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武汉理工大学团委”关注我们
暑期实践
2016年7月10日,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赴恩施精准扶贫暑期社会实践队一行7人,在学院党委张泉乐副书记、市场营销系马颖教授、团委书记蔡春老师、15级辅导员王聪老师的带领下,到达湖北省恩施州开展为期5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以了解“三农问题”为主题,重点了解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情况,调研政策实施现状,通过与农民的交流,进一步了解农民,关注农民,增强基层服务意识。
作为国家级贫困州,恩施州的扶贫难度到底有多大?
第一天,实践队员就走访了恩施州扶贫开发办公室,采集到了第一手的数据。截止2014年底,恩施州共有729个贫困村,建档立卡的贫困人数为108.64万。在恩施州总共只有2627个村,406.29万人的大环境下,贫困的比重显得尤其大,差不多有1/4的人都处于贫困之下,这个标准远高于国家贫困人口比例。
州扶贫办周明富副主任表示,按照精准脱贫目标,到2017年实现来凤、鹤峰县整县脱贫;到2018年实现宣恩、巴东县整县脱贫;到2019年实现恩施市、利川市、建始县、咸丰县整县脱贫,实现全州10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为了更清晰的了解农业发展情况,实践队员又继续走访了恩施州农业局,对恩施州的发展生产脱贫一批进行了解,对恩施州的特色产业有了深刻的认识。
访谈中,农业局田局长首先对恩施州内农业发展现状,山地开发以及产业结构调整作了简单介绍。重点突出了恩施州内的"五州战略",分别是生态兴州,产业兴州,依法治州,富民强州。在五洲战略的基础上,重点强化特色产业,形成了独到的"六百双五"模式,这其中包括已建成的132万亩中药材基地,进一步强化了恩施"华中药库"的地位,包括基于恩施独特的立体气候条件形成的100万亩高山蔬菜种植,以及50万亩马铃薯主粮基地和50万亩魔芋种植,都取得了明显的成功,形成了独特的恩施模式。
接下来的几天,实践队员分别前往恩施州的重点贫困乡镇了解情况。
在恩施州芭蕉乡枫香坡,我们了解到该乡在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中,制定了具有当地特色的精准扶贫政策——“三五四模式”,即突出“三大重点”,实施“五大工程”,建立“四项机制”。这些,都是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宝贵经验。
在宣恩县椒园镇实地调研中,我们与村委书记就异地搬迁,金融扶贫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交流。
通过与老师还有的商讨,我们建议在给老百姓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的同时,结合当地的三大产业板块,大力发展金融扶贫,从提高产业质量入手,给老百姓创造更多的机会,实现真正的脱贫!通过此次的基层精准扶贫调查,实践队更深的了解了恩施宣恩县的精准扶贫现状和存在的障碍。
最后马颖教授总结道,在进行改善基础设施,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解放群众的思想,改变群众的思维模式,激发群众内在的脱贫动力!获得了在场各位的一致认同。
在宣恩县万寨乡的调研中,实践队员了解到了茶叶给农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李大妈今年59岁,两个儿子及儿媳都去了深圳打工,留下三个孙子孙女在本地读书。两年前李大妈家十分贫困,每学期一到给孙子们交学费的时候都是一拖再拖,因为实在凑不出钱来。去年年初,政府在当地发展旅游业和茶叶种植业,李大妈家在驻村干部们的帮助下开起了农家乐,还开辟了一小片茶园。一年多时间,李大妈家的条件直线上升,甚至在和老伴忙不过来的时候还会雇人来帮忙。
实践队一行人在恩施州芭蕉乡的另一贫困村——戽口村,通过发放问卷调查、走进寻常百姓家访谈、走访基层党员干部和带头致富的农户,深入基层,了解民情。
还未走入戽口村,我们已经发现每一座山上都有数量不少的茶树。在戽口村走访中,我们发现,茶产业是戽口村的主导产业,基本上该村村民都以销售茶叶为主要收入来源。在与村民交谈中,我们了解到,戽口村走“农户+基地+专业合作社”的模式,以解决茶农的销售问题。
我们走进村中的一家便利店,对店主进行了采访。通过询问,我们得知,这家店是一对老夫妻经营,家里共有6口人,2个老人留在村中,年轻人在恩施县城工作。在精准扶贫政策下,在政府的大力推进中,这户村民扩大了家中的茶田,茶叶的销售收入已经成为他们家主要的收入来源。收入增加,家庭逐渐富裕起来,修缮了家中的房屋,将房子一楼的一部分改造成一间小型的便利店,在种植茶叶的同时,也能获得一些收入。
通过5天的社会实践,队员们进一步了解了农民生活,同时对精准扶贫的认识更加的深刻,并且有了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这个在大山深处的国家级贫困州,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脱离贫困,让全州人民过上好日子。而我们大学生,更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扎实学好知识,将来投入基层工作,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新闻编稿:罗露阳 拍摄:蔡雨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