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平旅游就是要做大、做强、做精乡村旅游!新平旅游打‘两张牌’:风情花腰傣、神秘哀牢山;‘四大节庆’:花街节、沐浴节、服饰节、樱花节。这些旅游产品依托乡村耕耘收获,旅游带动一产的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说起乡村旅游,新平县旅发局副局长何永进开门见山。

近年来,乡村旅游已悄然发展成为新平县旅游产业中的一支生力军,围绕农业开发的各种旅游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壮大起来,庄园经济和农业农事农趣活动成为乡村旅游热捧的对象,带动了大批农民致富奔小康,做强、做大、做精乡村旅游已成为必然之势。“十二五”期间,新平县旅游产业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770万人次,年均递增26.94%;实现旅游总收入38.35亿元,年均递增31.51%。全县呈现出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游客人数持续增加、旅游经济持续增长,全面带动第三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局面。2015年接待国内游客24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1亿元,旅游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2%。在“旅游活县”战略实施中,新平乡村旅游发展迅猛。2014年,全县省级特色旅游村达到4家,建成了以漩涡、大槟榔园、大沐浴、南薅等为代表的一批特色旅游村,全县乡村旅游总收入达到7.5亿元。

耀南:探寻乡村旅游的“哀牢山模式”

趁客人少时,戛洒镇耀南村委会“乡里人家”的老板李家云、李兴明父子正忙着腌制腊肉。李家云从2004年开始经营农家乐,如今已发展成为集餐饮、住宿、旅游特色产品加工为一体的三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并打算改扩建。“我们村是贫困村,以前家里种了七八亩地,只能种包谷养猪,没有其他经济收入。随着政府开发哀牢山,修公路、建景区,带动我们一起做农家乐,才发现原来家乡的山水也能给我们带来收入。我们的生意一年比一年好!”说起发展旅游,66岁的李家云不住地夸赞。

守着哀牢山的资源,耀南村冬瓜林小组党支部书记杨超雁一直梦想着以旅游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实现脱贫致富。1998年起,杨超雁取得了部分景点的开发经营权。1999年至2003年,他先后借款投资50多万元在哀牢山中开发了陇西世族庄园、茶马古道、石门峡、金山丫口等景点,并先后与昆明的十多家旅行社联系,引进游客,由自己的小旅馆“香山别墅”负责接待吃住,旅游开发有了收益,还清了贷款,走出了一条民间投资旅游的路子。

“当年,县上出台《新平县旅游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和旅游产业发展扶持奖励办法》,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重点扶持项目,整合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旧村改造等项目资金,为全县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项目及政策、资金支撑。同时,对按照市乡村旅游评定标准评定的星级乡村旅游经营户给予1-5万元不等的奖励,对新建乡村旅游经营户给予1万元的基础设施建设补助。这些利好政策,极大地激发了我们做好乡村旅游的信心。”杨超雁说。为了使哀牢山旅游做大做强,2007年,杨超雁把相关景点交由政府开发经营,自己则依托戛洒大景区的带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他不断调整产品结构,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积极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变化。目前,他的经营项目除住宿和餐饮外,已扩大到土特产品、旅游商品的加工销售。2014年,杨超雁从事乡村旅游经营实现总收入500多万元。

在杨超雁的帮助和带动下,全村2895人、781户群众,有三分之一的人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乡村旅游,全村共有特色乡村旅游接待单位、农家乐31户,从事农家乐或土特产品加工销售的农户达200多户,从事种植、养殖特色乡村旅游的农户达360户。从事乡村旅游的当地群众生活面貌有了很大变化,大多数农户购买了摩托车,有的购买了小汽车,建盖了新房。

“耀南村委会是省级贫困村,2014年,全村经济收入64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22元,远低于全镇的平均水平7150元,贫困群体比率达70%。现在,从事乡村旅游的农户多位于恩水公路一线,做乡村旅游富起来的人还只是少数。我们是戛洒的哀牢山生态乡村旅游村、核桃产业村、高海拔民族杂居分散的行政村。如何充分利用旅游、林果等优势资源,以旅游产业为切入点,加快哀牢山生态旅游综合开发,带动更多农户加入到乡村旅游中,规范发展,让当地农民真正享受到乡村旅游带来的实惠,增收致富,这是我们一直努力和实干的方向。”耀南村支书郭平说。

