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靓丽的木寨风光
▲姚芳与外来游客交流并听取意见
“之前从没想到过当一名村干部,现在一晃眼,都六七年了!”2月9日,春节临近,当记者又一次来到大方县核桃乡木寨社区采访时,正在办公室处理日常事务的社区党支部书记姚芳忍不住这样感慨。
时光如白驹过隙,在日复一日的平凡工作中,有的东西却愈发坚定——比如姚芳誓要发展乡村旅游带领全木寨人脱贫致富的初心;而有的东西已经在这样坚定的信念面前发生了巨变,比如木寨社区的容颜。
在这样的变与不变之间,到底有何关系可言?事情还得从头说起,时间的指针还得拨回到7年前。
抉择:富商人还是穷村干
2011年之前,作为一名家庭妇女,核桃乡核桃村人姚芳在大方县城做起了康师傅系列产品代理商,顺便照顾在县城念小学的儿子。
由于头脑灵活,姚芳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除了每月拿3000元的固定工资外,自己还入股参与年终分红,每年有着10多万元的收入,成为了当时远近闻名的女能人和富商人。
生意做得好,还能照顾儿子,一举两得。在别人看来,这无疑是姚芳生活的最佳状态。
“2011年以及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木寨的‘两委’班子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缺乏凝聚力和落实力!”说到同一时间点上的木寨发展,木寨社区居委会主任邹正军直言,姚芳经商事业的最佳发展时期恰是木寨发展举步维艰的时刻。
一个人、一座村,奇妙的缘分与结合在2011年出现。
“2011年的一天,我突然接到马部长的电话。电话里,他让我参加木寨村的换届选举。”姚芳至今仍清楚地记得,自己与村干部这个身份结缘,就与马部长的这个电话有关。
姚芳口中的马部长名叫马远峰,当时担任核桃乡党委委员、武装部长,同时也是当时木寨村的包村领导。
“我毫不犹豫就拒绝了。”姚芳坦言,拒绝,一方面是这件事情来得太过突然自己毫无准备,另一方面是当时生意正做得红火舍不得撇下。
“然而没过多久,马部长再次打来电话,言辞恳切,不好拂人家面子,我就说先考虑考虑。”这一次,姚芳是真的考虑了,她甚至还专门向曾担任过木寨村党支部书记的孩子的爷爷以及在县城工作的叔叔、姑妈咨询了此事。
未曾想到的是,孩子的爷爷反对意见很大:一是担心姚芳一个女人家在村里工作很难开展;二是觉得姚芳做生意过手的钱很随便,怕她“把持不住”。
“‘工作难做’,我自己也有过疑虑;但‘把持不住’,这个我一点儿也不担心,因为我了解自己,有足够的信念支撑!”姚芳说。
与孩子的爷爷持截然不同的观点,姚芳的叔叔和姑妈在了解情况后都认为姚芳可以在基层大有可为,并建议她大胆去做。姚芳左思右想,最终决定试一试。
两个月后,木寨村换届选举如期举行,姚芳顺利当选村委会副主任,从一名富商人变成了穷村干。刚开始的两个月,姚芳拿着每个月仅750元的工资,面对从未接触过的农村工作,她显得无所适从。
“也许是组织上考验我,也许是信任我,我上班第一天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带村里的一位妇女到大方县城去做计生手术。”姚芳回忆说,当时,自己是用两个电话,不巧,乡里熟悉的那个电话她放在了家里。下午,完成工作任务后,姚芳打出租车送做完手术的那位妇女回去。回到家时,她才发现放在家里的那个电话有很多个马部长打来的未接电话。原来,因为担心姚芳完成不好任务,马远峰想要为姚芳支招,并了解她的工作进展情况。
“部长,你尽管放心,只要是组织上交待的事,无论怎样艰难我都要想办法把它完成!”姚芳就是这样,对组织上安排的工作,无论多难,她都想方设法把事情做实、做好。
接下来,姚芳和其他村干部一样接到了包组任务。姚芳所包的裕民组,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工作非常难做。好在之前做生意时结下了不少人缘,姚芳与这个组的村民都比较熟悉,利用生意场上得来的经验,姚芳脱鞋下地与当地村民一起种树,和村民们相处得很是融洽,工作逐渐展开。
