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把大雁形容成为空中旅行家,有人则把大雁形容成为春天的使者。说起那些屠宰大雁做美食的食客,人们往往会嗤之以鼻,谴责他们的卑劣行为。而民间素有“闻到雁肉香,神仙想断肠”的说法。怎样才能既吃到美味的大雁,而又不伤害它们。福建武夷山延平市民吴复平经过努力,成立了闽北首家大雁养殖场。

20日上午,在武夷延平区大横镇博爱村一个景色秀丽的山谷,记者刚走进吴复平的“领地”,就听到一阵阵高昂的“嗷嗷”叫声。抬眼看去,原来是吴复平饲养的一群大雁用它们的叫声迎客来了。走进了它们依山伴水的“家”,近4000只大雁或在水里嬉戏,或成群结伴漫步,或引吭高歌,或在林阴下小憩,好一副悠闲自在的模样。

“2006年我就有养殖大雁的想法,直到2009年,我才下定决心去实现自己的这个想法。”今年49岁的吴复平在下岗前是一位走南闯北的司机,2003年下岗后,他心里一直想自主创业,打小就喜欢养小动物的他想到了养殖业。他说,早些年到处跑的时候,在黑龙江的齐齐哈尔看到有人饲养大雁,当时他就对似鹅非鹅的大雁非常感兴趣,为了观察大雁,连饭都顾不上吃。经过深思熟虑,他将埋在心底深处的这个想法挖了出来,准备发展特种养殖——饲养大雁。

2009年3月份,他在博爱村租了一块山地,开始动工建设雁棚。当年8月,他花了12万元购买了第一批130多只成年种雁,并雇了3个工人,同时将在武夷市区的家搬到了这里。当年12月份,大雁产下了第一批蛋。看到一枚枚雁蛋,他心里又兴奋又发愁,为啥?因为养大雁是第一次,成年大雁容易养,但是孵化雁蛋和喂养小雁他完全不懂,一切都得从头开始。为掌握技术,他早起晚归,查资料、蹲雁棚,跑到齐齐哈尔“拜师学艺”。

第一批200多枚雁蛋只孵化出了45只小雁;第二批118枚雁蛋孵出了106只小雁,但是却夭折了42只;2只成年种雁因为“水土不服”飞走了……几次挫折让吴复平积累了一套实战经验,慢慢地他变成了养雁专家,他说:“像其他家禽一样,大雁的防疫防瘟是非常重要的,必须要做好。其次,什么时候孵化也得掌握火候,否则,公多母少或母多公少,不利于繁殖和发展。”

虽然养雁的时间只有2年,但吴复平对大雁的情感却非常深厚。“几乎天天我都要亲自喂它们,大雁听惯了我的叫唤,我也习惯了看到它们飞奔而来的场面。”吴复平随手抱起身边一只大雁说。

和许多创业者一样,资金的问题同样困扰着吴复平。2010年8月,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回南平探亲的台湾客商曾秀萍女士,正好曾秀萍对养殖大雁也很感兴趣,于是两人开始合作。吴复平说,有了合作伙伴,他计划在未来的几年内逐渐扩大养殖规模,同时培养雁种出来让周围的村民饲养,养大后收购上来统一销售,带动村民共同致富。曾秀萍告诉记者说,自己因为工作关系经常在世界各地飞,欧美日韩等国家有雁肝的消费大户,只要养殖场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接受国外的订单,将大雁出口到国外去。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