鳜鱼的养殖分为传统养殖和饲料养殖。传统养殖投喂活的饵料鱼或冰鲜饵料鱼,其缺点在于饵料鱼自身易携带寄生虫和病菌,且冰鲜鱼还存在保鲜不当造成脂肪氧化酸败、蛋白质腐败等问题,导致疾病的产生。饲料养殖是未来发展方向,将全面替代活鱼及冰鲜鱼,实现鳜鱼的健康、高效和绿色养殖,扭转目前传统养殖饵料成本高、病害多、死亡大的局面。
1.养殖环境
养殖环境优良,周边无污染源,通风向阳,交通与供电便利。排灌方便,进排水分开。水源充足,塘基坚实、不渗漏,池形整齐,塘底平坦,淤泥不超过20cm。池塘面积3亩~5亩,水深1.2m~1.5m。每亩配套1.5kW的叶轮式增氧机。
2.苗种培育
鳜鱼苗种培育主要有3种方式。
(1)环道培育
受精卵在环道内进行孵化,幼鱼出膜后60h~75h开始摄食。鳜鱼苗孵化出膜当天,催产2批~3批足量的鲂或鳊、鲮或赤眼鳟等,使其受精卵孵化出膜与鳜鱼苗的开口摄食同步。饵料鱼苗的全长应控制在鳜鱼苗全长的60%以下。开口饵料鱼的首次投饵量为鳜鱼苗的7倍~8倍,每天投喂2次~3次;第3d~4d后,每次投喂量为鳜鱼苗数量的4倍~5倍,每天投喂2次~3次。培苗期间每隔3d~4d分疏1次,调节放养密度。当体长1.5cm~2cm时,可在环道内继续培育,或转至水泥池、池塘中培育。
(2)水泥池培育
培育鱼苗前将水泥池池底、池壁冲洗干净,晒池2d。再用高锰酸钾溶液或漂白粉消毒,毒性消失后再注入新水,培育鳜鱼苗。水泥池配有增氧设备,全天24h连续充气增氧。投喂前预先进行消毒处理。饵料鱼规格一致,全长应控制在鳜全长的60%以下。每天投喂2次~3次,每次投喂量为鳜鱼苗数量的4倍~5倍,并视池中饵料鱼剩余数量及时调整。培育过程中应定期过筛、分疏;定期对苗种进行镜检,发现病情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定期检测水中氨氮和亚硝酸盐等水质指标;观察水泥池水色变化,及时换注新水。随时观察鳜鱼苗活动与摄食情况,及时补充饵料鱼。发现鱼病,正确诊断,及时治疗。
(3)池塘培育
鱼苗下塘培育前7d~10d,对培育池进行清塘与消毒。使用生石灰、茶粕或漂白粉等药物进行消毒杀灭池塘内敌害生物。池塘经清塘消毒后,每亩施放经熟化处理的有机肥150kg~200kg或生物有机肥100kg~150kg或大草100kg~200kg培育浮游生物,并逐步加深水位至1m。注入新水要经网布过滤,严防野杂鱼等进入池塘。施肥培水5d~7d,水中轮虫等浮游生物量达到高峰期投放饵料鱼苗。投放前以密网拉网1次,清除塘中的蛙卵、蝌蚪及其他敌害生物,经试水确定水质安全后,投放适口的鲂、鳊、鲮、赤眼鳟或鲢鳙鱼花或鱼苗。池塘培育鳜鱼苗种的放养规格在1.5cm以上,应一次放足。池塘培育鳜鱼苗每3d投放饵料鱼1次,每次投放量为鳜鱼苗数量的4倍~5倍,并视池中饵料鱼剩余数量做适当调整。定期对苗种进行镜检,发现病情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定期检测池塘水质指标,如有超标及时进行处理。做好日志登记,记录每天池水水质、水色、天气、水温及鱼苗的生长、活动和投饵、施肥、加水、防病、施药、分级分疏等情况。
3.成鱼养殖
草鱼、鲢、鳙、鲮、团头鲂、鲫和巴西鲷等的活鱼苗、鱼种均可作为鳜的饵料鱼。饵料鱼要求健康有活力、不携带病原、无药物残留,规格一致,其全长约为鳜全长的50%。饵料鱼投喂前用3%~5%的食盐消毒。每3d投饵一次,每次投饵量为鳜存塘量的15%~20%。池塘中应始终保持有饵料鱼,饵料鱼与鳜的数量比例应保持为5:1~10:1。定期检查池塘中鳜的生长情况,及时调整投饵量及饵料鱼的规格。定期对苗种进行镜检,发现病情,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定期检测池塘水质指标,如有超标应及时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