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0日上午,由教务长办公室、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联合开展的人工智能助推课程建设优秀项目汇报交流会在理科教学楼308举行。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对人工智能助推课程建设项目中的优秀案例进行汇报展示,促进不同学科教师间的交流,推动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实现教学的提质增效,为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的北大路径提供更多的优质经验。本次活动由教务长办公室在线教育办公室主任洪星星主持,来自各院系的十位一线教师向参会的专家与参与人工智能助推课程项目的老师分享自己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教学的实践与心得。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副主任林丰民向大家介绍了当前项目的整体情况,对参与项目的老师们的相关工作给予肯定,并指出,参与人工智能助推课程建设项目的老师是中国数字化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和探索者,希望借助各位老师的工作为推动教育教学提供更多可供借鉴的经验。
熊文涛汇报
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熊文涛介绍了应用虚拟仿真技术辅助地质实习课程的实践做法与经验。他们利用无人机全景采集和三维建模技术,解决了实验教学中的高成本问题,使学生通过虚拟仿真模拟进行野外实习,了解地质特征。他们还建立了虚拟仿真平台,教师和学生可以在线进行教学和实践,成效显著。
张剑葳汇报
考古文博学院张剑葳介绍了在“计算机建筑制图”课中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经验。他们以虚拟现实和三维打印为核心内容,通过建筑可视化表达、全景摄影与展示、文化遗产数字化和三维打印原理与实践等方式,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问题。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可以使用简便高效的方法进行建筑效果图和全景视频的制作,并深入了解相关行业和技术前沿,取得了显著成果。
马郓汇报
人工智能研究院马郓分享了他在“计算概论C”课程中的探索经验。该课程主要面向全校非理工科的学生,通过教授计算机基本原理和Python编程语言,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面临了学生入门难度高、学生问题多、技术条件差异大等挑战。为此,马郓借助ChatGPT等工具采取了四项措施:简化编程入门难度、解决学生问题、满足不同学生需求和提供个性化辅导。通过这些努力,课程取得了显著成果,获得了学生的认可和积极参与。马郓的探索对人工智能助推课程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莫凡洋汇报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莫凡洋向与会者介绍了“机器人和AI技术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课程开展中的实际经验与理念。该项目旨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对机器人和AI的基本理解和操作技能,并逐步使其能够运用人工智能来解决现实问题。针对化学实验这门实验科学课程的目标,莫凡洋指出,动手能力的定义需要与时代发展保持同步。
刘小侠汇报
外国语学院刘小侠在人工智能助推课程建设项目的汇报中介绍了她开设的一门名为“文艺复兴作品与圣经故事”的课程中所取得的进展。该课程通过文艺复兴时期的圣经绘画作品作为主题,引导学生了解这些耳熟能详的圣经故事在现代文学中的应用,并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描述和阐释的能力。通过项目的场景化和线上讨论活动,学生的英语基本技能和交流能力得到了提升。课堂中运用了多项技术和程序,如二维码投票、问题简答、词源分析、在线协同写作和编辑等,同时利用VR游戏和艺术作品分析加深学生的理解。老师通过线上讨论平台进行讨论活动,并根据学生的参与度和协作表现进行动态分析和调整课程内容。项目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学生们感受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形成了学习共同体,并克服了交流困难。刘小侠表示,将继续优化和整合教学策略,进一步提升技术和程序的应用,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贾积有汇报
教育学院贾积有具有从事多年教育技术研究的经历,在项目中有着深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他在总结交流会上分享了自己在教学中如何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经验。他表示,在教育技术与教育结合的研究中,他的课程致力于解决学生在教学设计、在线课程开发和展示学习成果等方面所面临的问题。他通过开发一个基于开源平台的个性化教学工具CSIEC,为每位学生提供稳定、安全的课程空间,并涵盖课程管理系统、开放教育资源、多媒体虚拟现实、教育游戏、智能教育系统、移动学习以及语言技术和计算机知识学习等领域。贾积有的课程成果得到了学生们的积极反馈,他展示了学生们的课程空间和互评工作坊的截图,以及学生们参与虚拟实验室和讨论的照片。这些实践经验为技术与教育的结合提供了启发。
郇庆治汇报
马克思主义学院郇庆治介绍了在“生态马克思主义研究专题”课中的教学经验。他介绍了他们开设的该课程,并利用ClassIn系统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形成校内校外的学生参与模式。此外,他们还利用ClassIn进行班级管理和作业提交及批改讨论。通过这些应用,他们提高了思政课的时效性,并为“生态马克思主义研究专题”课的建设提供了一个电子版数据库。郇庆治的经验展示了新技术在教学中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林国中汇报
第三临床医学院林国中分享了他在教学中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的经验。他介绍了一种多模态影像技术,通过可视化模式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神经系统结构和手术过程。这项技术帮助解决了学生在解剖学习中的困惑,使他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为什么会出现症状以及选择合适的手术路径。通过展示重要结构和模拟手术过程,学生可以慢慢体会和理解手术中的重要步骤。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提升技能,通过多个案例的训练,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手术技巧。
陈春花汇报
基础医学院陈春花介绍了她所负责的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课程支持项目,该项目在局部解剖学教学中应用了VR技术。陈春花介绍了教学理念、目标、实践以及评估和反思等方面,并提到了虚拟模拟、实际操作和交互式模拟的三个步骤。她还强调了与传统教学的融合,包括线上线下的结合和临床案例的引入。通过综合运用VR技术和传统教学方法,课程培养了全方位的医学人才,提高了医学知识的形象性、记忆速度和学习效果,取得了显著成果。
彭歆汇报
北大口腔医院彭歆介绍了应用增强现实技术进行口腔和面颈部解剖教学的项目。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能够形成三维解剖结构的概念,彭歆使用了图像重建技术和虚拟现实眼镜。他们通过将临床影像与实际病人的结构相融合,实现了手术设计和实际手术的有效结合。此外,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解剖学的重要性,他们开发了一款基于增强现实的教学应用,学生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查看三维解剖图像并进行操作。这种应用不仅标注了结构,还提供了不同的学习选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解剖学知识。该项目为口腔医学院的教学带来了创新,并使学生对解剖学更感兴趣和专注。
本次评选暨汇报交流会为北京大学教师们提供了一个共享经验和探索人工智能助推课程建设的平台。通过教师们的努力和创新实践,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为推动教育改革和提高教学效果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的路径提供了更多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项目背景介绍:
2021年9月,北京大学被遴选为教育部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的试点高校。为推进该项目在北京大学的落实,教务长办公室、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联合启动“北京大学人工智能助推课程建设项目”,作为“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的子项目。2021年、2022年、2023年连续三年在全校范围内孵化人工智能等技术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案例,旨在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促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不断提高北京大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本次参与汇报的十个项目是2021年首批人工智能助推课程建设项目支持下的优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