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政协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联组会上强调:“要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这是立足于新发展阶段,面对新的发展任务、发展主题和发展环境,对中国教育提出的新目标和新要求。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教育公平”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议题。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促进教育公平,基础是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关键是公平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资源。当公平正义的阳光普照,成长的舞台就会越来越宽广。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进入“十四五”,我们要直面当前中国教育面临的主要矛盾,回答好“教育公平”这一重大问题。
01
何谓教育公平
李克强总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在教育公平上迈出更大步伐,更好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高校招生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倾斜力度,努力让广大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总理出席记者会时还强调:机会公平中,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社会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教育的不公平是人生起点的不公平,是最大的社会不公平。研究表明,经济上的贫富差距是由教育上的贫富差距造成的,受教育程度不仅与劳动生产率正相关,而且与个人收入、发展机会正相关。教育的重要性只有提高到社会公平、社会稳定的高度来认识才能真正彰显其价值。
教育公平首先要求给弱势群体提供与其他群体同样的教育,做到“平等性公平”;其次,还要根据每个弱势群体的特殊情况提供补偿性教育,如为贫困儿童、随迁子女、留守儿童提供特别帮助等,做到“补偿性公平”;再次,要针对个体差异尤其是先天差异区别对待,如为身体残疾、智力低下、智力超常等儿童提供个性化教育,做到“差异性公平”。
02
当前教育公平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导致可享受人群有限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家长们对于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愈加重视。人们口中的“上学难”问题已基本解决,但“上好学难”的问题愈发突出。为了给自己的孩子营造更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不让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家长们开始不计成本购买优质的学区房。但是一些地区已经出现教育资源分配失衡、学区之内的学位供应紧张、“择校热潮”扰乱教育秩序的现象。当下教育资源已无法完全满足人们对于优质教育的需求。
2.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名校资源过度积聚
优质教育资源往往集中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城市、优质学校,造成区域间、城乡间、校际间教育质量和资源配置存在着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区域、城市的名校即成为优质教育资源的集中载体。名校无论是在校舍、教学设备等硬件方面,还是在师资、课程等软件建设方面上均建设较为完善,与其他学校存在显著差异。
3.个性化教育缺失导致不同天赋儿童成长路径单一
相关调查表明,大约3%的儿童的智力水平远高于同龄人。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我国目前有14岁以下儿童2.7亿人。依据3%的比例计算,我国14岁以下儿童中应该有超常儿童800多万人。对于这些超常儿童,普通的教育模式不能满足他们全面发展的需要。长久以来,我国关于超常儿童教育理念的认知局限在“超常教育”是一种“超前教育”,实践行动局限在“培优班”、“实验班”等单一“加速式”教育,始终没有形成在普通教育框架下,开展个性化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03
实现教育公平的对策建议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教育公平既是国计又是民生,我们在新时代背景下要努力研究破解教育公平难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1.新型国有民办,做大优质教育资源蛋糕
“国有民办”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国有组织,利用国家非财政性经费,举办的民办教育。国有学校如果按民办机制运作,政府通过补贴来购买服务,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了多元的教育选择,有助于教育公平的落实。“新型国有民办”,即在公办学校基础上,增加“民办”的运营机制,借助民办机制的优势,在公益性前提下,尝试破解教育的“公平与优质”问题。其突破点在于整合国有资源优势一起做大教育“蛋糕”,又创新民办运营体制机制,有效破解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与效率”问题,进而成为分享“公平优质”教育红利的重要途径。
2.名校集团化,合理分配优质教育资源
“名校集团化”由名校领衔,通过输出名校品牌、理念、管理、师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等,采用多种模式进行集团化办学,使每一个孩子包括困难家庭、弱势群体、流动人口子女都能接受优质教育。名校集团化,是为了让优质教育普及化、平民化。整合基础教育资源品牌,提高学校招生的吸引力,缩短学校的成长周期,提升教育投入产出效能,扩大优质基础教育资源覆盖面,推进校(园)际、区域、城乡教育均衡,整体提升基础教育办学品质,满足公众和城市化对优质基础教育的需求,是破解“上学难”特别是“上好学难”问题成本最低、风险最小、成效最大的一条重要路径。
3.个性化教育和超常教育,践行因材施教
发展个性化教育和超常教育要坚持“因材施教”,建立基础教育和个性化潜能培育有机结合的模式,能够享受到优质基础教育的同时,也能获得个性化潜能教育。中国教育体系的优势彰显在公平上,世界上没有其它教育体系能够比高考更公平、更省钱,高考是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最大的社会公平。所以既要坚定不移的走高考这条路,也要积极发掘和寻找某方面具有“万里挑一”天赋的天才儿童。对于超常教育,要大力发展,并且要及早发现超常儿童,广泛举办超常学校,大胆革新教学方法,形成个性培养体系,创造良好保障支持。做好精准提供个性化教育和超常教育服务,尽量满足因为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导致的不同教育需求,不仅是高水平的教育公平,也意味着高水平的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国平:《献一计、用一计、成一计——关于当前天元公学建设与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2020年。
[2]褚宏启:《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公平:研究问题域与政策工具箱》,《教育研究》2020年第02期。
[3]万绍娜,冯维:《我国超常儿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基础教育研究》2009年第19期。
供稿:许梦迪 庄赟卿
审核:马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