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江苏省句容市白兔镇的草莓种植户王柏生匆匆扒了口饭,就向徐村草莓种植示范基地赶去,那里有他的5个草莓大棚。

“又有人来摘草莓。”王柏生把大棚的门打开,介绍了草莓的品种和价格,南京来的顾客就兴冲冲进了温暖的大棚。

这是王柏生最惬意的时光,草莓上市量不大,基本靠采摘就能销售一空。

趁着销售间隙,坐在玻璃钢架大棚展示区的方桌前,王柏生捧起茶杯,笑呵呵地聊起了销售10多天的“喜人收益”。“我们家的草莓价格高,今年的起售价格为120元/公斤。虽然受市场大环境影响,较往年160-200元/公斤低了一些,但放在现在的白兔镇,依旧是高价的‘那一小撮’,销售额已超5万元。”

致富立体种植草莓视频_立体种植草莓致富经_立体式种植草莓

1991年,赵亚夫在白兔指导种草莓(资料图片)

更让王柏生感慨的是,如果放到40年前,这是想都不敢想的。改变,缘于赵亚夫的20棵草莓小果苗。

1983年5月,上海虹桥机场。时任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赵亚夫从日本研学归来,安检人员打开行李包,惊奇地看到20棵绿色小苗。这是赵亚夫在日本研学期间精心培植、可以露天种植的“宝交早生”草莓苗。这20棵小苗,经科技人员精心培育,当年年底就“变”成了数千棵种苗。就是那个时候,18岁的王柏生开始跟着赵亚夫试种草莓,一晃就是40年。

致富立体种植草莓视频_立体式种植草莓_立体种植草莓致富经

赵亚夫指导农户种草莓

40年来,王柏生坚持种草莓,不仅实现了年轻时发家致富的梦想,而且获得了江苏省劳模的荣誉,成为远近闻名的草莓专家。他说:“是草莓成就了我的人生。”

40年来,20棵草莓苗扎根茅山老区,成为带动1万多农户、年产值超6亿元的富民产业,并从镇江出发,“播撒”到省内其他地区,又传播到四川、贵州、陕西、安徽、云南、重庆等地,每到一处总能“照亮”一方,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金果果”、乡村振兴的好产业。

40年来,上一代草莓种植户渐渐老去,又一代年轻人顺利接棒,在“莓”好事业的新征程中,挥洒青春,实现梦想。

从20棵到6亿元——

40年,扎根老区致富一方

“在日本看到的农业致富场景,一定要在茅山老区实现!”1983年5月的一天,阳光明媚,和天气一样晴朗的是走出上海虹桥机场后赵亚夫的心情。

当年,20棵草莓苗在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的实验基地培育成功,开始在当时的句容县白兔镇解塘村推广。

4d0fdddd55f27b2e73ed4f9727e34efe

20棵小果苗长成富民大产业

在如今白兔镇60岁左右村民的心里,那段最初的推广时光让人有些哭笑不得。“那时候,大家都没见过草莓,让我们把种粮的地拿出来种这个?绝大部分人不愿意。”一本泛黄的工作手册,是现任句容白兔镇解塘村党总支书记张冬才刚刚工作时用的。上面清晰地写着“现场会”“草莓株距7寸”“离地高度8寸”等字样。那时,白兔镇制定了优惠“政策”——镇、村干部带头种植,苗不要钱,肥料低价供应。在一系列刺激措施下,1984年,白兔镇破天荒有了20亩的草莓田。

草莓上市的5-6月份是水果市场的“空窗期”,一亩草莓能结几百斤果子,亩均效益妥妥的有几百元。农民们发现“这比种粮食有前途”。实打实的收益是最好的推广手段。1985年504亩、1986年1082亩,短短时间,白兔镇的草莓种植规模猛然扩大了50多倍。随着面积一起变化的,还有亩产的提升和农户收入的激增。1986年全镇1600户种植草莓的农户中,收入超2000元的有5户,1000元以上的有11户,一大批亩产超千斤、收入超千元的农户纷纷涌现。白兔镇胜潭村的巫建新种了3.2亩草莓,3年累计收入达1万元,成为全镇闻名的“万元户”。

