质差的土壤,但是成长将发育不良,产量也偏低甚至不务生产。它对养分贫乏土质及酸性土壤拥有中等至高度的忍耐力,对偶而的浸水及积水也有低至中等的容忍力,但浅质土壤(土壤厚度少过2.5尺)并非理想种植之地,久后或产生不良影响。斜度介于25-35度的山坡地依然可种榴莲,然而太斜地势则保水能力较差既使有明显的降雨量。这一弱点可以安装灌溉系统或置放铺盖物來改善。成龄榴莲树对水份的需求相当大,达到每天360公升。因此有明显旱季的地带建立起完善的灌溉系统是重要的。
再來,为了提高移种后的存活率,秧苗太小,例如树茎周长小于3公分,存活弃可低至29%。像D24,如果茎粗3公分,下种后一年其存活率可达66-77%说明这作物对移种的环境确为敏感,土壤湿度压迫感下将决定其存亡。在这方面,一些品种如D99就比D24耐熱,能抵受较大的湿度压迫感。这类天然环境带来的效果除了降雨量或施水不足造成之外,烈阳曝晒且无造荫物辅助就是一祸因。小株榴莲非常不耐烈阳光照,因此兼种其它作物来造荫的作法可采用。在这方面就以兼种香蕉3-4年、黄梨、番石榴、Glificidia植物、可可树等皆受到研究人员的建议,但是木瓜与椰子就不应和榴莲树秧兼种以避免病害营理上问题。
最后,在种植密度方面,Lee与Loh(1966)建议采用12-15米的树间距离以加强产量。平常的树距为12×12米。宽的距离将导致每单位面积的树量太少而浪贵应有产量。因此Hassann.d建议先以10.5×10.5米距离下种,每公顷可种86棵,在树产果数年后才逐渐地瘦林林把树量减至67桿/公顷以提高后继产量。
此作法相信有可取之处,就是要挣多一些初期几年的产量收益,例如下种10-12年后才进行瘦林作业,那么业者每公顷就有多出19棵树(86-67棵)来产果,若以5年树开始产果来说,那么19棵树将产果5-7年而带来额外的收入。下种10-12年里,榴莲树伞相信才完善形成,那么之前每公顷地既使种植树量高,相信树与树之间的竞争仍不足于明显地影响树成长及生产力。这种可让种植人争取多一些早期农产收益的建议其实也用于油棕种植方面,但业者之采用率可能很低,因为瘦林作业并非易事。在水果种植,这种方法虽然有其逻辑及潛在效益,但是到时要把已长大及能产果的榴莲树砍掉可能就舍不得了。
参考资料 :
Michael J. Brown, Durio- A Bibliographic Review, International Plant Genetic Resources Institute, 1997, 第81-8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