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渐渐回暖,养殖业也进入了“水上春耕”状态,三河市养殖户们趁着好春光,按下渔业生产的“快进键”。近日,河北三河市皇庄镇马大宙村的金鱼养殖户马海波组织村民将金鱼幼苗投放到村内的4个养鱼塘中,幼苗成熟后能为其他养殖户提供优质鱼卵。
“初春是金鱼养殖的好时候,我们正抓紧调控水的酸碱度,补肥补盐、杀虫消毒,将水质调控到最佳状态,这样可以提高幼苗的成活率。春天投放1斤重的金鱼幼苗,等到今年10月,预计可以长到6至7斤。”马海波一边投放金鱼幼苗,一边聊起了他的养鱼经。
养殖户马海波经营的4个鱼塘,占地共计42亩,春季前后分6次投放金鱼幼苗累计达6万余斤,幼苗成熟后产卵能为其他养殖户共1000多亩鱼塘提供优质鱼卵。“我们今天投放的金鱼幼苗是从天津精挑细选引进来的,一上午大概放了7000斤,本月下旬估计还要放1万至1.5万斤幼苗,等入冬大规模卖鱼的时候,成鱼年产可达40余万斤,我们的年利润应该在90万元左右。”马海波说。只见村民们打开鱼苗车,一条条小金鱼幼苗翻腾着跳进了池塘,村民们也喜笑颜开,忙得不亦乐乎。
据了解,马大宙村水产养殖业开始于改革开放初期,通过40多年摸索,已逐渐由传统的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四大家鱼养殖,转换为以观赏金鱼为主的特色水产养殖。近年来,马大宙村大力推广马海波的经验,带动张学海、马瑞学等农户转养殖观赏鱼。目前,该村年产金鱼达到50万公斤,产品覆盖京津冀及晋鲁豫和东北200余家鱼产品交易市场。
“我有5个鱼塘,存有金鱼鱼苗约10万斤,每年卖鱼苗收入30万元左右。”三河市泃阳镇北务村农户李文海也探索出了第一条依靠“小金鱼”致富奔小康的新途径。最初,他利用70年代的旧水库及坑塘,进行四大家鱼的养殖,养殖面积达到108亩,小有规模。近10年来,他转型养殖观赏红鲫鱼。每年5月,他将自己所养种鱼产下的鱼卵放入鱼塘,10月可陆续上市售卖,销往京津地区,最远销往东北地区,供应各地观赏鱼类市场。
近年来,三河市立足乡村产业振兴,积极拓展观赏金鱼养殖产业,与京津市场对接,实现“点对点”销售,拓宽了金鱼的销售途径。同时,坚持基层党建引领,发挥组织优势,带动村民联合养殖,推动养殖销售、农村旅游、休闲体验等紧密衔接,让小金鱼成为村民们增收致富的“金宝贝”。(经济日报记者 王胜强 通讯员 马皓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