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东5500名务工者返乡创业
5月17日,一场电商培训课在巴东县就业局举行,其中5名学员是返乡创业者。
据统计,巴东约有13万人在外务工。去年以来,全县共有5500名外出务工者返乡创业,带动3万余人增收。
恩施州政协副主席、巴东县委书记单艳平介绍,全县去年整县脱贫摘帽后,积极倡导能人返乡创业,加快从“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变。今年一季度,全县新增市场主体1144户,同比增长256.39%,其中绝大部分是返乡群体创办的个体工商户和农业专业合作社。他们带回资金、技术和市场,打通产业链,夯实了乡村产业振兴的基础。
“40、50”组团返乡创业
5月15日中午,信陵镇土店子村55岁的村民张义先吃完饭,赶紧到三楼去忙活。
房屋原本只有两层,今年春节后,他决定加盖一层。“一楼搞农家乐,二楼做民宿,三楼自住。”土店子村曾是深度贫困村,迫于生计,他和几十位村民到外省打工。近几年,村里的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大幅改善,特别是游客越来越多,他决定回家搞旅游。
和他一起回来的还有10多位村民,他们也正在改造房子。
信陵镇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2013年以来,土店子村在巴东县将军山农牧开发有限公司的带动下,发展种植养殖基地,种了1000亩水果,每年吸引数万名游客。村里在建、已建农家乐和民宿接近30家。
“回来既可以赚钱,还方便照顾老人孩子。”46岁的宋晓琳在宜昌打工多年,2020年回到信陵镇开了一家土菜馆,聘请3名员工。受益于巴东旅游业的快速复苏,一年就收回成本。她说,今年“五一”假期,10多位一起在宜昌上班的老乡前来考察,均表达了回来创业的想法。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访巴东县多个乡镇发现,组团回家是本轮返乡创业的新特点,少则三五人,多则数十人,年龄大多在45岁—55岁之间。
巴东县就业局局长邓奎分析,精准扶贫带来的巨大变化,为返乡创业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些人外出务工有了一些积蓄,且年龄逐步偏大,群体性回归是必然趋势。
闲置10年的土地种上柑橘
5月16日10时,在沿渡河镇石喊山村,村民谭志龙和两名技术员正在橘园检查橘苗生长情况。橘园建在一座座露出大片土坯的山上,有700亩。
“还有1000亩,计划下半年种苗。”谭志龙介绍,1700亩地涉及到3个村,因外出务工无人耕种已抛荒10年。
去年4月,在成都打工的谭志龙等50余人返乡,发起成立一家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投资300多万元种下4万株橘苗,并请来省州农科院的专家,到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
柑橘有5年生长期,合作社已开始谋划销路:借助本村能人在成都的资源,建立销售网络;在广东、浙江等省,建立专卖店。
“有资金,有技术,有渠道,一定能把家门口的柑橘产业做大。”谭志龙表示,5年后,预计每户农民年收入达到2万元。
同样,沿渡河镇红砂村村民王高勇返乡后,和34位村民(14位返乡创业)成立专业合作社,种了1400亩茶树。今年已卖了5万斤鲜叶,总收入超过120万元,带动274户农民增收。
“还要延长产业链。”王高勇得知广西南宁一位实力雄厚的企业家是本村人后,多次奔赴南宁,邀请对方来投资建茶叶加工厂,目前双方已达成合作意向。
据统计,返乡创业者大部分种植茶叶、柑橘、药材,养殖生猪、羊、鸡等,新成立的合作社已超过50个。
跟班服务解决创业者困难
返乡创业,并非一路坦途。
在野三关镇青龙桥工业园,巴东群瑞电子有限公司的100多名工人正在加紧生产。公司负责人张磊感慨,如果没有政府的贴心服务,不可能这么快满负荷生产。
去年5月,他从广东回乡创业,因找不到合适的厂房,只能租一间民房。因房屋承重不够、消防不达标等问题,不敢轻易扩产。得知情况后,野三关镇党委政府迅速组织专班,派专人24小时服务,仅用1个多月就解决了企业入园的道路、厂房、污水管网、招工等一系列难题,使其顺利扩产。
“一名镇领导领衔,组建一个小分队,一对一全过程服务,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巴东县优化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支持返乡创业者,该县制定了保姆式的服务标准。
去年从东莞回官渡口镇水獭坪村养羊的向云,养了100多只羊,资金一度紧缺。镇领导得知后,迅速为其讲解创业担保贷款、创业贴息等政策,并积极与银行沟通协调。很快,向云拿到了10万元贷款。
据悉,从去年至今,全县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400万元,其中超过一半提供给了返乡创业者。
巴东县融媒体中心出品
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丨雷闯 翟兴波
通讯员丨覃业建
编辑丨周开月
编审丨严玉玲
签审丨李芬
往期回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