作为新平县旅游行业协会戛洒乡村旅游分会会长的杨超雁,对乡村旅游有自己的思考:“现在新平的旅游环境越来越好,我坚信依托哀牢山做乡村旅游的路子,但要带动更多的人脱贫致富,还需要大环境的带动,形成乡村旅游的产业链。”

戛洒:农家小院办起中国冬季养生避寒度假旅游

今年冬天,一场冬季避寒游,再次掀起戛洒乡村旅游热潮。

12月4日,在戛洒镇南蚌社区漩涡小组,34户村民举手表决,成立戛洒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并选出会长和理事,34户农民成为首批加入新平县中国冬季养生避寒度假旅游项目并签约的农户。大槟榔园小组长刀华明告诉记者,小组有68户人家,17户加入合作社,目前还有人在观望,小组的经济收入主要靠土地流转的租金和外出打工。这些年来,镇上大力发展旅游,村民的思想也在转变。

漩涡小组的李美英家正在紧张地装修三楼的住房,她告诉记者,家里的房间闲着也是闲着,加入合作社后,她把四间空房交给公司去装修,装修费不用她出。平时全家人的收入主要靠种菜和两个儿子外出打工,一年收入不多。参加合作社,不用投资一分钱,坐在家里就能赚钱。

“近年来,旅游带给戛洒的不只是经济收入,更有群众观念意识和文明素质的提升。这次冬季避寒旅游项目的推出,弥补了戛洒冬季旅游清淡的空白。随着游客住进农户家中,给农民带来了看得见的实惠,带动他们靠旅游增收。”戛洒镇党委副书记李朝斌说。

12月19日,新平县中国冬季养生避寒度假旅游项目启动仪式在戛洒花街水岸举行,来自重庆、湖南、湖北、昆明的数百名游客与当地群众见证了这个温暖的时刻。这是新平乡村旅游充分利用戛洒的自然资源,打出的一张漂亮的“反季节牌”。

在2015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旅游投资洽谈会上,新平县政府与重庆美丽乡村营销策划有限公司签署了新平县冬季养生避寒度假旅游项目,合作开发戛洒镇的漩涡、小槟榔园、大槟榔园、曼李、曼湾、曼秀及速都7个自然村寨,利用戛洒冬季温暖的气候条件,及其现有的花腰傣民俗风情、傣乡田园风光、村民较好的居住房屋以及基础配套设施,主推美丽乡村养生避寒度假,兼带观光、休闲和农事体验,使城市游客真正实现“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观自然景、赏民俗情、享田园乐”的夙愿,并将其打造成为新平县在全国旅游市场上的全新旅游品牌,开创“美丽乡村+旅游扶贫”模式,促进新平旅游产业发展和旅游经济大幅增加,通过乡村旅游的开发带动新平乡村经济整体发展。

“目前国内避寒度假旅游仅有海南,但新平戛洒的资源是国内独一无二的:温暖的气候、淳朴的民风、独特的民族风情。随着这个旅游产品的推出,戛洒将成为中国首个冬季养生避寒度假花腰傣风情小镇。”重庆美丽乡村营销策划有限公司总经理罗海华说。

戛洒镇镇长王鹏说:“我们将充分利用戛洒作为全国建制镇示范试点镇项目的资金,给予每个村寨4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做到一个小组一个体验接待点、一个特色品牌,各有特点。”据介绍,戛洒重点对7个项目村寨整体环境进行花腰傣原生态民俗文化深入包装,将花腰傣民俗文化、茶马古驿道文化融入戛洒美丽乡村大环境中,使上述7个自然村乃至整个戛洒镇形成“花腰傣原生态民俗养生度假区”,成为国内外游客体验花腰傣原生态民俗文化的养生避寒度假旅游知名景区。同时,进一步开发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不断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改善旅游环境,满足游客多方面的需求,为广大游客燃起冬季养生避寒度假旅游的“一把火”。

新平县副县长杨雪波告诉记者:“戛洒镇美丽乡村养生避寒度假旅游项目的开发,坚持以农为本、以镇为魂、以村为核,多元化推动、特色化建设、组织化发展、规范化管理,旅游与扶贫全面融合,不断创新新平乡村旅游产品,积极鼓励和带领农民创业就业,全面提升新平乡村旅游的发展质量和服务水平,使乡村旅游成为促进新平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支重要力量。新平将利用两年时间打造和市场宣传营销,使新平县‘中国首个冬季养生避寒度假花腰傣风情小镇’品牌在全国旅游市场初步形成。”

