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
《农民日报》综合新闻版头条刊文
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政策优势
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入冬之后,北方寒风呼啸,万物一派萧条,而走在云南的街头巷尾,却仍然能被团团鲜花簇拥、被阵阵花香包围,享受到年年花相似、季季花不同的独有幸福。
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政策优势,云南花卉在40多年的时间里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22年,全省花卉种植面积达194万亩,生产规模基本保持稳定,全产业链产值超过1100亿元。
育种是花卉产业发展的核心之一,云南千亿级花卉产业格局的形成,离不开育种研发的推动:云南新品种引进及自主研发领先全国、自育品种实现从无到有……放眼未来,云南花卉要继续进阶成为“世界花园”,就必须攻克花卉种业一系列“卡脖子”技术难题,育种研发就必须要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云花产业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 供图
自主培育,强壮“花芯”——
“跟跑”变“领跑”
云南是全球公认的花卉资源“圣地”,这里的野生花卉和观赏植物多达5300多种。低纬度高海拔、垂直立体的气候特征使云南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来发展花卉产业,各种花卉苗木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宜的生长环境,花卉育种因而能够实现“全品类研发”。
与全球其他花卉主产区相比,我国花卉育种工作起步较晚,存在一定差距是必然的。1998年,云南第一个花卉育种项目起步。2004年,为了助力云南花卉产业发展,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将原来园艺所中的花卉中心划分出来,专门成立花卉研究所。
“以前没有国内国外品种之分,当时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先种出花来,让农民有收益。”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所长李绅崇2004年研究生毕业,同年进入花卉所工作。他回忆道,当时随着花农种植意愿高涨、市场对新品种需求不断增加,花卉研究所成立之初的工作就是围绕种苗繁育和高效栽培技术开展研究。
然而,由于一开始市场上的花卉品种大多是从国外引进,高昂的专利费、知识产权费提高了花卉种植成本,很多花农私自扩繁,导致国外企业收紧了对国内花卉品种出口,花卉品种的更新速度变得更慢,一定程度限制了花卉产业的发展。“为了打破这一局面,我们充分开发利用云南本地丰富的种质资源,也引进外来花卉品种的基因,通过不断改良、选育,培育出一个又一个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花卉新优品种。”李绅崇说。
近年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作为创新主体,致力于构建现代花卉育种体系,建设了“国家观赏园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观赏园艺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国际花卉创新中心”等平台,构建起人才、科研、生产、加工、市场、金融等创新要素融合的“创新生态链”。
2011年,李绅崇团队选育的非洲菊新品种“秋日”成为我国首个在欧盟获授权品种,这意味着云南自主知识产权花卉新品种地域保护开始步入国际化轨道,在国际合作和交流中有了更多话语权和机会。从最初的全盘引进、照单全收,到现在引进与自主创新“两条腿”走路,并逐渐走出国门、出口全球,20多年的育种经验证实:自主育种创新能力永远是花卉种业自信的根基,也是“跟跑”变“领跑”的关键。
昆明斗南花卉交易市场 黄喆春 摄
品种推广,合作共赢——
花卉要能种、好种、值得种
当一个新的花卉品种被研发出来,并不意味着育种工作就结束了。要成功与市场接轨,实现商业价值,让繁花开进寻常百姓家,品种推广环节必不可少。
20年来的育种成果昭示了云南花卉育种创新优势,但是市场仍然囿于“品种不多”的困境,科研与生产、市场结合不紧密,花卉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说明从育花到销花之间存在衔接短板。“推广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我们承认确实存在短板。”李绅崇告诉记者,一个被市场认可的好品种,不仅要满足消费者的喜好,还要经过长年累月的筛选和种植试验。因此,品种推广既要了解市场行业动态,引导消费者消费,同时还要坚持标准化的生产工艺和严格的质量把控,确保育出来的花卉能种、好种、值得种。
为了自主品种的推广应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通过“零专利费”的方式,先把研发出的花卉品种免费拿给花农试种,等市场接受程度慢慢提高后,再开始收取一部分费用,以此来补贴育种研发支出。
在科研单位努力的同时,企业也在不断探索新品种推广的“最优解”。昆明杨月季园艺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杨玉勇介绍,对于自主培育的月季品种,从2008年起,杨月季公司开始与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中心合作,采用拍卖市场、种植户和育种人“三方联动”规模化推广新品种,共同签订品种使用费收取协议,杨月季公司提供受保护品种给种植户种植,将产业化示范与推广结合,把配套的栽培技术也一并推广给种植户,所产出的切花委托拍卖市场进行交易,保护三方利益。
“品种推广的责任不在于某家企业或某家科研单位,而是一整个产业体系的问题。”李绅崇说,“科研单位可以集中力量做前端研发的文章,而后半篇文章还需加强与推广中心、企业、花农等主体的联结,形成花卉新优品种推广合力,探索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推广体系。”
近些年,随着短视频平台和电商平台的兴起,消费者通过手机可以实现“所见即所得”。通过线上交流,一些新优品种的市场反响和需求能及时便捷地反馈到花卉育种家。花卉品种推广比过去方便很多,但要真正提升自主知识产权品种的市场占有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技术赋能,未来可期——
在技术和品种上“变道超车”
一朵菊花的花冠上竟然可以同时出现几种不同的颜色?在开远天华生物产业有限公司的鲜切菊花冷藏室内,记者见到了一扎扎新采收的高颜值多色菊花,正被整齐摆放在冷库内进行预冷处理。“这个品种叫‘彩云菊’,是虹华园艺总公司自主研发的菊花品种,目前已经是云南省内颇具影响力的明星品牌。”公司行政负责人杨锐介绍,“彩云菊”并不是通过染色得来的,而是采用特殊的生物技术,通过控制温度、水分、光照以及调节酸碱度等手段,让多种色彩均匀地呈现在花瓣上。
花卉产业的发展伴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花卉这种极富仪式感的消费品越来越频繁地走进人们的视野和生活。市场对花卉的需求逐渐从商务会议用花为主向多元化发展,也就要求花卉品种“出新”“出异”。
除了运用生物技术改变花色或外形,还可以通过种植技术调控花期。针对特殊节日的用花需求,做到集中供应、按需供应。以云南特有的花卉品种高山杜鹃为例,以往只能在每年4-5月才能看到,现在通过对其相关基因进行挖掘,成功研发了周年开花技术,使其在一年四季都可以开花,持久释放经济价值。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们的花卉育种其实是站在巨人肩上。但是想要在国际市场上立住脚,就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国外的模式,必须进行差异化竞争,在种植技术和育种方向上‘变道超车’。”李绅崇说。
目前,世界种业正迎来以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发展为标志的现代生物育种科技革命,伴随着高通量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发展,机器学习模型为育种家根据基因型预测表型提供可能,这也就意味着,人工智能技术或许可以实现花卉定向化育种。
虽然现在仍然在尝试攻克构建基因编辑体系等种种难题,但对于花卉育种的未来,李绅崇信心满满地说:“无论是育种研发还是生产管理,未来花卉产业的发展方向一定是数字化转型。如果技术成功,你想要什么花型、什么香味,都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独家定制’出来,这些都是可以展望的。”
撰文:郜晋亮 王澎 祁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