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目标就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既需要在实践中探索,也需要科学的指标体系引领。
新发展时期,潍坊作为农业发达地区,牢记总书记嘱托,按照山东省委“在制度机制创新上有突破、在科技创新上有突破、在产业高质量发展上有突破”的要求,创新提升“三个模式”,加快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三农”工作取得新成效,乡村振兴全面起势。
乡村振兴总的发展目标就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做好《潍坊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不仅可促进“三个模式”创新升级,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更重要的是可引领、引导、助推、支撑、保障农业农村发展——形成立足潍坊发展基础、发挥潍坊发展优势、符合潍坊发展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道路,创新实践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新的“潍坊模式”,传承历史经验,回答“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什么样子”的时代之问。
衡量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有了新的参考体系
建立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是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乡村振兴促进法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农业新旧动能转换,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
“作为山东省的农业大市,潍坊在农业产业体系、生产经营体系、乡村建设与治理等方面均具有较为坚实的基础,探索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和发展路径,潍坊有条件、有优势。”6月6日,在《潍坊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发布会上,副省长曾赞荣表示,这一指标体系设置定位高、标准高,既有国际视野,又有潍坊特色,为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探了路子、树了榜样。
“在这个时候,在完成了脱贫攻坚的任务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节点,又赶上建党一百周年这样一个时期,这样一个阶段,潍坊和凯德农业技术研究所共同举行发布会意义非常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原部长徐小青认为,《指标体系》为规划和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一个考核评价的参考标准,做规划的时候有一些约束性的指标,也可以有一些参考性的指标,这些都可以起到对于实际工作的指导。
把农业农村的发展置于国民经济发展阶段和背景之下,既要考虑“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更要前瞻“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预期;要考虑外部环境,也要考虑自身的内生动力,要把农业农村的现代化置于全球农业背景下考虑相关问题。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指出,潍坊发布的《指标体系》突出特点,突出高点,“潍坊的规划无论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农业现代化这个维度来看,我们一看就要看出这是潍坊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而不是滨州的,不是德州的,也不是山东其他市的规划,当然更不同于全国其他地方的规划。”张红宇认为。
《指标体系》如何突出高点?“规划站位比较高,凸显在潍坊未来发展过程中,既有历史传承,更有时代的特征。从历史传承来讲这几大模式传承是什么?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产品加工,设施农业,特色农业。从未来看,怎么在传承的基础上,真正践行总书记嘱托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在齐鲁样板打造过程中潍坊怎么先行一步?换句话讲,全国农业看山东,山东农业看潍坊,这就是我们应该致力于规划的前置条件。从这个角度来讲,农业要强,农村要美,农民要富,潍坊实践怎么样?要回答好这些个方面。”张红宇认为,从历史来看,潍坊有条件、有能力、有基础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排头兵、顶风船的角色,打造一个“十四五”现代农业农村规划。
根据测算,2020年潍坊市农业农村现代化综合得分为65.55分,属于转型跨越阶段。到2025年综合得分预估为81.28分,进入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阶段。
《指标体系》为潍坊找准目标差距,补齐发展短板,提供了支撑和遵循,潍坊对标《指标体系》,着力破解束缚城乡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的障碍,探索推动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路径,在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上走在前列。
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春生认为,这个《指标体系》的制定、建立、发布、试行,是一项创新性、开拓性的工作,对推进全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示范意义。“潍坊是有经验的、有实力的,也可以在全国先行一步,在这方面创造出经验,为全国面上的工作提供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李春生说。
在《指标体系》的引领下,山东乃至全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探索之路将继续延伸,衡量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有了新的参考体系,潍坊经验将作出新贡献。
建立立足潍坊地区基础特色优势的指标体系框架
潍坊“三农”的使命在于引领,指标体系的谋划与构建,代表了潍坊乃至全省全国农业农村理论和实践的最前沿。其中最核心的是牢牢把握农业产业这一优势,无论是指标权重、还是指标数量,都着力突出这一特色和优势,切实把农业产业优势转化为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城乡均衡发展的优势。
北京凯德现代农业科技研究院博士刘辉介绍,《指标体系》凸显了农业农村发展的阶段性,将潍坊市乡村振兴与潍坊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有机衔接,指标目标的阶段性和动态性特点鲜明。《指标体系》紧紧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点,凸显农业生产现代化是核心动力。
