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2~2004年连续两年在河南农业大学科教示范园区大田生产条件下,以强筋型小麦品种豫麦34,中筋型小麦品种豫麦49,弱筋型小麦品种豫麦50和宁麦9号为材料,研究了种植密度对3种筋型冬小麦品种光合特性、品质及产量性状的影响。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种植密度对小麦群体调控效应明显,不同筋型品种群体总茎数均随密度增加呈上升趋势,密度过高导致成穗数降低,并使最大群体由起身期提前至返青期。LAI随密度增加而增加,灌浆后期密度过高使群体生长环境恶劣,导致LAI偏低:从拔节期开始中筋型品种豫麦49的LAI明显高于其它品种,最高值达到11.97,为其形成较高的产量奠定了基础。2.种植密度对不同筋型品种CAP、旗叶Ch1、Fv/Fo、Fv/Fm和qN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同筋型品种的CAP在小麦生育后期均呈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开花期,开花后密度最大的B_4处理CAP明显低于其它密度处理;中筋型品种豫麦49在高峰期和灌浆后期其CAP均处于最高值。旗叶Ch1均以中筋型品种豫麦49在灌浆期大部分时段都最高,尤其在灌浆后期显著高于其它品种;在本试验条件下,均以B_3处理Ch1水平最高。旗叶Fv/Fo和Fv/Fm值在整个灌浆期间变化趋势一致,均随灌浆进程的推进而下降,密度调控下其表现与CAP较为一致,即密度最高的B_4处理数值最低。

旗叶qN变化与CAP、Fv/Fo和Fv/Fm的趋势相反,表现为随灌浆进程的推进而上升趋势,密度最大的B_4处理始终处于各处理的最高值,表明该处理PS Ⅱ天线色素捕获的光能中不能用于光合作用,而以热的形式耗散掉的光能部分明显最高。3.蛋白组分中清蛋白、球蛋白和醇溶蛋白在品种间及密度间的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谷蛋白、总蛋白和谷/醇比值在不同筋型品种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密度对谷蛋白和总蛋白含量的影响差异达显著水平。蛋白质品质在不同筋型品种间表现为,总蛋白含量随品种筋力变弱明显下降,与谷蛋白和谷/醇比值变化相同。清蛋白和球蛋白均在B_1处理下含量较低,B_2处理下含量最高,而后随密度增加含量下降;醇溶蛋白随密度增加其含量降低;谷蛋白和总蛋白含量均为2个密度较大处理的含量高于密度较小的处理;谷/醇比值随密度增加而增加,鉴于谷/醇比值是反映面粉加工品质性状的重要指标,适当较高的谷/醇比值有利于提高面粉的面筋强度,因此对强筋型和中筋型小麦品种来说,适当密植有利于改善其品质。4.籽粒灌浆期间淀粉各组分含量均呈不断增加趋势,开花24d以前增长幅度明显,之后进入缓慢增长阶段。成熟期籽粒淀粉分析结果表明,直链淀粉和直/支比值在品种、密度间差异都不显著,支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在不同筋型品种间差异显著,表现为随筋力变弱而增加,但密度间差异不显著。

在本试验条件下,不同筋型小麦品种的支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在不同密度处理间差异相对较小,且直/支比值与直链淀粉含量高低关系尤其紧密。直/支比值的高低能较好地反应淀粉品质的优劣,在本试验中,强筋型品种豫麦34以B_3密度直/支比值最低,中筋型品种豫麦49以B_4密度数值最低,弱筋型品种豫麦50和宁麦9号分别以B_2和B_1密度下比值较高。淀粉品质主要评价指标间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筋型品种淀粉组分与淀粉糊化特性间大都表现为负相关;淀粉糊化参数间除稀懈值外大都表现为正相关。在本试验条件下,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