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张菁通讯员李世波
西石河头村是烟台市级重点帮扶贫困村,共有350户、1050人,土地1800亩。“两委”成员5人,党员28人。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3户33人,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农业村。如今,村里硬化路宽阔敞亮,河道内干净整洁。现在,这个贫困村庄经过“第一书记”迟义江和所有村干部、村民的共同努力后脱胎换骨,先后被确定为“省级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村”“烟台市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示范村”“烟台市乡村文明家园示范村”,有关经验做法被人民网、“学习强国”等刊发。
重民生、真投入,打造幸福和谐的“大家园”
扎下根、进家门,当好党员群众的“贴心人”
“从今天开始,我就是西石河头人了,一定与大家同甘共苦,把村子建设好!”听了迟义江2017年在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见面会上的开场白,有的村民将信将疑。为迅速打开局面、顺利开展包村工作,迟义江坚持吃住在村。他利用晚上时间与村干部和党员逐一谈话,交流思想、交换意见,研究制定了《西石河头村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规划(2018-2020年)》;利用一个多月时间,将全村村民走了个遍,鼓励大家团结一致向前看、坚定信心求发展;始终把贫困户安危冷暖放在心上,逐户走访慰问,送上鸡蛋和米面油等生活用品,补充完善扶贫档案,反复商讨增收办法。帮助贫困户吕洪珍的孙子减免学费,为于寿松的残疾孩子申请了轮椅,为卢仁波患癌症的妻子办理低保……通过一点一滴的小事,感动着村民、改变着民风,换来了群众的真心拥护,汇聚起强大的正能量。30多名妇女大冷天义务为集体切土豆种,50多名群众冒雨收土豆,村内卫生大扫除、违章建筑拆除等工作男女老少齐上阵,整个村庄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欣欣向荣的景象。
“群众生产生活的难点、痛点就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和着力点,我们村干部就是代表党、代表组织为老百姓干实事的。”迟义江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干的。2018年,他与村干部一起梳理出村民反映最强烈、要求最迫切的10件事,一件一件研究落实,打响了“三大战役”。第一场硬仗就是解决吃水的问题。由于地理位置原因,村里常年缺水。迟义江在上任初期,便毅然打下“包票”:“我一定帮村里打出水来,让全村喝上自来水。”身背“包票”,迟义江跑到水利部门“求助”,最终争取到“小农水”项目,很快钻井机驶入村庄,第一眼井没出水放弃,第二眼打到170米,水流如注,村民欢腾起来、奔走相告,困扰全村十几年的难题迎刃而解。
第二场硬仗就是拆除违法。村里的65处违法,不仅制约村庄规划建设,并且严重影响村“两委”权威形象。迟义江到村后顶住压力,充分调研,开展了村容村貌集中整治活动。拆违的半个多月,他白天和村干部一起现场指挥,晚上做拆迁户的工作,最终平稳顺利地将65个违法全部拆除,清理“四大堆”613个,没有引起一起信访案件。在此基础上,聘请规划设计部门为村庄制定了中长期建设发展规划,对村内所有道路进行了硬化美化,对河道进行了浆砌,修建了桥梁,种植树木花草,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第三场硬仗就是关心关爱贫困户和弱势群体。迟义江联络公益平台,发起成立“爱心之家”,为贫困户、孤寡老人提供就餐服务,为村民提供生活用品。此外,西石河头村还在村里设立了公益岗位,为不便出村的贫困户提供务工机会,增加其收入。打造“爱在一起”服务群众品牌,每月17日在“爱心之家”组织科技、文化、卫生等公益活动,目前已开展活动12场,参与受益群众1000多人次。
抓基础、求实效,扭住党建引领的“牛鼻子”
理思路、谋长远,蹚出集体经济的“新路子”
针对党员难召集、作用发挥弱的实际,迟义江从基础工作抓起,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基本制度,规范完善党建工作资料,建立党员微信群,在村内张贴悬挂党建标语,加强党建氛围。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西石河头村开展“双联双诺”活动实施办法和考核办法,把全村划成5个片区,村干部负责联系党员和村民代表,42名党员和村民代表负责联系全体群众,统一制作工作记录本,每月至少两次走访联系户,第一时间宣传政策、倾听民意、解决难题。村干部、党员和村民代表联系和承诺践诺情况实行每月考核、半年通报、年底评议,纳入积分管理。村干部感慨道:“过去村里布置工作主要靠大喇叭,喊破嗓子也组织不起来几个人。现在有了‘双联双诺’,党员和村民代表成了党组织最得力的帮手,也畅通了党组织和群众的联系渠道!”
改变村庄“外在”,让村民切实体会到村庄的变化,增强了幸福感和发展信心。可是要真正让村民充满希望,拔掉“穷根”,归根结底要靠产业“造血”,护航村庄走向振兴。
2018年4月,姓公不姓私的振兴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合作社面向全体村民吸纳土地入股,打造利益共同体,让党支部和群众拧成一股绳,真正成为“一家人”。尽管设想美好,可在实施中却吃了闭门羹:土地是老百姓的“命根子”,流转土地意味着交出经营权。为打消群众顾虑,迟义江和5位村“两委”成员自掏腰包,从群众手里租了60亩地,与龙大集团、唯品牛奶签订合同,统一种植土豆和玉米青储饲料,经精心管理,不到半年时间获利10万元。收入全部归村集体,村干部不拿一分钱。
目前,全村90%村民共317户入社,流转土地330亩,拉开了合作社连方成片、规模经营的大框架。今年,该村与烟台农科院合作,已经发展了60亩大樱桃设施栽培和苗木繁育基地、270亩优质梨种植示范基地,预计2022年梨盛果期时集体收入将达到100万元左右,入社群众通过土地租金、务工收入和分红收益,每亩土地每年可增加收入4000元左右。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