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27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发布会介绍全面禁止滥食野生动物,坚决打击非法野生动物贸易相关情况。同时,央视新闻也做了跟踪报道!
↓↓↓
01
为什么还有人敢于顶风作案?
对滥食和非法交易野生动物活动,国家林草局会同公安、市场监管等各有关部门近年来多次开展各种形式的专项执法行动,也取得了很多战果和成效,但是仍未从根本上遏制这一现象。
其主要原因经过分析主要包括以下一些方面:
第一,极少数人抱有“野味”滋补、猎奇炫耀等不健康的饮食观念,缺乏保护意识和卫生安全防范意识,不惜高价追逐“野味”,助长了对野生动物的不正常需求。
第二,不法分子从违法猎捕经营野生动物行为中能够谋取暴利,有的盗猎团伙在鸟类迁飞季节网捕鸟类的不法收入可以达到几十万,甚至数十万,为此不惜铤而走险。
第三,我国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出台前,也还有不少野生动物没有纳入到管理范围,成为执法工作的一大障碍。
第四,基层保护执法力量严重不足,很多自然保护区的巡护人员,人均看守面积达到数十平方公里,在山高林深、地形复杂的区域难以实现全方位的严防死守。此外市场执法过程中常常面临野生动物识别鉴定、取证成本高等技术困难,制约了保护执法的效能。
02
近期打击野生动物非法交易情况如何?
疫情发生至今,公安部门已迅速立案侦办涉野生动物刑事案件,严肃惩罚涉案人员!
疫情发生后,市场监管总局高度重视发挥全国12315投诉举报平台的作用。
截至昨天,全国12315平台共核查涉及野生动物交易的举报341件,立案27件,采取行政强制措施4件,依法从严从重从快查处了一批违法行为。
03
不法电商用“暗语”交易怎么办?
警方曾在2017年破获了一宗大型野生动物贩卖案,在贩子记账本上发现了“活球”、“大猫肉”、“冻球”、“甲片”等“暗语”记录,实际上是指活体/死体穿山甲、甲鳞片等。还有许多野生动物记录在本!
疫情发生以后,市场监管部门加大了网络监管力度。各地及时采取措施,要求电商平台下架或者屏蔽、删除相关交易信息。几个大的电商平台也都积极行动,采取敏感词拦截、人工排查等手段,筛查下架相关交易信息。
据统计,在这个期间全国主要电商平台共筛查下架或者屏蔽、删除野生动物交易信息75万多条,关停网店或者账号1.7万个。同时,市场监管总局还通过全国网络交易监测平台,发现电商平台野生动物交易信息3.3万条,及时督促电商平台进行了整改。不管是“暗语”也好还是传统的名称,都会进入我们的监测以及电商平台筛查的敏感词或者关键词库,都会一样监测和处理。
04
要如何区分野生动物?需要禁食吗?
到底什么算是“野味”?
一说到“野味”,很多人会想到天鹅肉、穿山甲、熊掌……等国家重点保护物种。但其实,远离野味,不分保护级别。以下两大类“野味”,须提高警惕!
第一类:无证野味
除猪、牛、羊、鸡、鸭、鹅、鱼等常见家养动物以外,不常见的动物被搬上了餐桌,就要怀疑可能是野味。绝大部分野味,基本都来自野外捕捉。
这些野生兽类经常出现在野味市场,不能吃:野猪、野兔、黄麂/麂子、狍子、竹鼠、果子狸、猪獾、狗獾、老鼠、旱獭等。
野生鸟类不能食用,常出现在野味市场的有:麻雀(各类小型林鸟去毛后以麻雀之名售卖)、斑鸠(俗名野鸽子)、野鸡、野鸭、大雁、禾花雀等等数十种!
野生两栖爬类同样都不能吃,常出现的有:各种蛇类、青蛙、蟾蜍(俗名蛤蟆、熏拉斯)等。上图左下方为虎纹蛙,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常被当作青蛙误抓食用。
第二类:有证野味
一些所谓合法养殖的野生动物,表面上不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但普遍存在野外获取种源,或证件合法但来源非法的“盗猎洗白”问题。这些物种包含:雁鸭类、鹭鸟、蛇类、果子狸等。
此外,梅花鹿、蓝孔雀、大鲵(娃娃鱼)、鳄鱼(皮革养殖行业废物利用)、狐狸(皮草养殖行业废物利用)等,虽然已经实现了人工繁殖,但其进入餐厅,未必符合动物检疫管理办法,存在食品卫生安全隐患,仍然不建议食用!
还有一些物种,例如蛇、竹鼠、獾,冠以“养殖”之名,容易产生迷惑,到底能不能吃?实际上,没有证据表明,养殖野味能够缓解同一物种的野外盗猎生存压力,养殖野味催生的消费市场,反而很可能加重野外捕捉。因此,一定不要迷信所谓人工养殖的野味。
在这里
再次呼吁各界人士
为了自己,为了家人,为了他人
不要再食用野生动物
如有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