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源于寿光的冬暖式大棚,改变了寿光几十万农民的命运。随后,蔬菜种植技术又从渤海湾南岸的这座城市出发,先后在全国20多个省份“扎根开花”,点燃了众多农民的致富梦想。在蔬菜产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寿光模式”。
近年来,寿光市践行新发展理念,实施高质量发展,以生产标准化、农业园区化、蔬菜品牌化、农民职业化、乡村宜居化、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主玫方向,不断赋予“寿光模式”新内涵,积极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正在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脱贫攻坚以来,寿光市充分发挥蔬菜产业优势,贫困村、贫困户全部“摘帽”,实现了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还交上一份东部地区助力西部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合格答卷。
立足蔬菜产业优势
“六化”提升“寿光模式”
天高云淡,秋收在即。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前夕,记者来到“中国蔬菜之乡”寿光,走村入户,探访当地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战。
走进寿光市扶贫蔬菜产业园的高标准大棚,一个月前定植的樱桃番茄已经开出淡黄色小花。“再有40天就能上市,都是定点供应北京等大城市的超市,价格能比普通农户种植的高50%。”负责园区管理的寿光市瀚兴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玉江说。
这些扶贫大棚种出来的番茄为何能卖出高价?“从种苗供应、水肥一体化管理到植保服务、品牌销售,都有统一标准。普通农户种植的樱桃番茄含糖量在8%-9%,我们种的糖度可以达到12%-13%。”刘玉江说。
4年前的2016年,瀚兴蔬菜专业合作社与寿光市扶贫办合作建设潍坊市首家扶贫蔬菜产业园。产业园占地320亩,总投资1200万元,其中扶贫资金投入520万元,建设了高标准蔬菜大棚26个。目前,园区的蔬菜与多家知名超市建立供货关系。2017年以来,园区蔬菜年产量达到150万公斤,年纯收入达400万元。每年产生的扶贫收益达到60万元。这笔收益用于寿光全市无劳动能力贫困户的兜底保障。此外,园区还为寿光当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提供了80个工作岗位。
让贫困户的钱袋子尽快鼓起来,是实现吃穿不愁最实在的方案。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寿光依托现代蔬菜产业优势,把产业扶贫与兜底保障相结合,筹集扶贫资金近2800万元,重点打造了8个农业园区,年实现扶贫收益222万元,惠及贫困群众2.8万名。
现在,寿光10个省定贫困村、2.8万名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摘帽,享受政策贫困户有5707户、9171人。
寿光坚持扶贫品牌建设与消费扶贫相结合,“禹王蔬菜”“文家坡韭菜”“双王城草编”等寿光扶贫品牌得到社会广泛认可,消费扶贫深入开展,已认定扶贫产品15家84种,2020年上半年,消费扶贫总额达8.1亿元。
蔬菜是寿光的特色优势产业。30多年来,寿光蔬菜产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寿光模式”。眼下,寿光全市上下正在以生产标准化、农业园区化、蔬菜品牌化、农民职业化、乡村宜居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来创新提升“寿光模式”。
如何实现让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既是全面实现全面小康的硬任务,也是创新提升“寿光模式”的必答题。
寿光将脱贫攻坚与新农村建设同步实施、同步推进。2016年以来,当地对全市贫困群众住房全部进行房屋安全质量鉴定,通过新建改造一批、维修加固一批、敬老院集中供养一批,让全市贫困群众全部住上了安全房。2019年以来,全市累计投资8445万元,提升改造贫困户家居环境,贫困户居住环境焕然一新。
此外,寿光全市积极推动社会保障向基层倾斜。加快推进市镇村三级社会救助综合服务点建设,持续提高城乡低保和特困人员供养及护理标准,广泛开展12项慈善救助活动,为重度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
党建引领,凝聚合力
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寿光市委市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强党建、转作风、干实事、抓落实,不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2019年,获得全省扶贫开发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在市镇村三级书记抓扶贫基础上,寿光为10个省定贫困村配强“第一书记”,做好组织保障。开展镇村党员干部“手牵手、心连心”联系贫困户活动,发挥基层党员在脱贫攻坚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与贫困群众结穷亲、送温暖。动员3310名党员干部与2.8万名贫困群众开展结对帮扶。
在脱贫攻坚的小康路上,各种扶贫力量不断汇聚,行业部门、社会公益组织、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纷纷加入脱贫攻坚大会战,形成强大合力。目前,寿光全市有28支志愿服务队,开展扶贫、洁居、助学等扶贫公益帮扶活动800余次,形成了“人人关心扶贫、人人参与扶贫”的浓厚社会氛围。
在扎实做好“两不愁三保障”重点任务的基础上,寿光市通过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
寿光市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牛头镇村位于寿光市西北部,全村有8000多人,是红色革命老区。2017年以来,当地建起扶贫车间,先后新上了草编、服装加工等多个加工项目。很多贫困户和闲置劳动力到扶贫车间就业,实现了打工赚钱和照顾家庭“两不误”。
