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认真的思考这个问题好久,因为自己在这块的经验确实贫乏,但是我仍然希望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希望对知乎的发展有哪怕一丝丝的帮助。
首先,屈默默的总结非常精辟,那就是:在知乎,最主要的两条线索,一个是人,一个是话题。而对我来说,可能最终归结为一点,那就是话题;因为对人的关注,我仍然希望将其转化为话题。实际上这是两个不同的途径。在此对他/她的启发表示感谢!
对我来讲,话题的答案并不一定是知识,而且最好不是知识,而是某种经验。我们都知道中国的教育考试最大的问题就是有所谓的标准答案,这样的答案对人的思维是一种束缚,这种现象我们自然不希望在知乎看到。
经验之所以有借鉴意义,在于其分析问题的思路、操作问题的方法,更在于某种背景的相似性。这让我们有模仿的可能性,在模仿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感受进行一定的改良,使自己能够从中受益。
在有所启发的多数情况下,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出发看问题,或者使用新的方法处理问题。缓慢但是深刻地改变,最终才能一步一步地将所有的创新结合在一起,使得创新具有一定指向性和系统性,完成创新影响的量变到质变。(创新集成,创新集大成)
其次,人人渴望一个多样化、差异化的高素质的团队。
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很难获得这样的团队,其高素质之困难在于成员同时具有深度的思考能力、宽广的知识面、很高的活跃度。但是不可否认,这样的团队具有高度的自治性、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每个人都梦寐以求的“梦之队”。
说了这么久,其实只想表达一个观点:多样化高素质团队和高质量的话题是知乎的核心竞争力。
基于这样的观点,我以为知乎在构建群组的时候或可以考虑如下的方式:
第一、划分为两个部分。自由区和限制区。
前者是自由讨论区,这是知乎的庞大的群众基础。自由讨论最大的好处就是以话题或人为主线,自由参与。这里的群组实际上就类似于隐形的话题分组,喜欢就参与。逐渐也能形成一些“隐形的"关系小组,如Lawrence Li所言及所爱。
后者是限制讨论区,这是知乎的精华所在,须经过实名认证和注册。参与的会员的构成可以是知名人士,也可以是自由区的活跃分子,后者可以自由申请加入,也可挖掘推荐进入。限制区内的话题内部消化,自由区可以查看、修改、评论,但无权跟题;同时限制区也要负责消灭相关的有价值的无人回答的自由区话题。
第二、成立“入学”培训团队。
在注册到知乎之后,知乎负责计算出一个最佳的团队位置,将新进社员推入其中,相关的团队成员负责进行一定的指导。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使其了解知乎的文化和行事方式。
这样的教育,对新进社员来讲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对知乎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对整个社会都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
知乎的团队有很好的分享思想,有很好的问答文化,只是如何将这些有形化,如何将这些贯穿到每一个知乎者的身上,需要的是耐心和细心。
在培训结业后,可以在团队服务,也可以在自由区漂流,也可以进入到限制区,依据个人表现和想法而定,也不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