推进乡村振兴实现现代化目标,迫切需要建立监测评价制度,发挥监测评价晴雨表风向标作用。对潍坊市而言,《指标体系》的制定,首先明确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就是立足潍坊农业农村发展有哪些特色,应选择哪些指标;其次是制定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标准,通过数据测算,确定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各种指标的衡量标准;三是制定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科学的发展目标,就是制定了潍坊市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目标。
有了方向、标准与目标,《指标体系》如何促进潍坊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北京凯德现代农业科技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秘书长、院长李继凯认为:“首先是引领引导功能。指标选择与目标设定,既具有科学性、领先性、务实性,同时也具有超前性、预期性与引领性,这对潍坊市农业农村发展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其次是探索创新功能。乡村振兴既没有现成理论可借鉴,也没有现成模式可复制,正如潍坊‘三个模式’都来自农业一线实践探索一样,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也需要从实现路径方法,到目标设定,都具有实践上的创新探索。三是监测考核功能。《指标体系》设立不但为农业农村现代化设定了发展目标,也为阶段监测发展效率、发展效果与发展水平的监测评价提供了依据与参考,同时为市、县(区)、镇工作考核提供了衡量标准与考评依据。”
“《指标体系》在很大层面上有全面性的特点。从乡村振兴‘五个振兴’着手,包括农业、农村、农民,包括生产生活生态,体现了乡村振兴特别是潍坊在‘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发展目标预期要求。”张红宇认为,《指标体系》既传承了山东特别是潍坊在“十三五”乃至历史上更长时期源源不断发展的历史经验,又具有前瞻性,展望了2025、2035到2050在相关指标设计方面应该达到的预期要求。从指标设计来看,这些指标能否落到实处,有没有操作性,要解决什么问题,解决什么痛点,解决什么短板,报告讲得非常清楚,给人一目了然的感觉。
再领风气之先,创造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经验
“这个《指标体系》的制定、建立、发布、试行,是一项创新性、开拓性的工作。”李春生在发布会上指出。
李继凯则说,我们感觉任务艰巨。既不能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和道路模式,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复制借鉴,如何在理论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理论体系,如何构建立足潍坊地区基础特色优势的指标体系框架,如何处理好潍坊过去在全国闻名的‘三个模式’与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目标的设计,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课题组来深入研究思考和创新设计的。
农业农村现代化既不是农业现代化简单延伸,也不是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的简单相加,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生态现代化、文化现代化、乡村治理现代化、农村生活现代化五位一体的有机整体,这也是潍坊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本方向。
《指标体系》不仅是一项创新,也是一部集大成的体系框架。李继凯介绍,他们在研究过程当中,吸纳了很多专家学者的重点文章,比如张红宇在《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提出,我国不同区域自然禀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大,决定不能生搬硬套其他国家农业农村模式,而应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在农业生产现代化方面,曾业松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远景目标和战略部署》里提出,农业农村现代化是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发展过程,进入信息化现代农业是在工业化基础上实现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发展。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曾经是祖辈、父辈农村人梦寐以求的向往,在新的发展时期,农民向往的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以前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是在物资相对匮乏,收入相对贫困,条件相对简陋的情况下我们的向往。现阶段我提出来生产轻松体面,生活富足美满。具体来说,一是轻松,不再有面朝黄土背朝天、一个汗珠摔八瓣那种艰辛。第二是体面,农村人不再羡慕城里人,农民要变成一个体面的职业。富足,就是农业要能挣钱能致富;美满,即少有所教、中有所业、老有所养。我认为,这是未来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李继凯说。
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质量发展对我们农业农村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我们提供更多的高质量的农产品。另外,要形成双循环大格局,国内大循环的形成重点和潜力在农业和农村。李春生说,要做到实现国内大循环,依靠农民还有潜力还有空间,农业农村经济组织是我们整个社会发展的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载体。注重城乡融合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城乡融合发展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所以要创造条件,从基础设施到医疗体系,以及文化教育、服务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方面抓住重点,先易后难,从县域入手,统筹规划布局,区域乡村功能衔接互补,推动资源要素人地钱等更多流向农业农村,最后做到城乡融合发展,均衡发展。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吴永常说,潍坊敢为人先,建立以新型城乡关系下的“五化一融”为基本框架的《指标体系》,这是一个创新性的探索,为同类地区提供了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