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张白鸽接受《中国农资秀》栏目专访,此次采访围绕她十余年水肥一体化推广经历讲述设施蔬菜实行水肥一体化的发展过程、发展必要性、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实际运用经验。

通过案例讲述水肥一体化技术与无土栽培技术配合、水肥一体化改善种植环境、水肥技术对于高品质蔬菜的帮助以及未来农业发展方向,系统论证水肥一体化技术优势与发展前景。同时她也指出水肥一体化技术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所面临的难题。

张白鸽认为,水肥一体化在设施蔬菜上可提高水肥资源利用效率,是实现化肥减量增效、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的重要举措,更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记者:

农林卫视《中国农资秀》朱锦鹏

被采访者: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张白鸽

图片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张白鸽

记者:咱们广东省的水肥技术是哪一年开始引进的?

张白鸽:广东省应该从2006-2007年就开始在生产当中有一些应用,但是开始成系统规模应用,应该就是在2009-2010年左右。

记者:2010年到 2023年这13年时间,你觉得广东水肥一体化分为几个阶段去发展的?

张白鸽: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大家认知接受的问题,在那个时候,尤其是广东地区,大家的蔬菜种植规模比较小,复种指数也非常高。作物之间每年每一季都不一样,所以水肥一体化设备技术差异化就比较大,这种情况下我们如果是设施、设备以及配方没有特别完善,了解度不高的情况下大家接受度不高。

第二个阶段随着设备、配方、肥料产品的匹配以及使用技术逐渐优化后,大家接受度就高了。非常省人工,提质增效效果也很清晰,很多时候是农企和农民主动来寻求这项技术。

第三个阶段,第一要求是设备本身自动化,第二个要求配方。过去使用技术上,对现在的水肥一体化理念来说相对简单,现在越来越精准。在配方上尤其是经济作物,特别强调有机无机混合。肥料在实现功能方面已经越来越进步了,因为提高品质是第一个要求,对于农企市场要求是迫切的。

图片

记者:您是从 2010 年开始做蔬菜水肥一体化的,当时你觉得有难题吗?

张白鸽:有,其实从开始做的时候我觉得难题特别多,首先第一个就是让大家认知这个事情。农户对它不了解,而且开始会产生成本。最关键一点你很难改变他们的习惯,农户比较靠经验。

他们觉着施用固体肥料已经有经验了,这个新技术又不了解,所以它在宣传和认知上本身是一个困难。那个时候宣传渠道也比较有限,所以我们每次去基地、去企业,去农户一对一,宣传面、辐射、影响面也是有限的。

第二个困难就是水肥一体化技术毕竟有设备成本在里面。如何能够把的成本降低,让农户农企可以接受也是比较困难的。

第三个就是肥料的困难,应用在水肥一体化上的肥料,有时候容易堵塞管道,而且和它配合的还有水源问题。

第四个就是在使用上,我们的水肥一体化是服务于作物本身,作物的需求究竟是怎么样的?精准信息量、数据量是比较小的。

记者:2010年做一套水肥一体化设备,需要农民投入多少?

张白鸽:从设备角度讲的话,成本它是受两方面的影响。第一个是技术设备的生产,第二个是使用损耗。那个时候还没有特别精准且质量特别好的设备,所以我记得应该是在1000-2000元之间。

记者:种植户肥料堵塞的情况多不多?

张白鸽:多,有农户在政府项目支持下安装了水肥一体化设施,一开始直接把传统的肥料溶解应用,时间久了会出现磷酸钙为主的沉淀。所以滴灌不滴水、喷灌喷不出来、尾部堵塞现象就比较常见。在那个时候农户没有一个全域解决方案,通常是靠几种肥料去配合施用,农户不知道哪些肥料不能直接混合。后来为了针对这种现象,部分农户购买单质肥自己复配,虽然更需要农技知识,但堵塞的问题会减少很多,可人力的成本增加了,中间繁琐性也很强。其次,肥料本身溶解性也没有现在好。

图片

记者:咱们团队是怎么去推广,让种植户快速了解与认识水肥一体化措施的?