这时的木寨是什么样呢?姚芳告诉记者,2011年,整个木寨村10个村民组没有一条通组路,年人均纯收入不足3000元。
贫穷,没有通组路,这是全木寨人的痛。
也就是这一年,毕节在全市范围内推行一事一议工程,在组织召开了群众会后,木寨一事一议通组路工程启动。
这项工程,由包组干部负责跟踪管理,群众出工出力。凭着 “只要对老百姓好,老百姓就会对自己好”的朴素理念,姚芳一头扎进工作中去。
大方县的夏天天气酷热,为了将路尽快修好,姚芳天天戴上草帽到施工现场参与修路。看到老百姓一个个忙得满头大汗,姚芳便背上背箩在崎岖的山路上来回为群众免费送去自家卖的矿泉水。
姚芳的体贴与关心,让修路的群众深受感动,大山深处涌动着一股火热的激情。
从4月份开始,历时5个多月,2011年9月,一条长1500米的马白通组路终于完工,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彻底告别了徒步爬山涉水的日子。
心得:用人心换人心
民心汇集成民愿。2013年,木寨村公推直选举行,姚芳当选为木寨村党支部书记。
这一年,虽然木寨村的年人均纯收入已经提升到了4080元,但多数村民还是住着破房子、吃着粗粮食、过着捉襟见肘的苦日子。
记忆比较深的是,姚芳下队的时候,看到过许多用木条和竹子编成墙做的破房子。有一次,姚芳去马白寨吃酒,进到一黄姓人家,男主人和女主人都是残疾人,一家五口睡的是几根木棒钉成的杈杈床,烧的是柴火,住的是顶上盖石棉瓦还有许多破洞的土墙房,午餐用洋芋充饥。
揭开甑子一看,姚芳彻底怔住了:里面只有小半甄包谷面面饭,连皮带壳已经发黑,看着也觉得难以下咽。从2009年到2012年,由于没有钱,这家人已连续几年交不起养老保险。
这样的情景令人触目惊心,也让姚芳感受到了自己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面对贫穷,如何破题?姚芳最先想到的是改变群众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
以前的木寨,脏乱差现象十分突出,“满地都是垃圾,只要一起风垃圾就满天飞,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木寨人都觉得很没面子!”这时,人们总会看到刚担任村支书不久的姚芳左手拎着一个大袋子,右手提着一把火钳,将垃圾一一捡拾到袋子里面。
时间一长,学生们跟着这样做,村民们也跟着这样做,木寨村的环境卫生渐渐好起来了。村民们亲切地称姚芳为“火钳支书”,不文明的生活习惯慢慢消失了。
在群众思想观念转变的过程中,新时代农民讲习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去年10月,木寨社区组织60多人到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参观学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古蔺县,依靠种植椪柑,老百姓丢掉传统农业种植种上经果林后纷纷实现了脱贫致富。对于同样适合发展经果林种植的木寨人来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我们去的时候,只是想参观考察,并没想到要请人讲习!”在现场,姚芳请来一位偶然相遇的当地人,给大家讲起了他们种植椪柑实现脱贫的故事,娓娓道来的故事让木寨人听得津津有味。
用人心换人心,尊重老百姓,以理服人,这是姚芳在几年的基层工作中总结出来的朴素心得。
“但凡谁家有急事、难事,姚支书总会第一时间赶到。”掰开手指,邹正军向记者一一细数:“杨健、孙从秀、张发云、邹品芬……他们都曾得到姚支书的帮助。”
去年7月,正在忙碌的姚芳接到了一个电话,电话里,村民邹品芬带着哭腔问姚芳能不能帮她家个忙。在问清楚邹品芬是打算向她借3000元钱给儿子医治眼睛时,姚芳一口答应下来。