随后几年,句容草莓产业如雪球般越滚越大。1990年,大棚种植技术开始推广,草莓的上市期从最初的5-6月份的一个月,拉长至12月底到来年5月底的半年光景,产量和价格不断攀升。到1992年,句容草莓种植面积冲破1.3万亩大关。

为了卖出高价,农户的销售足迹遍布南京、扬州等周边城市,半夜坐拖拉机去南京、“爬”火车闯上海,“莓农”们成了走南闯北的行脚商。仅1992年,句容“莓农”自行在上海、南京、镇江等市场就销售约350万公斤草莓。

草莓种植面积不断扩张,也让句容的农产品加工业红火起来。草莓酒、草莓酱、草莓汁等衍生产品风靡一时。1994年,仅白兔镇草莓种植面积就超7000亩,年上市量350多万公斤,成为中国南方最大的草莓生产基地。

辉煌背后往往伴随着隐忧。由于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和外地草莓种植的兴起,加上草莓酒生产停滞,量大难销让句容草莓的发展一度停滞。全县种植面积更是骤减至3000亩。1999年,赵亚夫倡导成立镇江市草莓协会,并指导一些种植大户成立专业合作社,抱团闯市场。

合作社发展异军突起,创成“莓好白兔”“万山红遍”“云兔草莓”“柏生草莓”等一批知名品牌。其中,“莓好白兔”品牌价值突破3亿元。在2018年以来的全国草莓评比中,白兔草莓荣获23个金奖、27个银奖,在历届江苏省“紫金杯”优质草莓评比中荣获的金奖数都名列前茅。

致富立体种植草莓视频_立体式种植草莓_立体种植草莓致富经

从2001年至今,白兔镇入选第二、第六批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第七批全国农业标准化优秀示范区,江苏省首批“农业特色小镇”建设名录,获得了中国草莓之乡、中国鲜果小镇等称号。“句容草莓”“白兔草莓”“莓好白兔”被评为最受消费者欢迎的区域公共品牌和企业品牌。

如今,有句话在全国草莓种植行业中广为流传:全国草莓看江苏,江苏草莓看句容,句容草莓看白兔。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来镇江视察,在丹徒区世业镇四季春农业园亲手摘了一颗草莓果,并寄语身边的农技人员一定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此后,镇江草莓产业迎来新的春天。

截至目前,镇江全市草莓种植面积接近1.6万亩,种植农户超过1万人,带动就业超过2万人,年产量2.75万吨,年产值6.54亿元。历经40年发展,草莓不仅成为茅山老区的“致富果”,更成为镇江农业的一张亮眼名片。

从镇江走向全国——

40年,播撒远方点亮希望

“你看,这是我刚刚给外省草莓种植户的问题给出的答复,都是及时回复,免费帮助。”王柏生熟练地在手机上展示和远在2400公里外的云南草莓种植户的“答疑解惑”过程。每年,他的脚步遍布浙江湖州、贵州铜仁、上海马陆、江西上饶、安徽金寨等省内外多个地方,传递镇江草莓种植的关键技术。

从镇江草莓产业诞生之初起,致富脚步就从未停步,走出镇江、走向全国,是镇江草莓产业40年发展的鲜明特点。

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江苏组建援建团队入川指导开展灾后重建工作。赵亚夫带着十几名农业专家一头扎进绵竹的山水间,一帮就是3年。

2011年,当赵亚夫第18次来到绵竹时,跟随而来的镇江日报记者,记录下了当地人因草莓而改变的一幕幕:

“别看我73岁了,这一亩多的草莓是我一个人打理的。有技术就是好啊,江苏的专家可让我开了眼。”绵竹农民申国高自从种上草莓,零花钱一下子宽裕了;

1980年出生的魏友强从2009年开始种植大棚草莓,短短几年间,已经拥有草莓大棚29个,年收入几十万元,是当地名副其实的创业明星。

2008年-2010年,由江苏援建的300亩绵竹农业综合示范园种植大棚草莓20亩,引进培育草莓品种5个,亩产量3000公斤以上,亩均效益接近2万元,技术辐射带动了青海玉树,四川理县、广安、巴中和重庆、陕西等地。为感谢赵亚夫等人的技术帮扶,绵竹人民为当地草莓取了一个寓意深刻的名字——“苏缘”牌草莓。时任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由衷赞叹:“留住赵亚夫,四川准能富!”

