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而“如何因地制宜,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各级政府需要思考的重大命题之一。为协助地方政府更好破解这一重大命题,中大咨询从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推动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五个方面出发,推出系列文章,总结先进地区成功做法,为地方政府提供经验借鉴。
本篇为新质生产力培育系列文章第一篇,重点围绕合成生物创新生态打造,从政策、设施、资金、人才等方面分析和总结深圳做法,为其他地区培育新兴产业提供经验借鉴。
一、发展前景:合成生物有望给我国生物制造产业带来弯道超车大机遇
合成生物技术通过对生命体进行重新设计、构建及合成后,打造出一个具备全新功能的生物体,被广泛应用于化工、能源、材料、农业、医药、环境等领域,被誉为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的颠覆性前沿技术。麦肯锡数据显示,到2025年,全球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制造的经济价值将达1000亿美元。
二、入局情况:深圳率先入局,多地紧随其后
深圳、天津、常州、北京、上海等地纷纷入局合成生物赛道,不断强化顶层设计,并基于各地资源禀赋,聚焦不同细分赛道。
深圳重点发展合成生物底层技术、定量合成生物技术、生物创制等领域。2020年以来,国内新增的合成生物企业有40%进驻深圳,其中80%的企业落户在深圳光明区。光明区布局了合成院、创新中心、卫康生命科学园三大平台,培育了柏垠生物、粒影生物、赛桥生物等合成生物领域新兴明星企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合成生物产业链布局。其中,合成院自有技术孵化企业12家,吸引落地合成生物初创企业37家;创新中心分12批次引入超200个项目,成功孵化超45家企业;卫光生命科学园创建全国首个合成生物成果转化专业园区,已引入合成生物企业超20家。
天津主要聚焦合成生物底层核心技术及新型设备研制。生物制造谷积极打造“平台—企业—人才—资本—政策—组织”六位一体的产业支撑生态,截至2024年3月,园区引进企业132家,在高值化学品生物合成、绿色低碳生物技术替代、高性能生物材料和生物制品开发等合成生物底层技术开发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初步建立了涵盖国内外超50家高校院所的联合网络和包括162家企业、金融机构的产业联盟,打造了多个高端实验室,引进分析检测等大型设施装备,为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的科技成果转化提供重要平台。
常州“一城三园”锁定合成生物赛道,拥有合成生物领域企业53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26家、专精特新14家、潜在独角兽2家,优质合成生物创新孵化平台6家,吸引江苏省合成生物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落户,已形成合成生物“一城三园”(长三角合成生物产业创新园、金坛合成生物产业园、西太湖合成生物创新产业园)的格局。
此外,北京也将启动建设合成生物制造技术创新中心和中关村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集聚区,在中关村建设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集聚区,打造集“总部办公+研发平台+孵化加速+小试中试”为一体的创新孵化空间,在亦庄打造首个合成生物制造公共技术平台。上海也将以浦东新区创新为核心、金山区和宝山区制造为两翼,打造“一核两翼”的合成生物产业布局。
▲图1 我国部分城市合成生物产业发展情况
三、发展经验:深圳围绕全产业链,构建合成生物产业发展生态
深圳提前布局合成生物领域,发布产业支持政策,推动设施、人才、资金等发展要素提前落位,搭建完善人才、资金、孵化等合成生物产业发展生态,谋取了合成生物产业发展的先机。自2017年出台《深圳市十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首次提出布局合成生物研究设施以来,深圳先后成立了全国首个合成生物学研究所、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启用国内首个整合软硬件控制、合成生物学应用的大科学装置,深圳市光明区出台全国首个最高支持金额1000万元的合成生物专项扶持政策。
▲图2 深圳合成生物产业发展演化图
在“从0到1”的原始创新阶段,深圳理工大学(筹)合成生物学院及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体系化培养跨学科交叉型人才,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问题。在“从1到10”的企业孵化阶段,创新中心打破了科技成果转化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提供了楼上原始创新、楼下成果转化的基地。在“从10到∞”的发展壮大阶段,企业获天使轮融资后需要扩大规模,创新中心对面的产业园可为其提供生产空间,形成合成生物产业生态。
▲图3 合成生物产业演化阶段
一是提前布局大科学装置,助力合成生物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2023年启用的合成生物研究大科学装置是我国首个集软硬件控制、合成生物学应用于一体的大型规模化合成生物研究基础设施。该装置配备的合成生物设计和云端实验室可用于开展酵母、大片段DNA、噬菌体、细菌等的自动化合成,并进行蛋白质和代谢产物分析、高级光学检测、底盘细胞放大培养的检测。通过深度研发设计软件与机器学习的结合,能够快速、低成本、多循环地完成一系列设计流程,实现人工生命体的理性设计与合成,并可广泛应用于人工细胞、生物元器件、复杂网络等多维度合成生物的合成、组装、植入、激活与测试过程中。此外,大设施4楼还配备了30多台自动化功能岛,实现各类生产线柔性化集成,有力支撑合成生物产业发展。
