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禹亚宁申红

实习生孙晓洁

“我一进养鸡场就不愿出来。”8月8日,在天桥区大桥镇大刘村利民种禽有限公司一间不起眼的小屋中,刘利民边忙活他的鸡场,边对记者说,自己专注养鸡21年了,如今能拥有一家国际化的养鸡场,也算是圆了自己的一个人生梦想。

“我的设备绝对跟得上欧美国家养殖场的水平,全部流程都是自动化的。”刘利民自豪地介绍。去年12月份,他投资安装了五层五列育雏育成装置、智能环境控制器、自动拾蛋机、饲料加工机器等设备,无论是通风、温度、湿度等环境控制,还是蛋鸡的喂食、饮水、粪便清理,只要在控制板上按动几个按钮就可以监控和解决。

“俺家鸡生活条件比人都好。”刘利民的女儿戏言。刘利民有套理论:生产出高质量的鸡蛋最关键的是水、食物和空气。为此,他不惜斥资10万买了净化水设备,让鸡喝上了纯净水。今年,饲料加工机器一安装,刘利民家又多了一个小型饲料加工厂,鸡吃的饲料都是自家用玉米、豆粕、贝壳等原料配的,对原料的质量刘利民还会严格把关。“空气质量更不必说了。鸡舍通过湿帘、风机、小窗、地暖等设施保证温度、湿度和通风,前段时间外面35度,鸡舍里一直保持着28℃左右,可不是比我们都舒服。”刘利民的女儿说。

在刘利民的影响下,他的儿子和女儿都学的兽医专业,毕业后便回家帮他打理养鸡场。“俺知道爸爸热爱养鸡业,我们也会尽力帮他做得更好。”刘利民的女儿说。

“原来一个养1万只鸡的鸡舍,需要至少3至4人管理,现在我的新鸡舍有五万只鸡一个人管理就够了。”刘利民说。如今,他的利民种禽有限公司一天能产2500多公斤蛋,约4万多个,已实现育种孵化、饲料供应、肉鸡养殖等全产业链一体化经营,被农业部评为国家级“蛋鸡标准化示范场”。

“以前都是人工去鸡舍里捡蛋,两个人从上午8:00捡到中午11:00点,才能捡出七八千只蛋,腰都累得直不起来。现在用机器捡蛋一个半小时,就能装箱两万多只蛋。”记者看到,鸡蛋通过流水线源源不断地送出鸡舍,再经过机器分拣、调整、包装,一出来便整整齐齐地排在瓦楞板上,等待装箱。仅这一项改进就节省了近一半的人力,鸡蛋的破损率也大大降低了。

养鸡的理论和技术有很多,但都不如自己多跑腿,一进养鸡场刘利民就忙活开来,听听鸡叫的声音是否与昨天不同,看看鸡吃食与喝水的情况,甚至连粪便也得仔细观察一下。“你可别以为上了自动化机器就一劳永逸了。”刘利民说,“越是智能化的东西,一旦出问题损失就越大,可要好好盯着点。”

“其实俺就会养养鸡,近几年才开始转变思路,明白了啥叫自动化、啥叫精细化管理。”今年48岁的刘利民是大刘村农民,说起自己的“致富经”还有些不好意思。1985年,他投资1500余元“巨资”,向省农科院一次性购买600只商品蛋鸡鸡苗,建立了当时全镇第一个家庭作坊式养鸡场,从此便开始了20年与鸡打交道的生活。

养鸡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刘利民的第一批鸡苗在60天左右时便患上了球虫病,死亡率达到20%。1986年底,商品鸡产蛋又遇上走低的市场行情,第一年非但没挣到钱,反而亏了不少。失败并没有打倒他的热情,到了1987年,刘立民又借钱重新买了600只鸡苗,这次他专心钻研技术,虚心向专家请教,更加注重疫情防疫和环境卫生,减少商品鸡患病的可能,提高产蛋率,终于净挣了5000余元,成了村里的致富能手。成功的喜悦不仅让他尝到了甜头也让他爱上了这一行业,从此在养鸡路上一发不可收拾。渐渐地,他的家庭养殖作坊变成了标准化养殖场,接着又于2006年注资201万元成立了济南利民种禽有限公司。

“虽然只有高中文化,但俺明白不学习肯定会落后。”刘利民说。从2000年起他便坚持每年外出学习1—2次,积极参加养鸡技术知识讲座、畜牧博览会和专业培训,学习养鸡知识和技术。“外出学习不仅能学到养鸡技术,还能受到不少管理方面的启发。”刘利民谈到,每次学习归来,他总会对鸡舍进行一些改进,去年年底一次性购买的多项设备更是让他的养鸡场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如今,刘利民的养鸡场产生了规模效应,2008年,刘利民成立了益禽养殖专业合作社,2011年,合作社注册了“泉都乐”商标,去年,还进行了有机鸡蛋和无公害产品认证。现在村里三家养鸡场都是合作社成员。刘利民自然做起了“老大哥”,每天为合作社成员辅导技术,讲解知识忙得不亦乐乎。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