立体种植草莓致富经_致富立体种植草莓视频_立体式种植草莓

张家港善港村草莓基地

2014年,苏州张家港市善港村党委书记葛剑锋邀请赵亚夫来到善港村传授现代农业种植技术。赵亚夫带着王柏生等草莓种植大户,为善港村民讲解技术并在当年建起了5亩多草莓大棚。如今,善港村的草莓大棚面积增至15亩,其中有5亩高架连栋大棚和10亩地栽大棚,草莓产业年产值达110万元。

2017年,徐州市经济开发区徐庄镇发展草莓产业,由于技术不足,草莓生长受到影响。收到求助后,白兔镇的草莓专家们前往“把脉开方”,当年解决了难题并在之后的几年持续进行技术指导,帮助产业更好发展。如今,该基地草莓种植面积超20亩,采摘价格60-120元/公斤,年产值超100万元。

2021年6月,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天气日渐炎热,但火红的日头也挡不住市民来蒲城县嘟嘟草莓产业园摘果子的热情。产业园负责人冯强每每看到众多采摘客,都会想起来自镇江的两位老师——全国劳模、草莓种植大户纪荣喜和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镇江农技专家阮祥忠。“自从引进了镇江句容的草莓苗,这里已经成为蒲城最大的草莓种植基地,年产值从30万元跃升至220万元,成为苏陕协作的农业样本板工程。”

从八百里秦川的陕西到四季如春的云南,镇江草莓产业走出去的脚步铿锵有力。2022年6月,在镇江市劳模交流团抵达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之前,4000株“红颜”草莓就已经空运至红河州,很快落地生根并建起了实验基地。

“这种草莓中的明星品种,品质好、收益高,在镇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也适合云南的气候。”纪荣喜这次二度入滇,不但开班指导农户种植“红颜”草莓,还将优质草莓品种“白雪公主”带到建水县、手把手教授同是草莓种植专业户的云南省劳模杨建来。2022年,杨建来的草莓种植面积已扩大到90亩,助农增收180余万元,50余户种植农户户均收入增加约3.6万元。

从句容起步,到省内的苏州、徐州等地;从东边的上海到西边的重庆;从北方的山东、河南到南边的贵州、云南。40年来,镇江草莓的“星星之火”密布在中国地图上,一个个“镇江草莓”标签串点成线,将增收致富的“好运”从茅山老区不断向外延伸。

从引入种苗到创造新品——

40年,科技赋能助力蝶变

“我们这个大棚不但用上了水肥一体化、生物菌+杀虫灯+性诱剂+黄蓝板+园艺地布等草莓生产的物理防控技术,还有高架草莓根部水加热、环流风机、燃油加温、预冷库、包装流水线等新型生产设施。”走进徐村草莓种植示范基地,智能玻璃温室大棚、连栋高架种植棚、高标准化草莓育苗棚整齐排布,科技感满满!

镇江市草莓协会会长唐山远自豪地介绍:“这是江苏最具科技范的草莓大棚。”基地还配备温度、湿度、风力、降雪量等多种草莓生产参数的传感设备,可在“白兔镇智慧农业平台”手机APP中自动化操作。

从最初“靠天吃饭”的露天种植,到如今集众多科技于一身,40年时光赋予镇江草莓产业太多的新与变。

0134ece956a683953d541149815d3d31f8 (1)

普通草莓大棚内部

“我们最初种植的是赵亚夫带回的‘宝交早生’,后面陆续有了‘美国六号’‘丰香’‘明宝’‘枥木少女’‘女峰’等40多个品种。”镇江农科院研究员吉沐祥说,品种“优质”,一直是镇江草莓产业发展的“优先级”。如今,句容草莓主推“红颜”“白雪公主”“容莓3号”“紫金香雪”等10余个品种,亩产量约为2吨左右,亩均效益在4万元左右。

在草莓产业的发展中,镇江农业科技力量功不可没。依托以赵亚夫为核心的“亚夫团队”“镇江市劳模团队”,特别是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科技人员的全程“陪跑”,镇江草莓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不断得以推广应用,形成了一批与草莓生产相关的专利和地方标准,使镇江市草莓产业走上标准化生产道路。