张白鸽:分三个阶段。我们最早的笨办法,还是走街串巷,走到农户里边,走到农企里边,一点一点去跟他们讲。在讲的同时发现光讲不行,一定要做给他们看。所以我们在农户田、企业田里给他们做好示范。大家看到以后,觉得这个事情不错,他就接受这个理念了。但是真正用起来还是很多难题,然后我们再去点对点服务。

第二个阶段,我们跟当地事业单位,或者农业农技推广单位合作,组织群体培训。通过合作,推广面已经不再是点对点了,可以稍微放到面上。

第三个阶段就是线上线下结合,我们通过短视频和广东省“田头课”“轻骑兵”形式,影响面就更大了。

现在第四个阶段,我们针对比较领先的需求,跟企业合作。因为过去以事业单位推广人员为主,现在很多水肥一体化相关企业和肥料产品的企业也有很多走在基层一线的农技推广人员。我们完全可以一起来合作,他们需要知识和田间示范,这样就把大家力量集合在一起。

记者:在高品质的需求下,对于肥料本身的要求有哪些?

张白鸽:随着大家对水肥一体化接受度越来越高,设备成本也越来越可接受了,现在核心的东西,就是肥料产品和施用技术。我们过去以增产为目的肥料产品以及套餐不一定满足品质要求。所以基于现在高品质要求,我们非常希望能有溶解性好的产品上市。因为蔬菜对养分的需求是非常快肥料溶解性好,蔬菜养分吸收效率可以提高。

而且我们季节性逆境是比较多的,像广东地区有台风、暴雨、干旱等逆境,固体肥如果用量较少,土壤里边积累的养分就少,本身就免疫力下降了,抵抗不可控的因素能力薄弱。所以如何能够抗逆耐逆也是对水肥一体化产品一个新的挑战要求。

图片

记者:您觉得从您接触水肥一体化,到现在广东省滴灌喷灌的设备是不是也一直在进步?

张白鸽:这几年我觉得设备的进步太大了。过去的设备,首先你的实用性、便利性不一样,能够使用期限又不一样,美观性也不是特别好看。蔬菜里我们讲究食品安全,田间的整洁干净程度影响食品健康。虽然我们水肥一体化,能够非常好地减少这种逆境,减少化肥损失,维护好的清洁田园环境,但是如果设备本身为了降低成本,感官不是特别漂亮和清洁的话,也会影响它的使用时间。现在的这些设备在成本可接受的程度上颜值变得非常好,所以整个园区变得赏识兼用。现在水肥一体化在都市和靠近郊区的位置应用更加广泛,它跟整个环境都特别融入。

记者:您做无土栽培技术吗?

张白鸽:有,陆地生产和设施生产都有。

图片

记者:无土栽培对于水肥一体化要求是不是会更高?是不是更需要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帮助?

张白鸽:在我的理解里水肥一体化本身就是设施农业一个重要的内容之一。狭义一点说,在设施里用无土栽培方式,对于水肥一体化的依赖程度肯定是更高的。因为在可控的因素里,结合现在数字农业对它的要求,水肥一体化更加精准,越来越趋向于我们对水肥一体化精准把控的概念。

在这种情况下,因为土壤本身大部分是基质,无法与土壤所含全要素的各种有机、无机、营养微生物相一致,毕竟我们科学发现还是有限的。这对于水肥一体化配方提供的水肥要求肯定是更高的,但是我感觉它应该在未来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记者:现在来说是不是这种水溶性液体肥料应用会不会多一点?

张白鸽:我觉得在广东省都很重要。因为高降雨的区域,把土壤首先要培育好,前期打底的积肥对于作物生产非常重要,后期如果高强度降雨的情况下,必须土壤里边能够给他一个的缓冲。其次,作物在种植以后覆膜、膜下滴灌,它是跟水肥一体化相匹配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去面对一些降雨、干旱、逆境的时候可能还是有一些缓冲的作用。但是对于大部分华南区域,规模很小的地方,甚至连这些简单的覆盖措施也未必有,在这种情况下的话,可能就离不开固体肥给它增强缓冲能力。其实就相当于是中西医结合,要共同配合。所以我们需要有机肥,包括一些固体的复合肥来给它保护,先把土壤本底打好,然后水肥一体化配合好,灵活管控。

图片

记者:从事蔬菜行业已经 13 年了,您和团队做出了哪些成绩?

