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永琴是棠香铁山(重庆)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公司旗下类似的集散中心有10余个,除了铁山、拾万、三驱等大足本地的养殖户外,临近的永川、安岳、内江、德阳等多地的养殖户也把冬虾送到这里,固定的送虾养殖户累计约有100余家。

“反季节销售的大足冬虾,不仅价格高,销路也好。”韩永琴介绍,“夏季小龙虾的价格在每斤15元左右,而在冬季和初春,一斤中虾能卖50元,一斤大虾能卖到80元以上,春节期间价格最高可飙升到每斤150元左右。”

据统计,在大足许多养殖户中,冬虾产值占到了全年产值的60%至80%。养殖户们也是铆足了劲,起虾、卖虾,度过了一个“丰收年”。

误打误撞养出冬虾

韩永琴是铜梁人,特别喜欢吃小龙虾。但她发现,当地养小龙虾的人屈指可数。

那是2012年,韩永琴萌生了养小龙虾的想法,在她看来,这是新品类,一定有市场。

找地、买虾苗、学技术……韩永琴投资了30余万元,养殖了40余亩小龙虾。但到收获时,韩永琴却发现,鱼卵随着水库的水进入了小龙虾的养殖区,虾苗几乎被吃光。

初次尝试失败了,韩永琴依然坚信——这个“赛道”有奔头!

第二年,当她打算重新投放虾苗时,发现田里剩余的小龙虾竟然孵化出不少抗逆性强的二代虾苗。

这一意外发现让韩永琴又惊又喜,她决定,重新筛选虾苗,夏季投放,冬季上市。“错峰”之举不仅让韩永琴收获了冬虾的养殖技术,更发现了冬虾畅销的商机。

“小龙虾一般集中在夏季上市,冬虾并不多见。”韩永琴说,因为气候的关系,湖北、湖南等小龙虾主产地冬季很少有小龙虾供应,而冬季小龙虾需求是很大的,谁能在这个季节供应小龙虾,谁就能抢占市场。

此时的大足,小龙虾养殖的基础条件相对较好,于是,2017年,通过招商引资,韩永琴带着种苗来到了大足铁山镇从事稻虾养殖。

唱响“大足冬虾”品牌

年轻的韩永琴敢闯敢干,她成立了棠香铁山(重庆)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决心在冬虾产业上干出一番天地。

多年的潜心钻研,让韩永琴对冬虾养殖愈发得心应手。她说,以大足为代表的渝西地区气候温和,降水丰沛,热量比较丰富,光热水配合基本协调,具有天然反季节小龙虾的养殖优势。自然条件下,小龙虾养殖能正常越冬,集中上市时间比湖北、江苏等全国主产区提早约45天。

韩永琴不仅自己养冬虾,还带动了326户农户发展冬虾养殖 3.3万亩。

在大足冬虾产业不断壮大的过程,韩永琴发现,养殖户各自为阵,分散经营,销售成本高、流通效能很低。特别是错峰上市,对流通环节的考验更大,需要更专业的团队来运营。

为此,韩永琴成立了10余个“大足冬虾集散中心”,解决养殖户的后顾之忧。

三驱镇千佛村的徐青山就是受益的养殖大户。徐青山曾是当地有名的种粮大户,养冬虾实属偶然。

2017年,一个养小龙虾的朋友找到他,提出想在他的稻田里养虾的想法。“谷子收了以后,田里反正也空着。”徐青山也没多想。

当年,朋友养的虾就在他的稻田里喜获丰收。看到商机的徐青山第二年也开始养起了冬虾。

这一养,就是6年多,养殖规模也从最初的400余亩扩大到如今的上千亩。“养虾投入成本不大,人工要求也不多,1000多亩,9个人就能管下来。”徐青山坦言,1个月至少有28天的夜晚,他都是在田坎上度过的,缺不缺水,有没有生病,他都亲力亲为,“现在连打牌的时间都没得了。”

6年来,徐青山的养虾技术突飞猛进,他也在“稻田+”中深刻体会到了“大足冬虾”的好“钱”景。

技术攻坚“走出”养殖困境

大足冬虾让养殖户们尝到甜头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发展困境——彼时的大足小龙虾产业普遍存在产量低、虾质差的问题。

