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奋斗,是青春最厚重的底色。千百年来,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涌动,青春的创造,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新时代高校毕业生等青年要如何将个人抱负与历史重任紧密联系,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即日起,本报开展“扬帆筑梦 就创三湘”———湖南省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典型系列报道,讲述身边人就业创业的典型事迹和动人故事,激励更多青年扎根基层、艰苦奋斗、建功立业。

扬帆筑梦⑤ 丨身残志坚创业者刘忠:让小龙虾成“致富虾”

沿长沙市望城区桥驿镇民福村的环村小道信步而行,总会被那充满着梦里水乡的诗情画意打动,横贯小镇的溪河水光潋滟,两边池塘之间鱼苗穿梭成群,偶有老人们话家常的声音入耳,悠然自得。这里便是养育刘忠的家乡。6年艰苦创业,刘忠从一个身患残疾的大学生到远近闻名的养殖能手,带领父老乡亲共同致富,始终践行他回乡创业的初衷。

少时立志发展家乡养殖业

9月26日清晨,长沙市望城区桥驿镇民福村的小龙虾、稻蛙养殖基地,刘忠扛着一筐活蹦乱跳的稻蛙笑得合不拢嘴。

“这个时节的小龙虾就快退市了,要趁着好价格多出货。”刘忠一边将小龙虾上称一边指挥旁边挖机修缮水塘,不一会又开始绕着水塘抛洒饲料。

刘忠出生于一户普通农民家庭,天生残缺的右手,注定他此生要走的路比别人更艰难。小学时,由于同学的嘲笑,他逐渐封闭自己。当时的数学老师注意到,于是对他倍加关心,课后经常单独辅导他,与其谈心,并鼓励他用勤奋来弥补缺陷。“从那时起我便告诉自己,因与生俱来的不同,我必须更坚强、更努力,将来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战胜“心魔”后,他锻炼用左手写字,并咬牙坚持努力学习,成绩直线上升。

也许正是这份艰难,让刘忠比同龄的孩子更早懂事,也想得更长远,高三时便在规划自己的人生路。“我不方便外出打工,家乡山好水好,养殖条件优越,何不在家门口创出一番事业呢!”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开始上网查阅各种资料,课余旁听镇上养殖户们的会议,还跑了不少市场做调查。“我发现养鱼竞争太激烈,不赚钱,龙虾与青蛙市场需求大,养这个可行!”高考时,他毫不犹豫填报了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水产养殖专业。

入学后,刘忠迫不及待想投入生产实践,于是大一暑假回家,就将自家5亩责任田改造成了养殖池,并投入一批蝌蚪苗,可是不到两个星期就全病死了。这让他明白养殖技术的重要性,回到学校后,他加倍努力学习养殖技术,每天晚上泡在图书馆里查资料,白天主动向老师请教。在生产基地实训中,他是最勤奋的一个,还利用空余时间参加村里的养殖户培训。

困难挡不住创业热情

刘忠深知技能是发展养殖业的核心和灵魂。在回乡创业之初,他经常登门拜访水产部门的专家,寻求专业技术人员的帮助。他还曾带着当地的土壤、水质样本,远赴江苏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水质监测。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才信心满满地开始筹备龙虾养殖场。

然而,周围反对的声音却像一盆盆凉水迎头浇下。“这么多能干的人都没有养殖成功小龙虾,就你能行?”其中,也有亲朋好友以市场销路不好为由,劝说他不要冒这个风险。

“既然下了决心,就要大胆一试。”刘忠说,周围反对的声音并没有改变他的想法,反而让自己坚定信心要干出点成绩来。

小龙虾是夜行性动物,夜晚出来活动。虾苗放进池塘后,刘忠几乎每天晚上都耐心观察虾苗的生活习性和活动规律,并记在小本上。龙虾出水活动的时间会随着季节、天气、水质、吃食以及身体病变情况等发生变化。起初,他对这些情况都不懂,通过其他途径学习的养殖技术,70%都不实用,他只能时时观察,再把发现的问题记在本子上,自己慢慢摸索,实在搞不懂缘由,就向水产专家请教。经过一段时间后,他总结出许多养殖经验,对出现的问题多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并及时应对处理。

为养好小龙虾,刘忠还引入了不少黑科技。为减轻工人们的体力劳动,他专门购置了一台用于投撒饲料的无人机。原来工人们给小龙虾投喂饲料都得手摇小船在池塘中间来回穿梭,至少需要花一个下午的时间,现在用无人机就只要安排人在岸边盯着,让无人机按照固定路线进行空投,花两个小时就能完成。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当年,刘忠出售龙虾3000多公斤,收入10多万元。次年,他的养殖场出售龙虾7000多公斤,获利30余万元。

生态养殖带动群众发展

在养殖龙虾过程中,刘忠坚持“生态、绿色”的生产理念。在养虾事业蒸蒸日上的同时,他深感自己肩头的责任也越来越重。

养殖业步入稳定后,他想着村里荒废的田地多,应该带着村民们共同致富。经过他和父亲的多次上门入户宣传,2017年5月,养殖合作社挂牌成立,村里20多人加入,流转了70多亩田地,水产养殖、水稻种植干得风生水起,年产值达60万元,每年向周边农户用工发放工资近20万元。

在小龙虾养殖的同时,刘忠也在琢磨着怎么带动村民一起赚钱。2018年起,在镇、村引导下,合作社对口帮扶5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向他们发放鸡苗、提供养殖技术指导并兜底收购土鸡与土鸡蛋,每户年均增收2000元左右。

民福村村民刘叶海今年59岁,是名贫困户,他的儿子患有脊髓炎致使身体残疾,无法从事体力劳动,女儿今年刚上大学。刘叶海没有文凭也缺少技术,只能四处打零工为生,艰难地养育着两个子女。

今年4月,在帮扶人员推荐下,刘叶海在刘忠的养殖场找到了工作,主要从事除草、喂料以及其他一些临时性劳动,每个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在这里上班每个月有固定收入,离家也不算远,感觉生活也有奔头了。”刘叶海说。

刘忠还曾参加长沙市第30次全国助残日主题活动,站在舞台上讲述自己的故事,激励更多残疾人自强不息、脱贫致富。他对未来充满信心:“我觉得我的人生很幸运,得到了父亲、老师、村民和政府的关爱与支持。”

目前,刘忠的养殖合作社已经从单一养虾模式到种稻、养蛙多方位发展。创业过程中,他带领当村民们经历了挫折和困难,也靠着坚持不懈的学习和努力,扭转了局面,走向了富裕。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