“务工的时间很灵活,园区需要人的话,就会打电话联系我们,活也不累。”去年以来,寿光市营里镇周家庄子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程云香,一直在村庄附近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上班。丈夫因意外去世后,她独自抚养女儿成人。去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了解到产业园需要务工人员,勤快的她便第一时间报了名。
寿光人有一种刻到骨子里的勤劳。隆冬腊月,凌晨两三点,天寒地冻,大多数人还在甜美的梦乡中,寿光的菜农们就麻利地从热乎乎的被窝里钻出来。紧接着,钻进自家的大棚,开始了一天的劳作。早晨六七点,天刚放亮,菜农们已经把一筐筐翠绿的黄瓜、红艳艳的西红柿采摘完毕。
20世纪80年代起,寿光人凭借着勤劳肯干、矢志创新、奋勇争先的劲头,从无到有,首创了冬暖式蔬菜大棚,引发了中国蔬菜产业乃至现代农业的一场“绿色革命”,成为“中国蔬菜之乡”;从占地3亩的马路市场起步,建起了“买全国、卖全国”的蔬菜批发市场,成为全国蔬菜的物流集散、价格形成、信息交流中心,每年交易额过百亿元;从一度落居全省末位的穷县,到如今经济社会实力居全省前列,2019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484元,比30年前增长了27倍。
在脱贫攻坚中,寿光市还积极探索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的方式,成立了潍坊市首家公益组织运营的扶贫爱心驿站。“之前,爱心人士捐赠的东西,都是平均发给贫困户。自从爱心驿站运营后,就对贫困户家居环境等评比评分,根据每个人的得分发放不同的爱心物品。”参与驿站运营的寿光蒲公英志愿服务队志愿者董曼玲说。
目前,爱心驿站在寿光城区设有总部,村级运营的爱心驿站达到12个,在建爱心驿站有14个。自2017年以来,爱心驿站已经接受6000多人次捐赠,价值85万多元。
2017年,寿光以全国县级城市第五名的优异成绩,荣获“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成为山东全省首批获此殊荣的县级城市。这是对寿光精神文明建设的认可,也是寿光人的骄傲。
自从获得“全国文明城市”荣誉以来,寿光市以文明城市建设为引领,文明融入生活、价值观融入心灵、文化元素融入城市、传统文化融入大众,持续打造文明寿光品牌。
“寿光模式”对全国减贫
作出独特贡献
几年前,山西省曲沃县在续写县志时,把寿光市三元朱村的王志文、王志武两兄弟写进了该县蔬菜产业发展史。
20世纪90年代,兄弟二人先后来到距离老家寿光800多公里的曲沃县,当起了蔬菜技术员,帮助当地陆续建起了4000多栋大棚。这些大棚亩均纯收入2万多元,是当地其他经济作物平均收入的十多倍。当地干部群众感念王氏兄弟的贡献,不仅把二人的事迹写进了县志,还专门刻写“俩王坡”的石碑,以示敬重。
时光回到31年前的1989年冬天,三元朱村第一茬顶花带刺的大棚黄瓜上市时,每斤卖到10元。第二年春天一算账,村里一个大棚收入达到2.7万元。这个收入,对当时人均年收入不足900元的寿光农民来说,简直是天上掉下了“金元宝”。
先是寿光本地农民,接着是全省、全国多地的农民,纷纷赶到三元朱村来“取经”。于是,有村民来找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说:“大棚蔬菜种植技术这‘宝贝’,起码要封闭三年,等咱村发了大财再往外传。”
王乐义却说,一个村富了不算富,全寿光富了也不算富,全国农民兄弟都富了才算富。“三元朱的大棚技术,一不搞封闭,二不申报专利”。
从1990年开始,王乐义带领村里的种植能手去寿光各地讲课,冬暖式大棚蔬菜种植技术迅速在寿光传播开来,同时逐步走出寿光,走向全国。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30多年来,寿光人一直坚守“不封闭,不独享”的理念,无私地向全国各地输出寿光技术。从黑龙江省五常市的冬季温室大棚,到南沙永署礁的蔬菜繁育基地,再到西藏、新疆的高标准温室……目前,全国新建大棚中一半以上有“寿光元素”。
30多年来,寿光累计向全国各地贫困地区输出技术人员20多万人次,有8000多名技术人员常年在全国各地建设大型蔬菜基地或指导蔬菜生产。
30多年来,由寿光一地诞生的冬暖式大棚,引发了全国蔬菜产业乃至农业的“绿色革命”,加速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带动了八方群众增收致富,对全国的扶贫事业,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近年来,寿光不断提高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水平,推动西部贫困地区与全国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先后在贵州、四川、江西、西藏、甘肃、新疆等地建设了若干扶贫蔬菜产业园区。
2017年,寿光市鲁盛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资5.5亿元,在江西赣州市于都县建设了占地5500亩的蔬菜产业扶贫基地。“高标准温室我们负责建,全产业链技术我们负责提供,生产的蔬菜我们负责销路。通过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为老区脱贫致富尽一份力。”公司负责人李盛说。
赣州产业园项目是鲁盛农业集团的第一个省外大项目,李盛表示,从起步阶段,公司一直致力于把产业园建成样板工程,也把于都项目作为公司业务向全国推广的新起点。“通过打造智慧高效数字农业、精准扶贫和产业振兴相结合的创新农业产业模式,形成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农业新业态”。
据统计,寿光已向全国26个省区市提供了农业问题集成解决方案。近年来,寿光又在蔬菜产业提质升级方面开始了新的探索。2018年7月,由农业农村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建立的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在寿光揭牌成立,这是国内唯一的蔬菜质量标准方面的国家级平台。
目前,中心已在全国创建了19个试验示范基地,启动了118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研制工作。由标准中心制定的日光温室番茄、黄瓜两项全产业链农业行业标准已由农业农村部批准发布。
可以预见,下一步将有越来越多的蔬菜生产标准在寿光诞生。寿光蔬菜正在从技术输出向标准输出转型,引领蔬菜产业新一轮“绿色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