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过世了,子孙就要安排后事。
按照传统,举办热热闹闹的葬礼,体现子孙的孝道,家庭也显得更加体面。
也有人在悲痛之中,乱了方寸,把亲戚朋友都喊过来,希望得到大家的帮助和安慰,把规矩破坏了,也浑然不觉。
可是,哲学家庄子却说:“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不要改变自己的心境,既然事情无法挽回了,就安于天命,这是最好的修养和德行。
诚然,人在悲痛中,仍旧要保持做人的理智,最好不要安排以下几种人参加葬礼。
01
襁褓中的婴儿,避免被热闹的场面惊吓。
明代作家冯梦龙在《喻世明言》里,写了一个叫倪太守的老人,在失去老伴后,娶了年轻的梅氏为妻,生了二孩倪善述。
看着家里多了一个孩子,倪太守的大儿子倪善继就不乐意了。毕竟,孩子以后是要分家财的。
倪太守知道大儿子很自私,还很毒辣,因此在苟延残喘的时候,对梅氏说:“一切都听倪善继的,也不要争什么家财。”
梅氏很不解,在倪太守过世后,坚持带着襁褓中的孩子,到灵堂守孝,认为这样做,能够争到更多的家财。
可悲的是,孩子在灵堂里,啼哭不停。
孩子的啼哭,也没有唤醒倪善继的怜悯之心,还是把梅氏和孩子从大家庭里赶出去了。
文章中写道:“那小孩子见亲娘如此,也哀哀哭个不停。”
可见一般,襁褓中的孩子,除了啼哭,并不能感受到孝道、生死、家人的纷争等。倒是热闹的场景、各种不同的声音,会吓坏自己。
现在,大部分的地方,举行葬礼,会邀请戏班子,还会放鞭炮,也有很多大人在痛哭。要是老人的亲戚朋友来了,也会挤出几滴眼泪,或者大声诉说老人生前的故事。
农村有句俗语:“不怕鬼吓人,就怕人吓人。”
从安全的角度,我们还是把孩子放在安静祥和一点的地方,不要过于循规蹈矩,要一个襁褓中的孩子,能做出什么榜样来。
02
非常迷信的人,总是“掐指一算”,给人带来不安的因素。
老人过世,是自然规律,但是很多人却看到老人过世之前的一些“奇怪事”,导致内心很不安宁。
一些装神弄鬼的人,就借用人们的“猎奇”心理,来到有老人过世的家庭里,说这样,说那样,有鼻子有眼。
在我们村里,有神婆、巫师等,给人算命,也以此为生。
如果巫师到家,你不给他一些钱,就打发不走,他还会说一些危言耸听的话,导致大家人心惶惶。
聪明的人,看到巫师、神婆会绕道走,也不会让他们进门。
看过一个故事:三个举人去参加科考,半仙对他们竖起一根手指,不说话。
科考之后,大家都对半仙佩服得五体投地。
中了进士的人,心想:“只有一人中举,三分之一。半仙厉害。”
没有中进士的人,心想:“一个人不中,半仙算中了。”
其实,一根手指,可以解读成很多意思——三个人都中进士,叫“一起考中”;三个人都不中,叫“一起不中”;一个中进士,叫“一个高中”;两个中进士,叫“只有一个不中”。
非常迷信的人,一般是抓住人的奇怪心理,要预测未来的期盼,对怪相的理解不透等因素,从中谋利。
作家李敖说过:“科学怪人固然可怕,玄学怪人更是可怕。牟宗三之流,典型的玄学怪人也。”
奇怪的事情,太玄乎了,不知道就是最好的安排。
家中老人过世,让非常迷信的人走远点,我们相信科学,尊重自然,人心安宁了,家庭就安全了。
03
老人的父母,需要远离“丧子”的悲痛。
我的外婆,活了九十多岁。
在外婆过世之前,我的二舅舅、三舅舅、大舅舅先后过世。
三舅舅得了癌症,外婆隔三差五来探望,每一次探望,都会泪流满面。
三舅舅过世的时候,大家都告诉外婆:“去外地住院了。”
谁都不希望,一把年纪的父母,一次次“白发人送黑发人”。虽然都是老人,但是失去儿子的痛苦,是无法磨灭的。
作家杨绛在九十多岁时,丈夫,女儿都弄丢了。
她在文章中说:“我们仨,从此失散了;我不能走,我得留下来帮他们打理现场。”
隔着时空,都能感受,那是切肤之痛。
通常,老人过世之后,如果其父母还健在,就尽量隐瞒。此刻,父母应该有八九十岁,甚至是百岁了。
此外,老人的其他长辈,若是年岁已高,走动不方便,也不要去惊动了。大家互相体谅,比较稳妥。
即便是很多天之后,长辈还是会知道,但是时过境迁,痛苦已经慢慢淡化了。
04
不要以为,老人过世之后,这个人不能来,那个人要多来,是迷信的做法。其实是一种人情世故,是对感情的理解,对安全的考虑。
善待老人,关键是老人还活着的时候,有没有多陪伴,是否安排老人见到了最关心的人,有血缘的子孙。
让襁褓中的孩子,在苟延残喘的老人身边,笑一笑,乐一乐,比老人过世之后,去披麻戴孝,好很多。
让老人在最后的时光,能够几代同堂,陪伴几天,老人就会减轻痛苦,体现好家风。
要明白,真正体面的葬礼,是简简单单的,子孙都内心无愧。
坟前一堆灰,不如生前一碗水,这就是“孝”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