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稻田综合种养的趋势在湖北省持续“升温”。昨悉,全省范围内“虾稻共作”、“稻鳅共作”等稻田综合种养总面积已突破300万亩,2015年共为湖北农民创收近百亿元。

综合种养,可谓一地多收。水稻田里“爬”出甲鱼、龙虾等,不但粮食产量不减,还可获得养殖收益,农民发展积极性很高。几年间,稻鳖、稻虾、稻鳅等多种稻渔生共模式在全省“遍地开花”。

黄冈市龙感湖洋湖办事处的万亩虾稻共作示范区内,“一稻两虾”模式是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法宝”。日前,农户钱超权向记者介绍:“我一共经营200亩虾稻综合种养模式稻田,每亩地仅小龙虾能收500多斤,稻谷品质提升卖价更高。”

水产部门实地测产验收,稻田综合种养的单产较单纯种稻可提高5%左右,“稻虾共作”模式亩均产值5408元,亩均纯收入3107元。去年,全省稻田综合种养共产优质稻谷150万吨,水产品45万吨,创收近百亿元。

在今年全省春耕备耕会上,湖北省启动“稻田综合种养发展计划”。省农业厅专家在会上呼吁,稻田综合种养能取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双丰收”,值得在全省适合区域大力推广。

“田里渐渐消失的蚂蟥、螺蛳等又出现了”,种田农户也明显感觉到,稻田正在“悄悄地变脸”。

对全省13个稻田共作示范区评估,显示稻田化肥使用量平均下降30%以上,农药使用量平均下降70%以上。稻田恢复了“生态系统”,能为鱼类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水草、有机质、昆虫、底栖生物又可作为天然饵料,实现了有机物质循环利用、和谐共生,同时生产的水产品、稻米成为天然有机食品,确保了“舌尖上的安全”。

省水产部门表示,湖北已走出了一条“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效、粮渔双赢、生态环保”的发展新路。湖北省将有力有序推广稻-虾、稻-鳅、稻-鳖等稻渔共作模式,打造虾、鳅、鳖“生产-流通-加工-消费”的全产业链创建,力争取得“1+1=5”即“水稻+水产=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产安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良好效果。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