“太感谢你了,姚支书!谢谢!谢谢……”就在记者前去采访的前两天,医治好儿子的眼睛后凑齐了钱,邹品芬让老伴赵发云将钱还了回来。
“姚支书和村民的故事太多了。”邹正军回忆说。2015年,姚芳带领村工作人员到箐头组走访,到了熊友益老人家,老人非常客气,无论如何都要留他们吃饭,还说如果不吃就是嫌弃他家。看着上了年岁的老人从楼上取下腊肉很费力地切着,姚芳赶紧上前去劝老人坐下休息,自己接过菜刀,麻利地切肉、炒菜,给大家做起了晚餐。
不少村民由于得到过姚芳的帮助,时不时要给姚芳送礼。“人家送礼,肯定有原因,如果收下了,以后开展工作就会有困难。”姚芳记得,有一次,一位老人给自己送来了一块腊肉表示感谢,姚芳再三推辞老人仍执意要送,她随即买来一袋大米给老人送去。
“姚支书为人和善、乐于助人,老百姓要送东西给她表示感谢是常有的事,但每一次,姚支书都会加倍送还,时间一长,老百姓再也不好意思向她送东西了,但是她和老百姓的关系却更融洽了!”邹正军说。
乡村旅游:庄稼汉吃上旅游饭
人心齐、泰山移。在姚芳的带领和感染下,木寨人逐渐有了凝聚力。可是,木寨要发展,方向在哪儿?
“如果说靠种包谷洋芋就能富起来,怎么几十年了我们还这样穷?”面对困难,姚芳苦苦思索,力图为改变木寨的贫穷找到药方。
经过长期思考,“发展乡村旅游”这一构想在姚芳的脑海里慢慢地清晰起来。
一方面积极向上争取支持,一方面迅速抓紧实施。很快,在核桃乡政府的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和统一施工标准的推动下,木寨完成了90%以上的连户路、院坝硬化,改造马白寨白族民居100幢,治理马白河河堤340米,并新建了篮球场、休闲广场,修起了一条420米的沿河观光步道和一条673米的进山观光步道,并建设车行桥、人行桥、观光吊桥各1座,修复马白古井1口,修建停车场1200平方米。
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水泥路、一幢幢独具特色的白族民居、一排排迎风轻舞的垂柳,走进木寨,花香与鸟语交织,清新的空气中鸡犬声声,活脱脱一幅动人心魂的美丽乡村画卷。
木寨的嬗变,从马白寨引进旅游公司开始提速。
看中马白寨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名列“全省100个民族特色村寨”的金字招牌,2013年,返乡能人吕世华领着他的团队进驻马白寨,紧锣密鼓地开始了乡村旅游的打造。
根据“千凤还巢”相关政策,木寨给予吕世华大力支持。半年之后的2014年国庆,马白寨游泳池正式开门迎客,木寨翻开了乡村旅游发展的新篇。
好铁还须趁热打。2015年,木寨村第一家合作社——大方县雨润农林牧专业合作社在马白寨成立,水上乐园成为了木寨较为成功的旅游项目之一。由于水上乐园生意红火,很快带动了10多户农户利用自家屋舍开起了农家乐,带动两户农户开起了商铺。
2016年,姚芳与合作社合作,以村集体基础设施建设的公有部分和土地入股,分得红利2.8万元。木寨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笔集体资金。在此前的数十年时光中,木寨没有集体经济来源,全靠每年1万元左右的办公经费勉强维持,许多工作开展受到限制。
也是在这一年,“塘约经验”的东风迎面拂来,“学习塘约精神、践行塘约道路”成为了木寨社区“两委”班子的共识,“抱团取暖、组织起来”的塘约精神得到广大群众认同。
“我们这里,水资源和气候环境比塘约好,发展乡村旅游最合适不过!”在姚芳看来,木寨社区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民族风情浓郁,与塘约相比,木寨有自身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请来大方县旅游局、毕节市鹏程职业技术培训学校的领导和厨师,木寨还专门就乡村旅游中的餐饮和礼仪进行培训,再有不会做菜、不会搞住宿服务的,姚芳就手把手地教他们做菜、叠被子、学接待礼仪。此外,木寨还探索成立了3支具有白族和彝族特色的由70多人组成的文艺宣传队,为游客提供演出服务。