值得一提的是,镇江市草莓协会还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紧密技术联姻,推广全程绿色防控技术。目前,采取绿色防控技术的草莓种植面积占全市草莓总面积的95%以上。与此同时,农产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监管对象纳入省追溯平台,督促监管对象开展产品自检与委托检测,推动落实农产品生产者合格证制度,实施草莓“一品一策”进村入户,入户率达100%……

致富立体种植草莓视频_立体种植草莓致富经_立体式种植草莓

徐村草莓种植示范基地

40年间,已故的全国道德模范、江苏“时代楷模”糜林,研究员吉沐祥等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的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为草莓产业的发展前赴后继,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创新研究和成果转化,育成多个自主创新草莓品种。其中,“容莓3号”“容莓5号”获国家品种权,“容莓3号”在多个国家级精品草莓评比中获金奖5项。

该所创新集成并推广应用了草莓育(繁)苗、移栽、高架省力化栽培、环境调控、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等30多项高效技术,其中新型育苗技术使草莓可提前1个月上市,绿色增效技术提质增效15-20%,减少化学农药使用30-50%,为草莓产业链技术的建立和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40年,推陈出新的草莓品种,在致富一方百姓的同时,也完成了从引进国外品种到创造本土品种的精彩“蝶变”。

从一代人到另一代人——

40年,“草莓故事”还在延续

全国劳模纪荣喜、江苏省劳模王柏生、镇江市劳模张冬才、句容市劳模笪小华,一个镇出了4个劳模,这不稀奇,而这4个劳模都出于同一个产业——草莓,这就展现了草莓对于赋能传统农业的强大支撑力。

立体式种植草莓_致富立体种植草莓视频_立体种植草莓致富经

纪荣喜

59岁的笪小华是土生土长的句容市幸福村人,草莓种植让他的生活发生了大变化。“我原来是个瓦工,由于工程款欠款多,一拖就是几年,干脆回乡种起了草莓。没想到,种草莓真的让我口袋有钱了。”从2000年的8分地到如今的15亩地,笪小华在农业专家的指导下,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品质。如今,靠着种植草莓,笪小华一年的纯收入达50余万元。

从曾经的青年小伙,到如今的“莓农元老”。草莓让一代农民实现了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富足,满足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了一代人致富梦想。一代人老去,又一代人接棒。

立体种植草莓致富经_立体式种植草莓_致富立体种植草莓视频

笪文杰

“爸爸,我们家的草莓目前的种植面积已经稳定了,怎样把我之前在外工作的经验加入草莓的生产经营中去,让我们家的草莓发展得更有特色、更好呢?”12月27日,白兔镇的“莓二代”“90后”笪文杰站在自家的草莓地里和父亲笪祖云商议。和他一样的“莓二代”,如今镇江全市已超过30名。

2015年回乡务农的“90后”纪强,就是一名标准的“莓二代”。求新、求变的他,不但将自家的种植面积由3亩扩大至7亩,将草莓品种由原先的2种增加至7种,还成立了“雯露家庭农场”,注册了“白兔雯露”草莓商标。

“2021年,我家的‘红颜’草莓在第八届江苏‘紫金杯’优质草莓评比中荣获金奖;选送的‘紫金久红草莓’在‘邵莓园’杯2023全国优质草莓大比拼中荣获金奖。借着互联网的东风,我采用线上网购销售,线下采摘、礼盒包装等相互补充的销售模式,年销售额超过30万元。”在纪强的眼里,回家从事草莓产业,有奔头。“我的计划是,短期内先稳定发展,逐渐扩大规模,争取在40岁之前,将草莓种植面积扩大至15亩。”

如今,“莓二代”中已涌现出镇江市“十佳农民”范亚君、郭强,以及句容市“十佳美丽农民”笪民,句容市“三八红旗手”陈越等一批骨干力量。延续了40年的草莓产业,就在新老交替中,完成了交棒。新鲜血液的加入,也为这个“老产业”注入了诸多“新活力”,推动着草莓产业朝着年轻化、科技化、服务化转变。

眼下,新一茬草莓正在上市,鲜红的果子映衬着红火的日子。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20棵草莓苗开启的精彩故事还在镇江大地上延续。在全面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莓”好时光掠过一个又一个地方,温暖着一代又一代农人,传承不止、传奇继续……(记者 刘兰明 王鹏程 周迎 朱浩)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