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劳动模范、口子李村党支部书记王文水:
只要毅力大 农民也能干出大产业
我叫王文水,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我就研究试种西洋参,经过40年的努力,8棵小参苗成长为文登的大产业。去年,我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在人民大会堂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倍感荣光,也深感责任重大。
8粒种子在文登落地生根
1979年我退伍返乡,决心要在村里干出一番事业。我找到了当时从事中药材培育工作的王继振,后来成了我的老岳父,想跟着他从事中药材种植。
1981年4月20日,省药材公司送来了11粒西洋参种子。我们如获至宝,当天就种到了双顶山上。
种子下地后,我们就在旁边搭起草棚,吃住全搬到了山上,不间断记录相关数据,饿了啃口凉馒头,渴了就到山沟里喝口凉水。5月20日,我们惊喜地发现,地里长出了8棵小参苗!我们马上向省药材公司汇报,药材公司也信心大增,当年11月,又送来10磅种子,让我们扩大试种面积。
随着试种面积的扩大,需要更多的“林下田”。双顶山山高坡陡,土石混杂,树木盘根错节,没有成片的地块,我们硬是在高高的山林里开出了5亩多的高品质参田。凭借我们顽强的意志、百折不挠的坚持,口子李村成为全省9个西洋参试种点中唯一一个成功的。
中国农民也能有大作为
1986年,在我的带动下一起种参的6户村民,虽然每户种植不足三分地,但都卖出了5000多元的好价钱。
西洋参的林下试种成功,让大家都非常振奋,村里想种西洋参的人越来越多,而林下种植面积受限,必须向农田发展。于是,我就开始在农田试验。
按照“林下田”种植经验,在农田里播下了西洋参种子,但是第二年参苗出土后不久,叶子全部脱落,失败了。听说有个大学教授在研究农田种植西洋参,我马上买了船票前去取经,可教授告诉我:“中国农田里种不了西洋参!”
我就不信美国能行,中国就不行!
回来后我就认真查找问题,发现农田和“林下田”最大的区别是土壤,我就从多种地块取回不同的土样,经试验终于找到了最适合西洋参生长的含磷风化土。
就这样,通过4年多的不间断观测和反复试验,我们掌握了西洋参从“林下田”育种到农田移栽的整套技术。1987年10月,文登的农田西洋参栽培技术通过了山东省医药局组织的专家鉴定,结论为:“西洋参可以在文登农田大面积推广种植。”
普通农民也能搞研发
掌握了西洋参种植技术,我想着,要带动群众通过种植西洋参发家致富,我到田间地头手把手教他们如何种植,甚至直接帮他们把参池子整好、把农药配好。
西洋参规模化种植后,我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开始不断攻克一个又一个新的难关。
首先是参种催熟关。为解决这一难题,我拿出自家的西洋参种子进行了大量试验,在损失了价值十多万元的种子后,最终找出了用赤霉素催化的方法,实现了当年采、当年处理,当年种。
1994年,我到外地考察发现,市场中的西洋参不但有鲜参,还有干参等。而且价格也翻了好几倍。我决定开始做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
我先尝试用小型烘干箱进行试验,逐渐摸索出了经验,随后扩大规模建起了烘干房。我在40多度高温的烘干房里常常一待就是一个晚上,记录着温度湿度变化,终于成功掌握了西洋参烘干技术。
另外,我还攻克了西洋参筛盘关、参苗遮荫关、鲜参冲洗关等;指导研制了西洋参脱须机、起垄机、收参机等机械。
围绕西洋参还有更多的事要做、更长的路要走。我将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不断续写新的“劳动故事”,帮助更多的人脱贫致富,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