养殖户们清楚地意识到,要想发展大足冬虾,必须做好小龙虾产业基础。

2015年,养殖户们请来了当时在重庆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从事水产技术推广及服务工作的袁建明,他实地调研发现,许多小龙虾塘产量低、虾质差的背后,是虾塘建设、水草管理、水质调节、饲料投喂等一系列的养殖技术问题。

为了突破养殖困境,袁建明主动当起了大足小龙虾产业的“技术顾问”,从养殖场进排水改造、田块设计建造、水草种植养护、水质底质调节、疾病防控等方面给出了综合

解决方案,把小龙虾平均亩产从最初的几十公斤提高到了两百多公斤,小龙虾的肉质也有了很大的改善,满肉率高达95%以上,中大虾比例达90%以上。

同时,借助人工繁殖技术手段,在自研的专有虾饲料的加持之下,解决了冬虾空壳较多的难题,受到了市场的好评。如今,通过合理安排茬口,大足的养殖户每年养殖两季,实现了小龙虾全年生产。

2021年起,袁建明结合高标准农田的改造建设,在大足大力推广稻虾养殖模式。他离岗创业,在大足创建了鲸智(重庆)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起了小龙虾产业联合体(渔小智稻渔产业联合体)。

截至目前,联合体已吸纳500余户成员,带动农民创业300余人、就业1000余人,服务小龙虾养殖面积近3万亩。参加联合体的农户普遍能实现年亩产高品质水稻350公斤—400公斤、小龙虾200公斤—250公斤,亩产值超1万元。

“稻+渔”产业链加速形成

春分时节,在大安农业园区三驱镇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连片的稻虾塘水质清澈,茂密的水草在水中摇曳。

“我们基地的冬虾肉质饱满,这段时间供不应求。除了小龙虾,基地种植的水稻也很受大家的欢迎。”养殖户郑川一边收着虾网,一边乐呵呵地介绍。

近年来,大足区坚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聚焦稳粮增收,积极探索“以渔促稻、以稻养渔”新型生态健康稻渔综合养殖模式。

2023年,大足区立足自然资源禀赋,确定了大足黑山羊、稻渔、大足冬菜“一主两辅”主导产业,在稻渔养殖中,主要推广“稻—虾”“稻—鱼”“稻—蟹”“稻—鳖”等4种生态种养模式。

“插秧苗和收割水稻的时间也是小龙虾的繁殖期。”大足区畜牧渔业发展中心渔业科负责人曾勇介绍,稻虾共生可以实现“一水多用、一田多收、以渔促稻、以渔稳粮”,“稻虾共作”模式亩产稻谷400—500公斤,小龙虾150—200公斤,与单纯种稻相比,亩增收近5000元。

在推广的过程中,大足区与农业企业合作,2022年全区稻渔种养面积仅2.4万亩,稻渔水产品产量达3900吨,实现综合产值超2亿元。2023年全区稻渔种养面积增至5.5万亩,仅一年的时间,增加了1倍多。

目前,大足区稻渔综合种养辐射所有乡镇,带动2000多农户投身其间,与之相关的餐饮、加工、休闲等从业人员超过1万人,同时带动周边区县及四川安岳等发展小龙虾产业,示范效应凸显。

此外,小龙虾生产、加工、销售、品牌、研发等一体的稻渔产业链正在加速形成,鲸智农业等龙头企业已成为引领稻渔产业发展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样板。

基于此,《大足区稻渔产业链实施行动计划(2023—2027年)》提出,到2027年末,稻渔(以稻鱼、稻虾为主导,辐射带动稻蟹、稻鳖等产品)产业基地面积达到20万亩,新增大米、菜籽油、水产品品牌10个以上,实现产值40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强化能力建设,加快水产科技创新引领。”曾勇表示,未来在稻虾养殖上,将加大财政投入,增大科技支撑力量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每年定期举办巴蜀小龙虾旅游文化节,并申报“大足小龙虾”“大足冬虾”等区域品牌,进一步做大做强大足稻虾产业。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