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德梅表示,冬季养生避寒度假旅游项目的开发意义深远:一是随着市场对项目的反响热烈程度,将逐步向有条件的村落、农庄延伸,带动整条红河谷的热区资源开发;二是随着游客文化需求的提升,新平独特的民族风情、传统村落保护、传统手工艺体验开发都将成为旅游产品;三是在本次项目的市场主体——重庆美丽乡村营销策划有限公司推动下,我们希望实现三赢:群众增收、游客满意、公司赢利,最终推动新平农村建设发展。

革棚:体验式旅游造福当地农民

在桂山街道凤凰社区革棚村,乡村旅游的风格则是米香鱼肥的农事体验式旅游。

今年的秋收对当地村民马志来说意味深远,虽然稻谷产量没有达到预期,但产出的有机米却卖到了每公斤16元,他通过网络,把有机米卖到了县外的市场,产品供不应求。田里的谷茬鱼增产增效,卖到每公斤50元。“十一”黄金周期间,随着新平县打造革棚稻田养鱼乡村体验游的展开,一个个旅游团队奔着“体验农民生活、享受捉鱼乐趣、品尝农村美食”的主题纷至沓来,新平革棚实现了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看着游客挽起裤脚,老老少少、成群结队地在稻田里捉谷茬鱼,体验农民生活、享受捉鱼乐趣,马志明白自己的这步棋走对了。

革棚村当地有连片的稻田上千亩,数百年来,当地农户都有稻田养鱼的传统,俗称“谷茬鱼”。在5、6月稻秧返青时投放鱼苗,三个多月后稻谷成熟,鲜肥的鲤鱼就上市了。革棚谷茬鱼以其色泽亮黄、肉质细嫩、生态环保、季节性强的特点,每年稻谷收获季节,都吸引了众多城里人前来体验捉鱼的乐趣,品尝乡村美食。

2014年,马志和村里的12户农民成立了新平革棚谷茬鱼产销专业合作社,在52亩稻田里连片养鱼,并在田边树起了高高的广告牌。“以前都是各家各户在自家田里养点鱼,自产自销。我一直想扩大养殖规模,把‘革棚谷茬鱼’和‘革棚谷花米’的牌子打出去。”马志说。

新平革棚谷茬鱼产销专业合作社得到了市、县农业局的大力支持,今年革棚村500亩稻田被市农业局划定为玉溪市稻田高产生态养殖示范区,并给予资金和技术支持。新平县农业局水产养殖技术人员告诉记者,示范区内的稻田亩产稻谷550至600公斤,亩产鲤鱼不低于80公斤。“我们测试了一亩田,亩产92公斤鲤鱼,目前市场价在每公斤50元。初步算了一笔账,加上田间养鸭和鸭蛋,每亩收入将突破1万元。”革棚村民小组长王顺安说。今年,桂山街道革棚村乡村捉鱼体验游累计接待游客1000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多万元。

“今年,新平尝试将革棚小组稻田养鱼基地打造成为乡村体验游试点,丰富旅游产品。明年,这样的方式将向县域啊波左和戛洒曼里等村庄拓展,同时带动谷茬鱼、生态蔬菜等农特产品的销售。在宣传中突出生态和区位优势,吸引外地游客和城区游客前来旅游。同时,加强部门联动协作,按照‘星级农家乐’的标准,完善配套设施,将稻田养鱼从农业向观光、休闲、体验转变,把乡村农事体验作为富民的新兴产业,努力将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结合起来。”周德梅说。

新平乡村旅游的发展,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了就地就业。2014年,新平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超过4000人,带动相关产业就业超过2万人。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其产业链不断延伸,特别是当地农产品、民族文化旅游商品加工销售不断发展,打造出了特色美食、刺绣、土陶、生物养生酒、茶产品、银饰产品、竹系列产品、荞系列产品等具有新平旅游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

周德梅说:“今后,新平的乡村旅游将因地制宜,走‘自然生态+田园风光+民族风情’的路子,乡村旅游既是农民增收的渠道,也是提升人居环境的撬动杠杆,让我们的群众守着青山绿水,守着传统文化也能增收致富。”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