张白鸽:首先我们团队总体定位上是立足于华南区域,我们团队的定位就是给区域高品质蔬菜提供一个综合的解决方案。

重点核心抓的就是水肥一体化技术本身能够帮助企业节约成本。其次就是能够更精准地把科研的理念和思想转化成产品,我们最早是在陆地条件下定量了菜田里以氮为主的养分去向,这样能了解区域土壤本身投入养分以后,它到哪里了?利用率在哪里?主要的损失途径就是养分淋洗,我们就可以通过施肥配方、施肥材料以及农业措施把控好损失,有针对性地控制损失渠道。

第二个就是对于华南特色的蔬菜作物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的把控,了解作物的需求才能够相应地匹配设计和选择肥料产品,我们给肥料企业提供一些产品配方建议,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作物本身。

第三个其实还是聚焦于本区域和作物本身,你会发现我们经常出现的营养逆境。比如说在华南区域缺镁问题,给作物带来产业难题,最近流行的蔬菜黄叶病,其实它就是一种缺镁的生理性病害。我们首先发现就是黄叶现象,它是由于缺镁的因素造成的。缺镁的原因是有些它土壤本身缺乏,这种我们就直接补充相应的元素肥料。但另外一种是因为不平衡施肥造成的拮抗的影响,再结合气候因素。像这种情况的话,我们找到问题也知道如何诊断它,也知道了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就可以给肥料企业提供建议,他们就知道应该研发、匹配什么样的产品。我们共同合作起来,就可以给生产提供一个全域的解决。

图片

记者:13年的时间,肯定服务很多种植户,能否通过一个案例讲一下水肥一体化对蔬菜的好处?

张白鸽:首先我从 2016年的时候在佛山建立了广东省第一个蔬菜科技小院,我们之所以建立,就是因为企业有需求,他们想种菜,这块土能不能种?然后能种什么菜?种的时候需要怎么去管理,提出了这样的诉求。

首先肯定是要抓好品种、抓好技术,这个技术主要就是水肥一体化。近几年在广东地区,你会发现冬瓜种植里有非常突出的行业病问题,核心还是养分管理,施肥是很重要的原因。

其中有一个区域就是顺德的黄龙,它过去有“冬瓜之乡”的叫法,冬瓜种得非常好,老一辈特别喜欢种冬瓜有一定的情怀在里面。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种植面积越来越小。他们自己种冬瓜,却一直种不出来,当地政府又想要增加他们的幸福感,就想着我能够帮助他们,重温一下当年种冬瓜的情怀。所以他们就拿出一块园区种冬瓜。

种冬瓜的核心问题就是土壤有逆境,因为老一辈有种植经验的人年龄较大,就很难照顾细致。那我们去了以后,首先第一点是测土配方,第二个的话就是选对好的品种。我们在园区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的时候难度也很大,因为都是老人家不愿意接受水肥一体化。他说自己能搞定,你给我提供指导建议就行,我们给他装置了水肥一体化一系列的基础设施,但是他不用。肥料还是习惯性装在桶里溶解后喷洒施肥。他们自己体力受限,加上前期高温、降雨恶劣天气影响,导致了冬瓜前期病害出现,整体长势就变得非常弱。这个时候他们有点着急了,那怎么办呢?我们自己做给他看,每天监控土壤的基本情况、选择高效肥料、做好套餐去施用,很快就恢复得特别好。

果实结果以后,就能看出与之前的差异,长势特别漂亮,挂的果特别多。这个时候农户看到效果就愿意跟着我们去做,甚至我们去之前他就已经在田里等着我们了。在疫情期间我们去不到跟前,他打电话视频问:“我们是不是这个时候开?是不是这样去做?”最后全程执行下去,当地政府也特别高兴,那我们就把后端产业链延伸起来,建成一个冬瓜公园。很多过去的老农户都回到田里去采摘,然后把产品加工,又融合了带小朋友们进来参观讲解的科普形式。这中间就见证到了老人家对水肥一体化从排斥,到勉强接受,最终主动接受它的过程。

图片

记者:未来农业是不是向智能化、标准化去发展?

张白鸽:这是必须的,水肥一体化这种设施投入,我觉着空间是非常大。但是光有设施和理念不够,核心还是要有规范化的技术,需要与数字农业相结合,监测自动化去实践。

记者:您觉得从 2010 年到现在,广东地区水肥一体化在蔬菜上的运用面积是不是也在发生变化?

张白鸽:在广东地区,现在蔬菜水肥一体化的应用面积还是非常大的,大家接触度已经很高了。一开始是由于政府的扶持,现在企业可以主动把这些基础的事都做好了。

记者:对于劳动力的短缺也是一个很大的帮助。

张白鸽:对,现在人力是最大的一个限制因素。所以水肥一体化的地方,基本上一个大园区有一两个技术人员或者核心人员就可以。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