人人都是木寨窗口,个个都代表着木寨形象。2017年,是木寨社区旅游发展的黄金时段,这一年的7-8月,木寨社区12家农家乐218间床位持续40多天爆满。光是吕世华所开设的马白寨休闲度假中心,一个季度纯收入就达100万元。其余的10多家农家乐,纯收入多的有10多万元,少的也有3万多元。
木寨的气候和土壤适宜种植桃树、李树,以前,木寨种出来的桃子、李子运到城里去卖,除去运费赚不了多少钱。而今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村民们将新摘下的桃子、李子往家门口一摆,很快就能卖完,而且价钱还不错。
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使木寨人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昔日的庄稼汉纷纷吃上了旅游饭,许多村民不用外出务工就赚了个盆盈钵满,老百姓个个喜笑颜开。
2014年,木寨从贫困村中出列;2015年,木寨村被省委宣传部和省文明办评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省级示范点;2016年,木寨年人均纯收入达7800元;2017年,木寨村改社区,年人均纯收入突破9000元大关,木寨社区获评“2017贵州十佳美丽乡村”。姚芳2017年荣获毕节市“最美村官”称号,当选为贵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成为了大方县出席省党代会的4个党代表之一。
“目前,木寨社区共有819户村民2910人,其中贫困户114户332人。眼下,51户有劳动能力的低保户是我们在脱贫攻坚中需要攻克的堡垒!”
如何攻克这个堡垒,姚芳早已成竹在胸。她告诉记者,而今,木寨聚力旅游合作联社已经成立,不久的将来,一个拥有40个房间,集餐饮、住宿等于一体的避暑旅游中心将在木寨屹立。
由县扶贫办及乡财政大力支持,20户贫困户通过“特惠贷”贷款100万元入股的旅游合作联社在正式营业以后,将优先安排贫困户就业,无劳动能力的就参与年底分红,保证了在脱贫路上不落一户、不漏一人。
“箐头、银厂和阳光是木寨三个最为边远贫穷的村民组,51户贫困户有大半居住在这里,针对这个实际,我们将通过打造农业观光园、杨梅采摘园等项目,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整组推进’。”姚芳说。
在木寨,记者看到,本就靓丽的村寨在经过短短几个月的建设美化后,以一幅全新的景象呈现在眼前。悠悠裕民河畔,十来条船在河面来往穿梭,正在忙碌地运送着砂子等材料。从今年1月1日开始,由贵州博诚慧智广告传媒有限公司投资开发的木寨大峡谷漂流项目正式实施。热火朝天打造乡村旅游业,正是木寨现在的喜人姿态。
由社区与引进企业合作,木寨再一次成功运用之前的合作模式招商引资,以每年保底价3万元出租集体资源裕民河打造漂流项目,待今年4月营业后,社区每年从盈利中分红10%作为集体经济。
“自从有了集体经济,工作开展比以前容易多了。比如现在要请人打扫卫生、要慰问贫困户,直接从集体经济中开支就行,从而避免了‘孩子一哭就抱给娘’的尴尬现象!”
数据显示,2017年,木寨社区集体经济达9.84万元。“今年,我们的集体经济将达到10万元。”从姚芳自信的言语中,记者感受到了木寨乡村旅游的美好前景。
纵观木寨的今与昔,记者明显感觉到,以姚芳为班长的社区“两委”班子着力锻造的这支“开口能说、提笔能写、遇事能干”的队伍,已经实现了压力变动力、被动变主动、消极变积极的“三个转变”。而女能人、女支书姚芳为木寨所插上的乡村旅游翅膀,必将助力木寨在新时代的蓝天下自由翱翔,让更多的木寨人看到致富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