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产增收与秸秆利用并举

——湘潭县正凯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白薯产业带来多方共赢

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黄武平

一场迟来的秋雨,有效缓解了旱情。同时,也给正在紧锣密鼓的晚稻收割、白薯采挖以及秸秆回收等农事活动按下了暂停键。10月9日,湘潭县茶恩寺镇金坪村正凯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罗正凯冒雨买回红砖,带领妻子、儿子,给已经完工的钢架稻草收储大棚加砌1米高的防火防潮墙。他今年计划收储稻草400吨左右,为明年的白薯生产做准备。

种植白薯 脱贫致富

罗正凯今年55岁。1994年,在一次意外事故中,他的左脚脚跟遭机械切割导致四级肢残,从此干不了重体力活,一家老小的生活重担全压在妻子黄书艳身上,靠种责任田、养鸡艰难度日。年复一年,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努力寻找改变这种困窘局面的办法。

2013年初,罗正凯夫妇经过反复思考和市场考察后,首期流转到村内80亩耕地,注册成立了湘潭县正凯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主要种植久负盛名的当地品种白薯。

与过去自给自足式的小面积种植白薯不同,规模化种植不仅需要系统的专业知识,还要不断了解市场信息。为此,夫妻俩多渠道努力学习高效栽培技术,“男主内、女主外”分工合作,生产、销售同步进行。他们不仅通过培训取得了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还与省、市农科院(所)部分专业人士建立了师徒关系,时常虚心请教。

随着种植技术的成熟,以及产品市场影响力的提升,罗正凯自己的生产基地逐年扩大到了430余亩,生产效益节节攀升,并辐射带动合作社128户社员及周边部分农户种植白薯1100多亩,基地也成了省农科院白薯新品种科研基地。

目前,合作社每年产销白薯1200吨左右,加上其他种养殖产业收入,年利润约30万元。其中,新品种紫色白薯皮薄、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深受消费者喜欢,已注册“茶恩脚”商标。

扶贫济困 回报乡亲

在自身产业发展的过程中,罗正凯夫妇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积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周边村民通过就业、发展产业增收。

合作社128户社员中,残疾人家庭、脱贫户占67户,有25户残疾人家庭从事蔬菜生产,罗正凯免费供应种苗、肥料,并提供技术服务,包回收产品,年收入最高的农户超过4万元。附近有10多名缺乏自主生产能力的残疾人,经常被罗正凯优先安排务工,年收入在数千元至2万余元不等。

其中,村民黄文会智力偏弱,但体格强壮,其妻子有智力残疾。自罗正凯从事白薯专业化生产以来,黄文会就是优先安排的务工对象,日薪从100元递增到150元,每年可以工作180天左右,他在10余名相对固定的民工中收入最高。

稻草覆土 变废为宝

这些年来,罗正凯克服肢体残疾带来的诸多困难,一心扑在田间地头,通过实施白薯品种选优改良、大棚育苗、地膜覆盖、机械钻孔、秸秆基质、传统窖藏等技术,生产效益蒸蒸日上,社会效益也日益凸显。

罗正凯告诉我们,移栽白薯苗时,每个钻孔中要塞一小扎稻草,固定孔径,以便日后块根生长发育;菜畦表面还要覆盖一层稻草,起着保湿保肥功效。经测算,他和128户社员每年累计种植600余亩白薯,需要消耗稻草600吨左右。按每亩稻田能提供400公斤干稻草计算,合作社每年需要消化3000亩稻田的草。

合作社与周边多家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建立了稻草购销关系,加上人工、运输开支,如今每吨稻草需要花费500余元。尽管增加了生产成本,但罗正凯夫妇觉得这笔钱不能省。因为,年复一年,这些腐烂的稻草对提高耕地肥力、疏松土壤具有重要作用,还能提高白薯品质、增加产量。同时,综合利用稻草,也能减少秸秆禁烧,保护环境。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