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当代贵州全媒体见习记者 胡玉山

近年来,位于安顺市西秀区的大坝村以金刺梨种植加工为主导产业,通过发展肉牛养殖、黄金菊种植、蚂蚱养殖等附加产业,以短养长,建立产业发展长效联动机制,从曾经的省级二类贫困村完美蜕变为远近闻名的“别墅村”。

金刺梨铺就致富路

记者来到大坝村时,正巧遇到大坝村村支书陈大兴正在接待从深圳慕名而来的客户。“我们是通过公司股东了解到大坝村的金刺梨果酒的,听说刺梨酒营养价值高,对肠胃健康不错,便过来考察,考察的结果让我们很满意,准备回去和股东商量好就把合同给签了。”来自深圳中农控股有限公司的代理商杨君能向记者说道。

“大坝大坝,烂房烂屋烂坝坝”,这是以前别人眼中的大坝村,大坝村由于地处偏僻、土地贫瘠、水资源匮乏,2008年人均年收入仅1928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不到1万元。2014年全村有55户190人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高达12.58%。为了摘掉贫困这顶帽子,陈大兴带领村民种植过中草药、烤烟、竹荪,甚至外出打工,但都没能成功。

盛开的金刺梨花.png

遍地盛开的金刺梨花

2008年,陈大兴看到金刺梨市场发展前景好,便用自家的20多亩地开始试种金刺梨。“刚开始种植金刺梨的时候,村民们都不理解,都说我是 ‘别人家种花,你种刺’。”2011年,陈大兴种植的金刺梨结果,当时的金刺梨市场十分紧俏,一斤能达到二三十元。“当年我的金刺梨如果全部卖出去的话,能够卖到一百多万元呢。”但是陈大兴并没有把金刺梨卖出去,而是邀请领导专家,召开了一场无籽刺梨观摩品尝会,这场观摩会让大家看到了金刺梨产业的价值,掀起了全市种植金刺梨的热潮。目前,安顺市种植金刺梨面积已经达到了20多万亩,大坝村种植面积也达到4000多亩。

村民看到金刺梨的产值效益,便纷纷加入到种植金刺梨的热潮中来。为了更好地发展金刺梨种植,大坝村于2012年成立了“延年果合作社”,将土地集中在一起种植金刺梨,在2014年初见成效,村民获得一定的收益。

好景不长,2014年过后,金刺梨市场售价从30多元暴跌到3元一斤,针对规模化种植后出现的滞销问题,大坝村支两委带头深入开展市场调研,瞄准金刺梨精深加工市场空白,结合大坝村酿酒技术优势,成立大坝延年果酒厂,引入设备发展金刺梨深加工。同时,积极与科研院校联系,取得贵州农科院技术指导和支持,实现“产、学、研”一体化。酒厂全部建成投产后,可提供稳定工作岗位150个,年产各类金刺梨果酒可达5000吨以上,实现年产值5亿元以上。目前,大坝酒厂已试酿出12度的金刺梨干红果酒和42度的金刺梨白兰地,累计收购金刺梨鲜果4500吨,发放收购款项2700万元,除本村群众受益外,还覆盖了周边乡镇近万余金刺梨种植户。

大坝村延年果酒厂.JPG

大坝村延年果酒厂

先进齐全的酿酒设备.JPG

先进齐全的酿酒设备

农旅结合面貌新

“以前,我家住的都是老式的瓦房,通过村里面的统一规划和帮助,我们一家老小也能住进别墅了,现在用自家房子开了农家乐,在家里就能挣到钱,日子越过越滋润了。”村民王江平2017年5月起开了农家乐,生意好时一天能有10余桌的客人,一年的毛收入能够达到20万元,荷包日益饱满,干劲也越来越足。

大坝村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的原则,由黄果树设计院设计,高标准、高起点制定村庄住房建设规划,整合项目资金200万元,村民贷款2000余万元,实施“家家别墅”计划。同时按照“拆旧建新”的原则,大力推动旧房拆除,村民申请建房时必须拆除旧房,拆除的旧房由村支两委统一按每平方相抵扣进行补偿,拆除后的空地由村支两委统一规划使用,农户在建房规划区没有建房用地的由村支两委统一以每亩3万元的折价进行调整。目前,大坝村已经建成风格独特的农家别墅130余栋,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大山里的华西村”。

规划整齐的别墅群.JPG

规划整齐的别墅群

同时,大坝村依托毗邻九龙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村内果园、田园的自然生态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推动农旅融合。利用村内的千亩金刺梨果园,在金刺梨花开时节举办金刺梨赏花节;利用丰富的果树资源,在李子、桑葚等果实成熟时举办果园采摘节;利用闲置的房舍,发展乡村民宿,开设“农家乐”和农家旅馆,目前全村已有11家农家乐、10家农家旅馆、4家小型超市。引进青岛榕昕集团,投资1.5亿元,建成3000亩的生态牧场,牧场集奶牛养殖、奶制品加工、亲子娱乐等为一体,目前已经养殖奶牛300头,日产鲜奶1000公斤。同时,借助省国土厅整装勘探项目在大坝打出地热温泉水的机遇,正与安顺城投集团着手开发大坝温泉度假旅游村。目前,大坝村每年旅游接待人次已突破一万人次,形成了集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生态休闲旅游产业链。

精准扶贫因人而宜

“因为我自身有残疾,做不了太多事情,但这些年通过加入村里的合作社,把自家的土地入股,村里还安排我管理金刺梨,一年能够有2万的收入,而且全家还住上了村里规划的别墅,生活越来越好了。”大坝村村民许忠义高兴地说道。

对于合作社发展产业产生的效益,大坝村建立了“235”和“136”利益分配机制。针对非贫困户村民,采用“235”分红机制,每年从合作社经营收益中明确20%作为村集体发展基金,30%作为管理费用和劳务开支,50%按照土地入股情况分配给非贫困户;针对贫困户,采用“136”分红机制,从每年合作社经营收益中明确10%作为村集体发展基金,30%作为管理费用和劳务开支,60%按照土地入股情况分配给贫困户。据统计,合作社已经累计分红1000多万元,其中55户贫困户户均年分红达7000元,实现了快速稳定脱贫。

经过几年的发展,大坝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共同富裕的发展特征逐步显现,先后荣获中央文明委“全国文明村”、中宣部“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贵州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示范村等荣誉称号。2016年,大坝村党支部被中共中央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村支书陈大兴先后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贵州省“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按照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要求,在新时代的起跑线上再出发、再探索、再实践,以实际行动服务‘三农’发展,加快实现乡村振兴。”谈到大坝村的未来,陈大兴话语铿锵,信心十足。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