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减贫故事)景颇山寨有个“鸡司令

中新社云南德宏8月26日电 题:景颇山寨有个“鸡司令”

中新社记者 姚文晖

“最困难的不是怎么办养殖场,而是怎么说服村民养鸡可以致富。”云南省瑞丽市民营企业家、“村官鸡”品牌创始人段必清坐在他的“养鸡司令部”——户瓦山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培训中心里,向记者发出感慨。

户瓦村是位于中缅边境的一个景颇族山寨,隔着一条南畹河与缅甸的村寨遥遥相望。

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src="http://i2.chinanews.com/simg/cmshd/2020/08/26/854af33c4d524536a750254615cfd2a5.jpg" title="图为6月7日,段必清在户瓦山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里饲养的鸡群。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

图为6月7日,段必清在户瓦山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里饲养的鸡群。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扔漂流瓶起家的创业者

景颇族是云南的“直过民族”之一,在很长一段时间,“直过民族”约等于“深度贫困”。段必清2009年来户瓦村时,“很多村民家里只有一口锅、一个大通铺,如果搬家一辆摩托车就能全部拉走。”

段必清发现,户瓦村虽然贫穷,但是这里空气清新,森林茂密,适合发展土鸡规模化养殖。但是几乎所有村民对此都不以为然。生活经验告诉他们,平日里赶集卖鸡最多卖个三五只,换不了几个钱;村子离城又远,卖只鸡还不够路费。

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src="http://i2.chinanews.com/simg/cmshd/2020/08/26/87d3ecc734494f8cb7884ba251282179.jpg" title="图为6月7日,段必清指导慕名前来求取“养鸡致富经”的村民。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

图为6月7日,段必清指导慕名前来求取“养鸡致富经”的村民。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段必清磨破了嘴皮,村民们依然无动于衷。无奈之下,他决定自己先干起来,拿出家里唯一的住房向银行抵押贷款20万元(人民币,下同),租下村里一块闲置的荒地,找了几位合伙人,开办起土鸡养殖场。

怎么解决销路问题?那时还没有微博,更没有微信,段必清用一种在今天看来特别“原始”的方式——扔QQ漂流瓶——向陌生人发布信息,结果出人意料地收到了不少反馈。

经过大约三年时间摸爬滚打,他的养殖场从“最初1000只鸡死一半”到“几乎百分之百成活”,市场销路也慢慢打开,到2013年,一个月的毛收入能有三四万元。

此时,村民们从先前的怀疑和冷嘲热讽,变成了好奇和羡慕,大伙都叫他“鸡司令”。段必清心里清楚,他带动全村人脱贫致富的时机已到。

勇担风险的贫困村致富带头人

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src="http://i2.chinanews.com/simg/cmshd/2020/08/26/1e367922abe34c4b8b9cdbb06267d93b.jpg" title="图为6月7日,段必清指导慕名前来求取“养鸡致富经”的村民。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

图为6月7日,段必清指导慕名前来求取“养鸡致富经”的村民。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2014年4月,云南省瑞丽市户瓦山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宣告成立。“传统意义上的合作社是大家一起出本金,一起来运作。可是村民们拿不出本金,很多村民就是一张白纸。”段必清说,最终合作社采取的方式,就是村民只负责养鸡,其他所有事情,包括购买鸡苗、盖鸡圈、找销路等,都由他来负责。

村民最担心的事情,莫过于这么多鸡能否养得活、卖得掉。“我给他们吃定心丸:确保95%成活率,如果达不到,损失由合作社承担;如果卖不掉,合作社以保底价收购,确保村民有收益。”

这样的“包活包销”一开始没遇到太大问题,但是2015年市场风云突变,家禽价格大幅下跌,甚至跌破了合作社的收购保底价。仅仅三个多月,合作社就亏损了几十万元。

经此风波,段必清意识到,单有品质和销路还不够,养殖场必须建立自己的品牌,才能有效抵御市场风险。“村官鸡”就此问世,他请人设计LOGO和外包装,在瑞丽和芒市开专卖店,和北京一家电商合作开展网络销售。

随着市场回暖,经过升级换代的“村官鸡”声名鹊起,经济效益也扶摇直上。2019年,合作社签约养殖户总产值近1000万元,创造净利润200余万元,户均年收益12000余元,辐射带动当地民众约8000人实现脱贫致富。段必清也因此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

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

如今,段必清是瑞丽市小有名气的民营企业家。但他依然扎根小小的景颇山寨,喜欢别人叫他“鸡司令”,而非“段总”。

段必清的养鸡场里,这几天有一位来自瑞丽邻县陇川县邦掌村的村民王自强在驻场学习,“我是我们村委会派来的,学会了就回去照着做。”

“在这里不仅学费全免,吃住也都是免费的。”段必清说,这些年合作社总计培训村民上万人次。

“村官鸡”的扶贫辐射力早已超出户瓦村,邻村、邻乡、邻县甚至南畹河对岸的缅甸村寨,不时有人慕名而来,求取“养鸡致富经”。

类似的“传经”并不能给合作社带来经济效益,然而段必清一概倾囊相授,乐此不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让我更有成就感”。(完)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