▲图4 位于合成生物大设施4楼的自动化功能岛
二是首创 “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大大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效率。
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首创 “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在8层高的楼中,5楼以上供合成所研究团队进行产业核心技术攻关,5楼以下则是办公空间和实验技术平台,在一栋楼中实现科技和产业“双环耦合”,打破了产业孵化的时间与空间壁垒,便利了科研团队与企业间的沟通交流,极大地缩短了原始创新到产业发展的周期,提高科研转化效率。此外,较低的租赁费用和可共享的仪器平台有效解决了初创企业的成本问题,吸引了大批企业入驻。截至2023年,创新中心引入超200个项目,成功孵化超45家企业,估值超200亿元。
▲图5 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
三是布局一批合成生物产业园,助力产业规模化发展。
光明区布局了卫光生命科学园、光明银星合成生物产业园、恒泰裕华南医谷等一批合成生物产业园区,其中,卫光生命科学园是以合成生物成果转化为特色的生物医药专业园区,截至2024年4月,已完成一二期的全面验收,引入深圳医学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超40家,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度达100%。光明银星合成生物产业园二期正在建设中,未来将配备合成生物研发、小试、中试、生产配套空间。恒泰裕华南医谷是深圳市首个预认证的合成生物产业园,聚集了18家优质合成生物企业,正探索“从10到100”的产业规模化发展。
▲图6 深圳合成生物产业园布局
四是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助力合成生物产业孵化和集群形成。
深圳市针对“20+8”产业集群打造新千亿基金群,“一产业一基金”,加速合成生物产业在深圳的集聚和发展。2020年合成院成立我国首只合成生物产业基金——“星博生辉合成生物产业基金”,目标基金规模15亿元,以基金为抓手,培育和引进优质初创企业落地深圳,助力合成生物成果转化。创新中心联合深天使、联想创投、纽尔利、深创投、东方富海等投资机构,在合成生物领域优质项目评估遴选、孵化培育、资源导入、投资融资等方面达成战略合作。此外,政府对于获得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等股权投资的合成生物企业,按投资额30%分三年给予最高500万元的补助。
五是依托深圳先进院等新型科研机构,聚集一批合成生物领域高端人才。
作为新型科研机构,深圳先进院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市政府及香港中文大学三方共建,采取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实行中心制的管理模式,强调团队攻关。实施全球招聘策略,大多数博士员工从海外引进,形成以海外优秀人才为主的科研团队。实施定编不定人全员聘用的人才管理机制,在全院范围内实行全面年终考核和末位淘汰,保证科研机构人力资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流动性,激发人才队伍的创新活力和创新动力。
四、经验借鉴:深圳经验对各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启示
合成生物等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需要强大的科研能力支持和成果转化保障。借鉴深圳经验,地方政府可通过加大新兴产业研发机构布局,汇聚专业人才,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并通过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的模式降低初创企业经营成本,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落地。通过在周边地区布局产业园区,进一步支持相关产业的发展壮大。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各地应结合当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实力、人才分布情况,有选择有重点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布局,做到产业布局既是地区发展所需,也是地区发展所能。
中大咨询智库围绕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为各地政府部门提供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新质生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未来产业布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集群培育、数字经济发展、专项产业发展、产业政策评估优化、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等领域的规划编制、主题研究、政策咨询类服务,从更系统、更专业的视角,结合区域发展战略为各级政府提供产业发展规划思路,制定详细的阶段性计划和可行的工作举措,助力各地加快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