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太阳炙烤着大地,永和县白天的气温达到35°C。在该县交口乡冯苍村千亩白皮种植基地,村民们冒着烈日在葱田中劳作,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不住地滴到田里,但是脸上的笑容还是将内心的喜悦透露出来。“今年我们家种了20亩地的白皮葱,一亩能收3500多斤呢,到了秋季,这地里的葱叶子能长到一人高呢。”今年62岁的村民吴学林一边锄地一边津津乐道地告诉记者。

说起村民种白皮葱,还得从村党支部书记吴文虎说起。10年前,交口乡的年人均收入700余元,在冯苍村每人能分到1亩平地4亩坡地,以种植小麦、玉米、豆子、高粱、谷子为主,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哪一年年景好,能多收一点,要是碰到天旱,基本上就收不下多少。

吴文虎种白皮葱奔富路

2003年,刚上任的29岁村官吴文虎,一直想着怎么改变一下村里落后的面貌,怎么样使村民们不受穷。一天,吴文虎无意中看到央视农业频道播放山东章丘种植白皮葱的报道,于是他眼前一亮,咱村能不能种这个白皮葱?白皮葱产量高还耐干旱。

想到这里,吴文虎赶紧在自己地里挖了一塑料袋的土,打好包,准备去考察一下。于是,吴文虎和村里的会计自掏腰包买了去山东的火车票。“到了山东,才发现那里的农业和我们这里,简直就是天壤之别,那里有专门对土壤的研究所,还有育种培养基地和植物医院,非常先进。”吴文虎说,对比之下,自家村里的那种种植方式,简直就和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差不多,太落后了。

他们把自己带来的土壤让山东的专家检测,经过土壤、气候等综合评估,专家表示当地比较适合白皮葱种植。欣喜之余,吴文虎当下就买了10小桶,准备回来试种。

等开了春,吴文虎挑了自家的一亩地开始试验种植。从育苗到栽种,再到田间管理,他一边摸索,一边向山东的专家请教,到了2004年秋天,吴文虎的试验田中的葱长到了1.6米的高度,葱白就有60多厘米,一根葱能称到2斤多。葱是种出来了,怎么卖出去?“当时,我就是用平车拉到大宁、隰县的农贸市场去卖,一亩地算下来收入了1000多元,种玉米最多也就800多元。”经过吴文虎的试种,村里人也都看在了眼里,许多人见白皮葱的效益不错,也都纷纷地向吴文虎请教种植技术。

从2005年开始,村民们你一亩、他两亩,基本上家家户户都种上了白皮葱。到2009年,该村的白皮葱产量达到了40多万公斤。白皮葱的产量上去了,隰县、大宁的市场已经不能满足这些白皮葱的销售,销路便成了摆在吴文虎和村民们面前的最大难题。为此,吴文虎还专门跑到临汾的各大农贸市场推销村里的葱。

2010年,吴文虎和村里的种植大户成立白皮葱专业合作社,目前包括周边村庄共有112户村民种植白皮葱,种植面积达到了1016亩。

“这葱,温度高了不行,低了也不行。种得人多了,种植管理中的各种问题也就多了,记得刚成立合作社的时候,就遇到叶子上有黑点的问题,这可怎么卖?于是我赶紧请教山东的专家,把叶子的照片在网上发过去,山东当地植物医院的专家就把药寄过来了。”吴文虎说,还有今年育小葱苗的时候,许多农户家都出现烂根的现状,这可急坏了村民,经过咨询得知,是村民为了节约水,在下雨的时候把育苗的塑料布揭开了,是浇水过多所致。专家说揭开保温的塑料布晒晒太阳就好了。

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靠着执著的钻研实践并虚心请教专家,吴文虎已经成了全乡种植白皮葱的能手和“专家”,许多外村的人都来他这里“取经”,吴文虎也乐此不疲地教授。

2013年,该村的白皮葱产量达到了150余万公斤。通过乡政府搭桥引线,该村已和太原一大型连锁超市实现了“农超对接”,使绿色环保的农产品直接通过超市销售到了市民的餐桌上。通过10年的种植,该村人均收入由2003年的700多元达到现在的3000多元,高出了全乡水平300多元,照这样的速度下去,用不了多久,这里的村民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就能过上富裕的生活。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